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电影“临门一脚”怎么踢?

10.05.2016  10:25

              《亲爱的,别跨过那条江》,一部讲述一对老夫妇“最后爱情”的韩国纪录片获得2.3亿元票房,在韩国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走进影院观看过这部片子。这一现象引起了中国纪录片人的极大兴趣,热门话题也由此而生——


              都说法国是纪录片的天堂,其实韩国的纪录“气候”也不错,尤其在纪录电影方面,韩国这两年有大放异彩的感觉。继《牛铃之声》获得1.2亿元的票房之后,又杀出一部“爆款”纪录电影——《亲爱的,别跨过那条江》,目前已经斩获2.3亿元票房。更要补充说明的是,这两部片子的制作经费均在“100万区间”而已。

              打开想象空间

              不久前,这部片子应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邀请来到中国,在纪录片这个“小圈子”播放,颇受好评。“这部韩国纪录电影以2.3亿元票房奇迹,启发了中国纪录电影进入院线的想象力。”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主任陈大力点评道。

              之所以如此评价,因为中国纪录电影这几年一直在进入院线的路上行进着,只是“黑马”尚未出现。2015年,我国完成纪录电影38部,其中12部在院线上映,票房合计6.89亿元。但是在各种各样的研讨会上,业内人士对票房过亿的《奔跑吧兄弟》和《爸爸去哪儿》提及并不多,因为对于真人秀电影的归类大家并未达成共识。大家更愿意研讨的是“出身正统”的纪录电影《旋风九日》《喜马拉雅天梯》和《我的诗篇》,《旋风九日》《喜马拉雅天梯》的票房双双突破千万元,分别为1700万元和1150万元,但是它们的制作成本和宣发费用均为1800万元。聚焦工人题材的《我的诗篇》在“精神”上凭借现实关怀广获好评,但“物质”上只收获了85万元票房。令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感叹的是,“连《舌尖上的新年》这样的大IP也没赢得票房,难道纪录电影就真的没有市场空间?”

              这样的疑问使得《亲爱的,别跨过那条江》更具有谜一样的色彩。“是什么力量使得500万人走进影院看这部纪录电影?要知道韩国的总人口不过5000万左右。”许多纪录片人都想知道答案。

              制片和导演的“商业经”

              《亲爱的,别跨过那条江》上映之前,制片人韩炅秀的心里预估是“若能有10万人观看就好了,可以收回成本”,但上映之后的情况令他始料未及。

              在没有宣发经费的情况下,该片在发行前一个月在网上发布了3分钟预告片,很快就有了400万的点击量,也引起了业界的关注。韩炅秀说:“影片上映是周四,周二的时候还没确定上映影厅的数量,当时我认为有100个厅上映已经很好了,但许多机构看好影片,当天有150个影厅同时上映,这在中国可能是小数目,但在韩国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数字。使我惊奇的是有30~40个个人剧场和独立影院愿意上映影片,因此《亲爱的,别跨过那条江》成为韩国独立电影史上上映之初确保影厅数量最多的影片。”

              什么样的纪录片能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纪录片人一直在苦苦找寻答案。是无可挑剔的画面感?还是惊心动魄的剧情?或是其他诸多因素?陈模瑛是《亲爱的,别跨过那条江》的导演,他之所以拍摄这部以一对老年夫妇为主角的纪录电影,最初的原因就是二位老人在韩国已经参与过一些电视节目的录制,已经是一个“小IP”。

              陈模瑛一直想拍一部电影,在电视上看到二老的故事后深受感动,在征得二老女儿的同意后开始拍摄,从2012年9月开始一直拍到2013年11月老爷爷去世,拍了400个小时的素材,最后用了90分钟。因为缺少经费,陈模瑛想选择一个国际性的话题来进行国际合作,而二老的爱情正好是其想要的——最简单却最长久的爱情。“拍摄之前我们去过不少国家的创投会议,后来丹麦一家电视台愿意资助拍摄,一家韩国的民营公司也资助我们。影片后来在丹麦、土耳其的电视台都播放了,今年下半年还会在美国和日本的院线发行,我希望它也能进入中国院线。”

              谈到中国的院线,目前绝对是世界电影界的聚焦点之一,去年440亿元票房、今年冲击600亿元票房使得国际影人公认,中国很快会成为第一电影大国。作为电影“长子”的纪录片,自然也希望搭上这一部开往春天的快车。

              谁能一脚把门踢开

              王铁木是最早将纪录片引入院线的导演之一,早在10年前,他的纪录电影《圆明园》就进入院线并获得1000万元的票房,要知道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当年的票房冠军为《满城尽带黄金甲》,2.7亿元。他的另外两部纪录片《玄奘大师》和《大明宫》也都进入大银幕,不过票房没有《圆明园》那么好,均为300万元左右。这位导演对于纪录电影的预判很矛盾:“有戏,又没戏。”

              说其有戏,“因为纪录片这几年一直快速发展,好片子也不断出现,中国的纪录片导演绝对能拍出《亲爱的,别跨过那条江》这样的作品”。说其没戏,“因为我们的观影习惯与许多国家不同,还没有去电影院看纪录片的大氛围”。王铁木的分析也是许多纪录片人遇到的现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着,“如果《亲爱的,别跨过那条江》放在中国,会不会也那么火?”

              到目前为止,纪录电影的票房纪录是《爸爸去哪儿1》,约7亿元票房,但它是新出现的真人秀电影,拥有超大的粉丝群,也具有“全家欢”的特质,这是其他纪录电影无可企及的优势。这也同时折射出我国观影人群的特点,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据绝对的半壁江山,这与纪录片温文尔雅、不温不火的气质似乎又有了断层。于是,培养观影人群成了绕不开的话题。“纪录片人要思考,不是所有纪录片都适合上院线,想请观众进入电影院要给出理由,要是在电视上就能得到满足,我干吗要去电影院看纪录片呢?”张同道分析说。

              近年来,纪录片在艺术水准、表达方式上不断出新,《喜马拉雅天梯》的画质、《我的诗篇》的真实,以及《与全世界做生意》《贝家花园往事》等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奖项,使得这个行业“春色满园关不住”,所以张同道预言“纪录电影随时都能出现‘黑马’,就看谁一脚把门踢开”。  (牛春颖)

  

旋风九日


  

亲爱的,别跨过那条江


  

我的诗篇


  

舌尖上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