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精彩故事:团聚,凛冽江风中的温馨

13.02.2015  09:11

  2月11日,农历腊月廿三,小年。长江南京段梅子洲尾,凛冽的江风中,100多艘大小船只没有平日轰鸣的发动机、汽笛声,只有偶尔响起的狗叫声打破江面的宁静。

  “哎呀,头都没梳。”这是和记者迎头撞见,王志侠说的第一句话。“还好,不是睡衣,哈哈哈!”爽朗的开场白,让初见的陌生感消失得无影无踪。“船上1000多吨化肥,宜昌装货,拉到南通,前天到南京,不走了,就在这里过年。”王志侠口中的“这里”就是船上。

  液晶电视、沙发、餐桌,船上的客厅一应俱全,如果不是时不时感觉有点晃,仿佛走进的是一户单元房。客厅旁边的厨房里,几个红红绿绿塑料袋里装着青菜、茄子,旁边的电水壶咕嘟咕嘟冒着热气。“一大早坐交通船上江心洲随便买了点,过两天带孩子进城买新衣服再去超市。”王志侠边说,手里的拖把一刻不停,“平时老公烧饭,我开船。

  “你们家女主外,男主内啊。”站在一边的丈夫王新嘿嘿笑了:“她家从太爷爷辈就开始跑船,她16岁就上船了,技术好。

  “不回老家过年?”“多跑一趟船,多挣点,早点把债还完。大儿子18岁了,已经跟着我们跑船,还有两个小的在老家河南信阳上学,放寒假,我回去给老人买点东西,把孩子接出来带到船上。平时都在跑船,好像没在老家过过年。我老公家就他一个儿子,我家全是女儿,我是老大。我们也不希望孩子以后都跑船,希望他们多读书,能供到哪里就供到哪里。两家人都指着我们俩跑船挣钱。

  世间三样苦,开船、打铁、磨豆腐。对跑船人来说,船就是他们无根的家。春节,万家团圆的日子,他们依然漂泊在水上。

  “花花,别乱跑。”不远处传来浓重河南口音的男声。一只小黄狗跑到记者脚边,摇着尾巴,呆萌的大眼睛望着记者。

  紧挨王志侠家船的豫信货11668号船上走过来一个中年男人。他叫刘大洪,船长,河南人,1996年开始在长江上跑船。“快20年了,所有的年都是船上过的。8日从南通过来,准备初二初三再走,2300多吨玉米,运到湖北建利。这一趟要走六七天。”“为什么不一口气运到,然后下船回老家过年?”“码头春节放假了,货卸不掉。等到初二初三从南京走,到了正好人家上班。船上6个人,除了我,他们都上岸回家过年了。自己家船,儿子姑娘,五口人全上船帮忙。

  “船停下来,找个人看着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多人守着?”记者不解。“船跟车不一样,发动机关了,停下来,各个岗位的人不能离开,要防止走锚,防止碰撞。万一有情况,开船的人必须要快速驾驶船只到安全地带。

  “近20年春节都在船上过,最难的是什么?” “没菜吃。有一年在江西九江,风雪交加,根本上不了岸,船上只有粮食,整整十来天没吃到一口菜。这几年我们家都在南京锚地过年,这一段长江上治安好,而且梅子洲这个地方上岸买东西方便。孩子们都来了,过年也让他们到夫子庙、中山陵逛逛。

  “还准备跑多少年?”“没别的营生,现在油价降了,跑得好一年能苦20多万,一大家子都指着这个,以后上岸了还得盖房,给儿子娶媳妇,都需要钱。趁着能跑,多跑几年吧。

  老刘家船尾是临时搭的小厨房,城里很多年不见的煤球堆得高高的,油漆桶改装的煤炉烧得辨不清本来的颜色,一盆翠绿的大蒜长得四仰八叉,旁边倒扣的竹筐中一只老母鸡咕咕叫着。“有时候能下个蛋呢,不用买了。”老刘高兴地说。花花兴奋得窜来窜去,时不时趴到老刘脚上“求抱”。

  南京海事局指挥中心主任景生成告诉记者,这两年在长江南京段过年的船只越来越多,一般春节前15天开始,春节后15天陆续离开。海事部门在梅子洲尾和仙人矶设置两处临时停泊点,可满足1万多艘南京及周边船舶过年停船。

  对于船家来说,不能带着一年来满满的收获回乡过年,而是亲人们赶到船上过年。亲人来团聚了,寒冬里,心也是暖暖的。(本报记者 吕妍)

原标题: 团聚,凛冽江风中的温馨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