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体“红飘带”为何10年仍完美如初
东大一项目攻克这道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省共57项目获奖创历史新高
南京奥体中心两道大拱10年来不开裂、不渗漏,状态良好。 扫描该二维码 可看全部获奖名单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天在北京隆重召开。记者从江苏省科技厅了解到,我省共有57项通用项目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我省相关单位主持完成了25项,获奖总数和主持完成项目数均继续保持全国各省市第二位。
据介绍,国家科学技术奖是科技创新重大成果的集中体现。此次我省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情况的特点:一是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与我省去年获奖情况相比,获奖总数增长18%,主持完成项目数增长19%。在今年全国获奖总数有所减少的情况下,我省获奖总数和主持完成项目占全国的比例也均有所提升。二是获奖项目亮点纷呈。东南大学吕志涛院士等主持完成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南京大学等单位分别捧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此外,我省还有相关单位参与完成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
通讯员 蒋历军 齐琦 马晓杰 李小男 吴婵 高铭华 吴倪娜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蔡蕴琦 杨甜子 杨彦 朱姝
告诉你南京奥体两大拱10年没开裂的秘密
获得奖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单位: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吕志涛院士领衔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什么是预应力?简单地说,就是主动加在建筑结构中、用来抵消荷载的力,以使得建筑更加结实牢固。“农村的水桶是一块一块木板拼起来的,把木板绑起来的铁箍所产生的力就是预应力。”项目组成员、东南大学冯健教授形象地举例。他介绍,预应力渗透到建筑的各个领域,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南京奥体中心,它是世界第五代体育建筑的代表、2008年前中国最大的体育场。该中心一场四馆,包括一个巨大的、外围轴达1350米的超大面积的环形平台。”冯健介绍,混凝土受压能力强,但受拉能力较差,一般建筑建成后都会产生裂缝,当建筑方提出不设缝的要求后,该团队通过预应力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如今近十年过去,平台不开裂、不渗漏,依然状态良好。
“再如南京奥体中心主体育馆上空的两条弧形大拱,因为其跨度大,又和地面形成45度夹角,上面的力稍微大一点,‘拱’就容易趴下,建设难度也特别大。”吕志涛助手王春林副教授介绍,两个拱的建设过程中也运用了他们团队的预应力技术,“‘拱’就像是一张弓,预应力技术就像是‘弓’下面拉紧的‘弦’,弓两端的支撑结构,这样,‘拱’就倒不下来了。”除了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该团队还开创了预应力新的理论和标准体系。“我们创新的预应力技术不仅自己运用,还要推广到全国甚至国际上。
获得奖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完成单位:东南大学
由东南大学崔铁军教授领衔的团队提出实现三维渐变折射率媒质的新方法,据此开拓性地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三维微波段“地面隐身衣”。
此前,记者曾走进东大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接待记者的是马慧锋博士。跟随马博士来到实验室的最里间,“隐身衣”就锁在屋内的一个柜子中。捧在手里掂了一下,这件灰色的迷你“隐身衣”分量很轻,像块“大饼”,直径约有100毫米,厚50毫米,表面有数以千计的小孔。把“大饼”中心的链接点解开,1块“饼”立刻拆分成17块“光盘”。
十几张打了孔的“光盘”叠加起来就叫“隐身衣”吗?原来,奥秘就在17张光盘的无数个小孔上。“隐身地毯的原材料就是廉价普通的介质板,比如手机里的电路板就是一种介质板。我们通过复杂的计算,确定每张板上每个孔的大小、位置,一丁点儿都不能有偏差,最后把打好孔的17块介质板组装到一块,无数小孔被叠到一起,起到阻隔微波的作用。”马博士解释说,在“隐身衣”保护下,再先进的微波发射器都会瞬间变成“瞎子”,无法探测到隐身衣下的物体。
马慧锋博士说,科学家研制“隐身衣”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猎奇心理,“隐身衣”在军事作战中可大显身手。“比如作战中,我们想隐藏坦克、飞机,不被敌方的雷达侦察到。可以把‘隐身衣’披在坦克上,甚至罩在整个飞机场上,起到屏蔽雷达的目的。”
军总专家16年“驯服”高致病细菌
获得奖项: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第三军医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来自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另一个科研项目,也同样获得了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这个项目里,医生们经过16年,“驯服”了一种高致病的细菌。
