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探索“三化”模式精准矫治帮扶外省籍社区服刑人员
近年来,靖江市外省籍社区服刑人员数量逐年上升,截止目前,总数已达38名,占总服刑人数的12.07%。该群体流动性强、工作不稳定、亲情纽带淡薄、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不易监管帮扶,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重新犯罪。针对这一情况,该市司法局探索运用“三化”模式精准施矫,至今无脱管、漏管现象,无一例重新违法犯罪。
一是公益劳动灵活化。 按规定,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公益劳动不得少于8小时,集中教育不得少于8小时,普管级服刑人员每月要到司法所书面汇报一次,严管对象每月两次。因此,一般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到司法所的时间至少3天。这就给刚找到固定工作的外省籍社区服刑人员造成了请假难题,该市已有3名社区服刑人员因经常请假而不得不换工作。鉴于此,靖江市司法局采取由社区服刑人员自主选定参与敬老院、福利院大扫除,村社区公共设施维护、法治宣传栏布置等公益劳动的时间、小时数,抵扣社区服务时间、月结月清,有效解决了“工学矛盾”。
二是书面汇报人性化。 外省籍社区服刑人员大多来自相对偏远落后地区,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即使各司法所不断强化“规范书面汇报写作”教学,该市仍有近5名服刑人员不知如何下手。因此,靖江市司法局对其书面汇报材料的要求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放宽,能表述完整句子的,提供写作模版,填写自己的矫正教育情况、工作生活变化、思想动态等;识字但不能书写的,请社工或工友代笔后,本人抄写、深化认识后汇报,有效消除了服刑人员因文化水平低写不好书面汇报引发的焦躁抵触情绪。
三是矫正帮扶温情化。 开展“四微”柔性帮矫,在端午、中秋等节庆之际,借助司法所电脑等设备为外省籍社区服刑人员安排在线家人“微会见”;走访时发现外省籍社区服刑人员患病或失业,急需家人鼓励、坚定改造信心时,司法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其家人,安排家属电话“微关爱”;对生活困难、无以为继的外省籍社区服刑人员安排进入村、社区“起航站”,提供暂时性工作和一定救济,给予“微救助”;同时,明确其所在的企业负责人或租赁房屋的房东为保证人,签订保证书,对其工作生活实施“微监督”。迄今为止,该市已为外省籍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工作岗位6个,给予救助10人次5000余元,安排“微会见”115人次,确保了其在靖改造身安、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