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高库存之下的思考
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取得“十二连增”。丰收背后,粮食收储面临新矛盾,特别是粮价下行压力加大,主产区仓容缺口巨大、国内外粮价倒价挂给粮食收储带来很大压力。承载着执行国家托市政策、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国有粮食企业出库困难,而夏粮收购迫在眉睫,如何推进粮食“去库存调结构”,用新理念破解流通流域新问题,是当前急待思考解决的。
一、粮食库存高企带来的问题:
1、粮食品质下降,损耗数量加重。由于呼吸作用,粮食在储存期间不仅存在着自然损耗和减量,而且品质、营养和食味也逐年下降,时间长了还会失去食用价值,只能转作饲料或肥料。如果发生虫害,则品质下降和损耗增加将更快。
2、储存费用增加,财政负担加重。粮食储存不仅需要保管费、烘晒整理费、入库出库费等,还占用了大量的资金,需要支付银行利息,平均起来每年要花费250元/吨以上。国家粮食库存要由国家财政来承担费用,大量的财政资金用来储存粮食,生产者、消费者和加工企业都未得到好处。
3、卖方压力加大,市场调节弱化。巨大的粮食库存使
国内粮食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状态,对未来的粮食市场价格走势产生了较大的压力,虽然有国家托市政策支持,对农民影响不大,但却影响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
4、仓容不足突出,建库导致浪费。由于粮食库存非正常大量增加,原有的粮食储存能力远远不足,国家不得不大规模投资建库,但任何一个国家也不能长期保持这样大量粮食库存,一旦粮食库存恢复正常,粮食仓容和库容将大量闲置,造成财力、人力和土地的巨大浪费。在2004年的粮食去库存后,2005年至2011年期间的国家粮库大量闲置就是例证。
二、解决粮食高库存的原则
当前,我国三大主粮的政策性库存数量多,应以保持粮食合理库存为目标,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行购销政策,积极推进改革,使粮食库存恢复到合理水平。去库存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和问题,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平衡多方利益、消库成本最低。去库存涉及到农民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收储企业利益和加工企业利益,必须要认真研究,合理平衡各方利益,力争做到农民利益少受损,国家财政少支出,地方和企业利益适当兼顾,消费者不增加负担。建立粮食库存需要代价,而去掉当前我国高价格、高数量的粮食库存更需要一定代价,但决不能因有低价就大手大脚,不计成本。钱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珍惜和精打细算。要认真研究设计和比较各种方案,力求做到经济成本、政治成本和社会成本综合起来的代价最低,把钱花在刀刃上。
2、遗留问题最小、发挥市场作用。去库存既要考虑当前,更要考虑长远,决不能因为要压供给就突然大幅度降低政策收购价格或干脆不启动托市收购,严重影响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也不能因为扩消费就盲目投资建厂和增加生产能力,待库存恢复正常后形成生产能力的新过剩和去产能问题。建库扩仓也要考虑库存恢复正常后的利用问题,避免前些年曾一度出现的闲置浪费问题。解决粮食高库存问题要尽量多利用经济杠杆和经济手段,少利用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作用,转变调控方式,提高调控效率,并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长期规范的粮食政策体系奠定基础。
三、解决去库存问题的思路
解决去库存的思路,以中央农村会议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导,推进粮食流通体系领域改革。
1、市场调控、完善三大主粮价格机制。面对粮食收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粮食连年丰收的背景下,改革完善粮食收储体系,做好现代粮食流通,让农民种粮多收益,让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不减,是发展现代农业、改革粮食收储体系、搞活流通的关键所在。自2006年以来,国家连续实行保护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益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此项政策措施对保障粮食市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起到重要作用,但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粮食市场主要呈现政府引领的态势,政策性库存增加。深化粮食流通体系改革中,要完善粮食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推动储备调节从“价格干预型”向“供求调节型”转变,推动粮食进出口调控从“主要控制进口”向“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转变。深化粮食收储体制改革,还要发挥好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积极探索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订单收购,与粮食生产者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变政府收储的压力为促进粮食收购市场健康发展的动力。
2、产销衔接,破解粮食流通购销困境。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日益集中,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产区与销区的区域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要积极引导将销区仓储的库房向粮食主产区前移的战略目标,鼓励消区企业到产区建设粮食综合体,实现市场运作,建立产销合作基地,把产销区之间的单纯供需关系逐步发展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合作模式。为解决库存压力,以优惠政策吸引主销区企业到主产区开展粮食收储业务,将销区企业投资项目纳入产区仓储设施总体建设规划,享受国家对产区投资建仓的补助政策,主产区以外的企业储粮项目建成,凡符合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条件的,允许承担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
3、调整结构,提高供给产品质量效益。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促粮食生产和供给模式转变。粮食品种要优化结构,创立品牌,以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导向为指引,引导农民种植优良稻米、小麦品种。实行价补分离,发挥市场形成的价格的机制,逐步将粮价决定权交给市场,通过市场价格引导生产、调节供求,推动形成种得好、加工好、销售好的良性互动格局。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4、合理补贴,加速拍卖粮食成交力度。目前国有粮库仓容爆满,由于执行保护价收购的粮食与市场价格差距较大,导致粮食拍卖成交较低,只有给予合理的补贴,才能加速粮食成交出库的力度,但补贴少了仍难以扩大竞价销售数量,补贴到位可暂时多拍一些国家政策库存,市场需求实际上并没有扩大,多销售的一些政策粮在下一年的收购中又将流国库,并使社会企业更不敢收购粮食。只有大量补贴压低竞销粮食价格,使之与进口价格相近,才能适度扩大消费,抑制进口。以小麦为例,政策性二等小麦2500元/吨,而市场价格2400元/吨,加之出库及各类费用近30元/吨,一吨小麦的价差在130元左右,以高邮国有企业托市小麦22万吨计,补贴费用近2860万元,由于高邮国有粮食企业人员供养费用及收购成本费用较高,企业原始积累很少,无法自身消化补贴费用,政府尽快出台补贴政策,加速拍卖出库力度,解决库存高企难题,以防再出现农民卖粮难等问题。(高邮市粮食局韦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