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红色讲解团:是“红色讲解”更是“红色传承”
今年春天,来扬州革命烈士陵园的祭扫者络绎不绝,一群红色讲解团的志愿者常常在那里义务讲解。“江上青同志深受牢狱之苦,哮喘屡次复发,但他依旧不屈不挠,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清明期间,每天上午9点,在江上青烈士的塑像前,扬州大学商学院红色讲解团成员许嘉俊、郭碧荷带领扬州市振兴花园学校四(1)班的双胞胎兄弟王岳谦、王岳诚,共同为前来祭扫的访客作精彩讲解。
这是红色讲解团今年启动的“大手拉小手”义务讲解活动,他们希望以这种方式,传扬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24年来,扬州革命烈士陵园里的访客走了一批又一批,但“红色青春”的“集结号”从未停息。每年清明前夕,红色讲解团的成员们准时“集合”,向祭扫者讲述革命英烈的感人故事。自1998年起,该校先后有近万名学子加入红色讲解团,累计服务社会大众约270万人次。
“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是高3.6米、长10米的大型艺术浮雕,它记录的是自五四运动以来在扬州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正因为有他们,才有今天美好的扬州。”每年春天,扬州革命烈士陵园里,总有一群嗓门亮、颜值高的大学生讲解员,吸引着祭扫者。
扬州大学商学院团委书记王成春介绍,1998年以前,扬州革命烈士陵园只有1名讲解员,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讲解需求。1998年,扬州大学商学院成立“红色讲解团”,从此这里便多了16名大学生义务讲解员。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组织,更是一场红色青春的接力。王成春说,学校每年有近千名大学生踊跃报名参加红色讲解团。
每年春天,红色讲解团的义务讲解服务约持续一个月。早晨5点半起床,6点在校园内乘车前往扬州革命烈士陵园,7点半准时到岗。这是最近一段时间,红色讲解团成员的日程安排。他们在岗位上一站就是一天。
“经历了一年的锻炼,我变得更加从容和自信。”殷诗茜是扬州大学商学院的大三学生,大二时她被选聘为讲解员,此后她每天对着镜子练习讲解词,不厌其烦直至滚瓜烂熟。为了将烈士们的故事讲述得更详细、更精准,她常常去图书馆翻阅史料,有时一坐就是大半天。“讲解生动形象、活泼而不失庄重”,祭扫者的评价让殷诗茜信心倍增。
“我的爸爸和爷爷都是军人,红色故事伴随着我成长。”大二学生魏悦洋说,尽管听众的年龄不一、职业各异,但讲解中他们不约而同地流露出敬仰的眼神和肃穆的神态,深深感染并激励着讲解团的每一位成员,“我们就是传承人,从老一辈人那里学习、领悟,再传播给他人,影响更多人。”
“95后、00后大学生身上有一种特别的韧劲,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传承红色精神的责任与担当。”扬州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孙茂庆说。
现已在扬州市民政局工作的章咪,2009年加入红色讲解团,毕业后每次前往扬州革命烈士陵园,她都心潮澎湃,“从成为讲解员的那一刻起,红色精神就在我心中牢牢扎根,始终激励着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正如红色讲解团首批成员储莹在写给母校的信中所说,讲解员的经历是包括她在内的近万名扬大学子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他们在讲解中砥砺品质、坚定信仰,其中近70%的义务讲解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4年,红色讲解团的接力传承从未间断。但如何让这种“传承”跟上时代的步伐?每一届讲解团都在尝试创新,更新讲解内容,演绎讲解技巧,创新讲解形式。
“人们接收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常用的PPT宣讲很难吸引人们的关注。”现任红色讲解团团长汪慧萍说,最近他们尝试用短剧表演的形式,代替传统的宣讲方式。
“短剧表演不仅需要故事生动,而且需要演员表演到位,很多不善于表演的成员将无法上台。如何将短剧简化而不失内涵,让更多成员参与进来,成了难题。”经多次调研,汪慧萍和成员们找到了方向,“还是以讲述为主,但让讲述者成为故事中的‘我’,再穿插一些剧情动作,将表演与讲故事相结合。”
3月中旬,在一次社区志愿服务中,红色讲解团为社区民众带去的短剧《我们村的好孩子》,获得一致好评。表演中,5名大学生轮番上台,分别以抗战老兵、老兵的儿子、成功的爱国企业家、名校大学生、加入少先队员的小学生等角色,展开讲述和表演,赢得现场阵阵掌声。“红色讲解,不仅是讲述革命先烈们的故事,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是对青年精神品质的再塑,只有改革创新,才能让人刻骨铭心。”王成春说。(王拓)
来源: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