和这种细菌的斗争史要从1998年开始。当年江苏出现了一种不明原因的疫情,病猪死了几万头,共有数十人染病,最终死亡人数有十几人。在这次疫情里,专家就分离到了一种具有超强致病力的病菌,某型的猪链球菌。这种细菌是人兽共患的,主要是感染猪,也可以感染人。感染途径主要是接触了病死猪或者吃了病死猪肉,才可以感染,与现在大家已经熟悉的禽流感类似。这是一种强致病性菌株,严重时可引发中毒性休克,一旦发生中毒性休克,病死率非常高,能达到80%以上。2005年,由这种细菌引发的疫情再次在四川发生,最终死亡30多人。
“我们的任务,就是从疫情起步。发现这种病菌,确定搞清它的致病机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寻找了怎么检测、怎么监测以及如何治疗的方法。”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检验医学研究所所长唐家琪介绍。这种新型的病毒,已经尽在专家们的掌握。而彻底“驯服”这种细菌,足足花了16年。
江苏单位主持或参与的特等奖、一等奖项目
●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
涉及单位:江苏亚星锚链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无锡市东舟船舶附件有限公司(参与)、江苏科技大学(参与)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涉及单位:东南大学(完成)
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
涉及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参与)
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关键技术及装备
涉及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参与)
600℃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钢管创新研制与应用
涉及单位:扬州诚德钢管有限公司(参与)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获奖者披拉沙·斯乃文(泰国)
申报单位:江苏省农科院
这些项目也凝聚“江苏骄傲”
让房屋桥梁更抗风抗震
地震、强风等振动会引起土木结构灾变倒塌和大量人员伤亡,发展高性能减振材料和装置对结构实施有效振动控制意义重大且为国际热点难题。针对该难题,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徐赵东教授领衔完成了“高稳定高耗散减振材料制备关键技术与装置开发及工程应用”的创新技术研究。此项技术已在上海崇明长江大桥、西安富锦佳苑等高层建筑中取得应用,该成果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科普图书也能获奖,很罕见!
在这次科技进步奖的获奖名单中,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冯伟民、许汉奎等编纂的《远古的悸动——生命起源与进化》获得了二等奖。这是在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极为罕见的因为“科普书籍”的编撰而获奖的项目。在这部书里,跨越了地球40亿年来的变迁,收集了30多年来古生物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现了跌宕起伏的生命演化史。
在这次奖励大会上,有7位外籍科学家和1个外国组织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披拉沙·斯乃文(Peerasak Srinives)教授作为今年江苏省唯一入选该奖项的外籍专家,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团队负责人陈新研究员一起参加了此次大会。披拉沙·斯乃文现任泰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被国内相关专家和农民称为中国食用豆类科研和生产界的“白求恩”。曾获得2012年江苏省国际合作奖和2014年“江苏省友谊奖”等多项奖励。
南京医生画出脑卒中“中国模式”
脑血管病又叫脑卒中、中风。中国的脑卒中和国外相比有什么特点呢?南京专家通过12574名入库的脑卒中病例研究了出来,并且由此建立起了脑卒中救治的“中国模式”。这个项目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二等奖,由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完成。
新型心脏封堵器“中国创造”
室间隔缺损,也就是左右心室之间的“墙”上出现了“洞”。80年代末,国外就研究通过介入手术来治疗,但发现至少有三分之一病人的室间隔缺损无法用封堵器关闭,能用封堵器的病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7%。从2002年起,江苏省人民医院孔祥清教授及其团队开始着手研发新的治疗方法和器械。“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使用工字型的结构来固定物体,如果把这个工字竖起来,是不是也可以用来固定和堵住缺口的上下段呢?”一次会议上,孔祥清教授在随手携带的笔本上画出了架构,并找到工程设计师,进行设计和修改,很快“工”字型双盘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便问世了。这项“中国创造”此次获得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完成单位是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等。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