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紫金奖”文化创意建筑专项赛举行
扬子晚报讯(记者 徐晓风 )工地的围墙,可以变成包含各种生活实用和休闲元素的小小街道;未来被城市废弃的立交桥,可以成为新的绿化和人性街道;贫困的水上人家,可以借助工业4.0的技术,通过3D打印出模块式住房和水上街道,改善落后生活……由省委宣传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办的第二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建筑及环境艺术专项赛昨天在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演播厅举行决赛,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出席。
专项赛主题“我们的街道” 共征集参赛作品655项
第二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设有1个综合赛及4个专项赛。建筑及环境艺术专项赛旨在促进创意设计及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弘扬建筑文化,鼓励创意创新,营造设计氛围。同时,打破行业隔阂,将专业活动适度公众化,向社会传递设计的价值及理念。专项赛5月18日正式启动以来,吸引了国家科研设计机构、企事业设计单位、专业院校等各类专业、非专业人士踊跃参与,截至7月底,共征集参赛作品655项,经过初赛、复赛评审,共有学生组、职业组各10项方案进入决赛。
决赛采用“现场对决制”,主题选择了“我们的街道”,针对街道的历史文化、经济贸易、交通物流、社交体验等功能,设置“有记忆的街道、有风景的街道、流畅的街道、会生长的街道”等若干副题。为保证评审的公正性、权威性,评委成员由知名院校的学者教授、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的行业专家、文化学者、公众人物、大众评委,以及十家专业媒体代表组成。决赛阶段采用现场评审方式,通过视频短片展示、现场答辩两个环节,通过专业评委、媒体评委、大众评委打分,现场观众微信平台投票计出决赛总分。
经过激烈角逐,“王谢的厅堂百姓的街道”“私人店制”分别获学生组、职业组推荐金奖,“街道快闪”“金陵桐话”获学生组推荐银奖,“一米围街记”“青年创业者的街道”获职业组推荐银奖,另有“海绵式街道”“阿花的一天”等8部作品获学生组、职业组推荐铜奖。
“一米围街”把围墙变街道 街道可回收还能再生长
街道如何有记忆、有风景甚至会生长?这些问题吸引了众多现场观众。而选手们拿出的设计方案也没有让人们失望,各种奇思妙想在现场一一呈现。比如职业组中,南通一位设计者设计的“一米围街记”就引起了现场很多人的共鸣。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来的老街消失或改造,就没有了早点摊、小商店等。现在这位设计者则采取了模块化建造一米宽的移动屋,这种屋子可以自由组合成各种长度的模块,排在一起就组成了一条取代围墙的临时街道。这种“一米围街”可以设置成早点摊、公共厕所、自动取款机、休闲区等等众多的功能,而在工地施工结束后,还可以将这些模块搬走到下一个工地继续去“围街”。
还有设计师的创意则更加超前,一个设计方案认为,在未来,随着电子商务和大数据等等的发展,人们不需要频繁出行,城市高架或将被废弃,“堵城”将不复存在,这时候,我们不需要炸掉高架,而是可以把高架设计成立体的空中步行休闲商业街。
还有的设计则是体现了一种设计者的人文情怀,比如将大家都怀念的小时候的老街,通过楼与楼之间的缝隙设计成立体老街,让街坊们仍可以像原来一样方便往来;还有的则把沿街建筑的立面都变成了数码创意墙,这种数码墙可以通过影像的播放让人们如置身满目青葱的郊外原野,也可以为夜行人们自动点亮红外感应灯。
2015年9月14日《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