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粮食生产近八成由机器完成:农民用手机app查看苗情 无人机洒农药
交汇点讯 7日,小暑,当最后一株秧苗稳稳扎入水田,宝应经济开发区黄塍镇65岁的种粮大户古平今年夏种就算告一段落了。田家少闲月,可古平觉得,这两年种田越来越轻松了。
“从育秧、插秧,到田间管理、收割、烘干,全程机械化,省心又省力。”他脸上笑容舒展,“雇了两个机手插秧,一天上百亩不在话下,过去一个人一天顶多插一亩秧,晚上回家还腰酸背痛。没想到还有坐在田边抽着烟,机器就把活都干了的一天!”
江苏是农业部首批选定的两个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省推进示范省之一,目前全省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大环节全程机械化水平超过78%。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稀缺的当下,贯穿粮食生产全环节的农机,正试图为“谁来种地”这一难题寻找答案。
政府补贴农民自建农业机械化综合体,一天能省2000元
“再也不怕收割时下雨了。”上个月,兴化市茅山镇种粮大户圣冬所投资150万元新上的10台烘干机正式投用。
两年前,他拉着两卡车刚刚收获的5万斤小麦,却到处找不到愿意接收的地方,由于连续阴雨,小麦含水量高达32%,当地烘干设备满负荷运转也忙不完,没有地方愿意接下含水量超30%的麦子。
“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自建烘干设备。”圣冬所以每年8万元的价格租下了3000平米的为农服务综合体,其中烘干设备、晒场、农机库各占地1000平米。
过去农忙时节,农村里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要么怕热不愿出来挣这点钱,要么一天也干不了多少活。“一人一天顶多给20亩地施肥打药,日付100元都不好请,”圣冬所说,如今一台植保机每天可以管上三四百亩地,相当于一天就省了2000块钱。
据兴化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沙安勤介绍,为鼓励机械化发展,当地对购置高速插秧机当年投入作业的,奖励1万元;对集中连片育秧超3亩的,每亩秧田补贴2000元;对购置高速乘座式插秧机、高地隙植保机、粮食烘干机等,市财政给予年利率7%的贴息。
农民用手机app查看苗情用无人机洒农药
在前往温州的高铁上,宝应金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文兵打开手机APP查看苗情,气温太高,秧苗有点干,系统提示“正在洒水”,看到这里,他放心地收起手机。
自从给田里装上了智能化喷灌系统,水泵根据温度、湿度自动打开并均匀灌溉作物,张文兵在农忙时节也敢放心出远门了。这个70后对智能化种植十分热衷,在他看来,劳动力成本日渐走高,只有用机器取代人力,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最大化。
农民们还玩起了“无人机”,不过和城里人用来拍照不同,张文兵的合作社里的四台无人机可根据定好的航线向田里精准喷洒农药,如果飞到一半药洒光了,无人机会自动返回补药,再飞到原位置继续工作。
此外,还有履带旋耕机,它能深入层层泥土,深、浅旋耕自由掌控,种植户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锄地。
听说兴化等地出现了无人驾驶拖拉机,张文兵还准备今年也购进一台“尝尝鲜”。
实际上就在上个月,兴化刚刚举办了我国首轮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标志着我国首个无人农场启动建设。在试验场中,10余台无人操作的农机完成了耕整、打浆、插秧、施肥施药、收割等环节生产作业。
兴化农机局局长陈茂贵介绍,试验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降本。同时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将农业生产打造为一个个智能制造的车间和工厂,为乡村振兴奠定科技和产业基础。
出台奖补政策让粮食生产“绿色化”
金湖县共有63家粮食烘干组织,其中61家使用燃煤锅炉,不仅烘干质量不稳定,而且煤燃烧率低,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为补齐绿色发展短板,当地着重推广生物质和空气源热泵热风炉改造。
金湖农机局局长董义中告诉记者,为鼓励进行清洁能源改造,当地出台奖补政策,同时由供电公司免费提供用电设施改造、接入和空气源热泵热风炉改造指导,享受电网设施配套建设和电价优惠政策。
江苏省农机局局长沈建辉介绍,去年江苏省粮食产地烘干能力达51%,比上年增长近一倍,烘干这一薄弱环节提前完成补齐短板的目标任务。高效植保机械化能力大幅提升,全省共有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7400多台,农用无人植保飞机1200多台,高效植保机械化能力超过60%。全省以农机合作社为主的农机经营服务主体快速发展,共有农机专业合作社近9000个,承担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累计超5000万亩,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逾300亿元,成为农业生产和富民增收主力军。
采访中记者发现,全程机械化推进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农村土地集中连片程度不够高,大型农机施展不开;烘干库房用地难批、农机具无处存放;会操作农机的年轻人不好找,需要加大培训和吸引力……破解这些发展中的问题,还需农业等相关部门创新思路,把工作做细做实。
交汇点记者吴琼
标签:
编辑: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