寻访江东门遇难同胞纪念碑 这里长眠着万余名遇难同胞

24.11.2014  14:02

前天,南京日报记者和小记者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江东门丛葬地寻访,聆听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讲述当年那段惨痛历史。 本报记者 崔晓摄

编者按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在以后的6周内,侵华日军对南京市民、中国士兵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死难同胞30多万人。为纪念死难同胞,我市先后在江东门、燕子矶、草鞋峡、普德寺、正觉寺、五台山、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汉中门、东郊、花神庙、鱼雷营、中山码头、煤炭港、清凉山、北极阁、上新河、挹江门、仙鹤门、太平门等19处设立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遇难处(丛葬地)纪念碑。

在首个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今起推出《寻访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遇难处(丛葬地)》系列报道,本报记者将和小记者一起重访这些遇难处(丛葬地),请专家讲述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以悼念遇难同胞,揭露侵华日军战争罪行,让年轻一代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据史料记载和各慈善团体埋尸记录,江东门是当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规模较大的丛葬地之一。11月22日上午,本报记者带领南京日报4名小记者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寻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遇难同胞纪念碑,聆听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讲述当年那段惨痛历史。

侵华日军突然用轻重机枪向人群猛烈扫射,遇难者一万多人

从纪念馆9号门进入,顺着遇难同胞名单墙往前走,就来到了白骨累累的“万人坑”。“万人坑”遗骨陈列室外,鹅卵石广场旁一棵郁郁葱葱的雪松树下,就坐落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遇难同胞纪念碑,竖写的碑文镌刻于石碑上,左下方一块黑色铭牌用英文和日文同时作了介绍。

站在纪念碑前,小记者们将朱成山馆长团团围住。“朱伯伯,当年这里发生了什么?”“朱伯伯,纪念碑为什么立在这里?”朱成山对他们说,江东门是当时南京城西的外城门,城门早就没有了,这块地方是一片荒郊。1937年12月,侵华日军侵占南京之后,把城西的老百姓、被俘的中国军人关在附近的原陆军监狱院内,连续3天不给饭吃、不给水喝。为了防止他们暴动,侵华日军竟下达就地处决的命令,把他们一批批地从监狱里赶出来。“当时西边有一条河叫江东河,江东河的东岸有两个大水塘和几个小水塘,侵华日军就把老百姓和被俘军人赶到两个水塘边,突然用轻重机枪向人群猛烈扫射,遇难者有一万多人。

尸体几个月后被掩埋于两大土坑内,共堆积了七层

那天是1937年12月16日傍晚,碑上就有记载。”朱成山指着眼前的碑文说,尸体被抛露于郊外数月,没有人来收殓。直到1938年2月以后,被当时的红十字会就地掩埋在两大土坑内。尸体被扔进去后撒上一层土,再扔一层尸体,再撒一层土,一共堆积了七层。为了防止瘟疫,还在最上面一层撒上石灰。“最早是在1984年、1985年发现了埋葬在这里的遇难者遗体,1998年又发现了‘万人坑’遗址。为保存原貌,目前只挖掘了表层土层中的部分遇难者遗骨,陈列在馆内外形为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中。

纪念馆为什么建在这里,就是因为在这里发现了‘万人坑’遗址。”朱成山告诉小记者们,纪念馆的所在地,既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也是遇难者丛葬地。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篡改为“进入”,妄图以此来否认侵略中国的史实,这一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南京市民的强烈愤慨。为了顺应人民的呼声,南京市政府于1983年迅速决定为南京大屠杀30多万死难同胞建馆、立碑、编史,紧急着手开始筹建工作,并决定在“万人坑”遗址上建馆。1983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江东门立下奠基碑,198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

当年的目击者曾到“万人坑”遗址现场指证

那么“万人坑”的遗骸是如何被发现的,又是怎样进行考证的呢?朱成山称,“万人坑”遗址经历了1984—1985年、1998—1999年和2006年三次考古发掘,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1984年时在这附近有一个部队,部队家属在菜地种菜时挖到骸骨,上报到文物部门,后来越挖越多,挖出多具累积着的骸骨。查阅史料后,确定这里是当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

1998年4月至1999年12月,在17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内再次发现208具表层遇难者骸骨。骸骨分布零乱,有的严重扭曲变形,有的伴有弹穿刀刺痕迹,男女老幼群葬,并阶梯状交错重叠掩埋达七层,呈现出非正常死亡后仓促集体掩埋的特点。1998年,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考古工作人员对骸骨进行了挖掘与清理,南京市公安局刑事科学研究所的法医对这些骸骨进行了法医学鉴定,南京鼓楼医院测定了这些骸骨的骨密度为1.803,对照《法医人类学》和《法医诊断学》等中日两国法医教材提供的数据,判定这批骸骨已在地下掩埋了60年。

当年的目击者王秀英等人,也曾在“万人坑”遗址现场指证。王秀英老人清楚地记得,日本鬼子把上万名抓来的老百姓和俘虏驱赶到江东门,一声令下,轻重机枪一起开火,交叉扫射,人群中顿时一片哀号,凄惨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屠杀过后,江东门尸堆如山,血流成河。

经过多方面的考证,这批遗骨被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南京市公证处公证员对现场出土的骸骨进行了法律公证,并出具了《保全证据公证书》。”朱成山说。

寻访活动过程中,小记者们纷纷向朱成山提问,朱成山耐心地一一作答。随后,小记者们还参观了“万人坑”遗址,并向遇难同胞献上白菊花。

本报记者 肖姗 本报实习生 钱琎

小记者感言

听了朱伯伯介绍的那段历史,我既难过又愤怒!

作为小记者我追问了一个问题:国家公祭日除了悼念遇难同胞外,还具有哪些意义?朱伯伯告诉我,国家公祭日是提醒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更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我们要让国家强大起来,同时要坚持和平发展、反对战争。

——西街小学南京日报小记者 阚云飞

这学期,我在学校读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又叫《血火记忆》。没想到今天,我居然采访到了书的编委会副主任和历史顾问——朱成山伯伯。

朱伯伯向我们讲述了南京大屠杀时的情景,以及“万人坑”的由来。实地看了“万人坑”里的许多骸骨,我感到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要远比我读的《血火记忆》中的故事更凶残,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

——西街小学南京日报小记者 袁 梦

听完朱伯伯的讲述,我们来到“万人坑”遗址。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我看到很多的白骨,既有老奶奶的,也有6岁孩子的。这就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铁的证据”,不容否认!

就这样,我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纪念馆。我想起朱伯伯的话,少年强则国家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再也不能像先辈那样被欺侮,一定要努力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西街小学南京日报小记者 许志安

很小的时候,妈妈带我来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今天作为南京日报小记者,我再次来到这里,近距离听朱成山伯伯讲述那段历史。

朱伯伯说,每年有600多万人到这里参观,最多的一年有来自90多个国家的参观者。他们一方面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逝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期盼和平的心愿。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西街小学南京日报小记者 余可

 

来源: 南京日报   编辑:孙婧

滨江新城新增三个新型公交站台方便市民候车
昨天,市民刘女士乘坐公交车到市政府西大门时发现,靖江网
北大商学院镇江总裁班“牵手”城南挖掘商机
北大纵横商学院江苏分院镇江总裁班学员日前组团来到我靖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