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江苏省粮食局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三五”粮食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苏发改经贸发〔2016〕1560号
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粮食局: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有关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4〕388号)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省粮食局组织编制了《江苏省“十三五”粮食发展规划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粮食局
2016年12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12月30日印发
江苏省“十三五”粮食发展规划纲要
(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加强粮食产业发展,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粮食行业实际,制定本《纲要》。
第一章 发展环境与总体要求
第一节 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粮食行业认真贯彻落实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战略,收储总量连创新高,宏观调控能力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产业实力稳步提升,军民融合深入发展,智慧粮食率先起步,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粮食市场供应稳定,有力保障了全省粮食安全,为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粮食宏观调控有力有效。 全省国有粮食企业五年累计收购粮食7935万吨,占总收购量75%,销售粮食11200万吨,促农增收105亿元;全省地方粮食储备由250万吨增加到365万吨,落实成品粮应急储备11.2万吨,应急加工企业达到395家,放心粮油网点达到2111家,放心粮油网点数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之首,10家军供站进入全国“百强”。
仓储物流设施焕然一新。 五年累计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资金20.7亿元,带动社会投资67亿元。维修改造危仓老库670万吨,增加完好仓容400万吨。优化全省仓储物流设施布局,完好仓容达2410万吨,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年烘干能力达245万吨,安全储粮水平大幅提升;在沿长江、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海集中布局,建成物流产业园区23家。
“智慧粮食”走在全国前列。 抓住“全国粮食流通信息化建设试点示范省”的契机,启动“1210”省级平台、15个市级平台和131个粮库智能化升级项目建设,实施“国家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示范工程”,建成数字粮库55家、收储信息管理系统551家,基本实现粮食收购全程信息化、储备管理全程可视化,同步推进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信息平台建设,发展“互联网+”粮食经济初见成效。
粮食产业发展焕发活力。 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意见》,96%的县(市、区)出台改革方案,67%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施兼并重组,60%的县(市、区)基本形成购销总公司或集团总公司+分公司(子公司)发展模式;加强品牌建设,拥有中国名牌11个、省名牌117个、驰名商标12个、地理标志产品8个,位列全国第一;大型粮机企业开始“走出去”,如牧羊集团在44个国家设立办事处,拥有50多个海外销售机构。
依法管粮水平不断提升。 修订发布《江苏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11个设区市出台了粮食安全责任制实施意见;创建全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示范单位14家,建立部门联合执法和毗邻地区协同执法机制,在全国率先实现移动监管执法市级全覆盖;建立粮食企业信用信息档案5901家,对3683家粮食企业实施信用评价;编制江苏粮食质量地图,落实原粮质量卫生安全监督责任,加强原粮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卫生监测,69个产粮县(市、区)纳入测报范围。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江苏“十二五”粮食工作也还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在:粮食流通的现代化水平还不高,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还不强,科技创新机制还不完善,行业人才队伍与新形势新任务还不相适应等。这些都需要在“十三五”时期努力加以改进和提高。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是全面破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期,是全面推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攻坚期,更是全面释放粮食产业经济活力的转型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全省粮食行业发展既面临诸多挑战,也存在难得的发展机遇,必须深刻认识新常态,促改革、谋创新、求突破,抢抓机遇,稳中求进,实现全面发展。江苏粮食工作“十三五”主要面临的机遇:
国家三大战略为粮食行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国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企业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开展产能国际合作和转移,带动粮食产业“走出去”。江苏作为东部率先发展省和国家粮食物流主通道,粮食行业应当准确定位,乘势而上,主动接轨“三大战略”,加快转型发展,全面提升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
省委“两聚一高”为粮食部门担当作为提供了新的动力。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两聚一高”主题,农业是聚力创新的基础领域,农民是聚焦富民的重点群体,农村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要围绕“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深入落实“江苏好粮油行动计划”,拓展订单粮食基地,开展优质优价收购,增强原粮就地转化能力,加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努力把江苏从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大省建设成为粮食产业强省。
行业发展趋势为粮食工作创新创优提供了新的指引。 国家进一步深化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粮安工程”建设力度,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鼓励支持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粮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粮食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粮食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主体不断涌现,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装备技术等加快发展应用,这都将有效拓宽粮食行业的发展领域。
“十三五”时期,全省粮食工作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保障粮食安全丝毫不容松懈。 目前粮食单产处于较高水平,持续增产难度加大,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劳动强度大,科技含量不高,粮食弱质化趋势没有改变;随着城市化水平、收入水平提高,粮食需求量呈现刚性增长趋势,粮食紧平衡状态长期存在;水污染、工业化土壤污染、化肥农药残留、粮食病害高发频发,粮食质量安全威胁依然存在。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持续发力。 我省虽然粮食总量平衡有余,但大豆、玉米等工业用粮需要进口和从省外调剂,需求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粮油加工业比较发达,但一些落后产能过剩,转型升级步伐不快,特别是随着城乡居民粮食消费需求不断提高,绿色优质粮油供给不足;新一轮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已经启动,粮食收储体制机制将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国有粮食企业“收原粮、管原粮、卖原粮”的经营模式需要彻底改变。必须始终坚持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在加快“去库存”、鼓励多元主体收粮、引导农民调整粮食种植品种结构、增加中高端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供应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取得更大的成效。
粮食行业改革和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推动全行业深化改革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国有粮食企业“小而散”的状况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必须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稳妥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粮食经济,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的粮食企业集团,开展全产业链经营。同时,近年来受市场和政策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我省粮食产业发展增速放缓,区域之间、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产业链条不够长。如何通过流程再造、业务整合和产业融合重塑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分工体系,增强全省粮食产业经济整体发展能力成为紧迫课题。
第二节 总体要求
一、发展要求
“十三五”时期的江苏粮食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的重要讲话为指引,牢固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粮食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建设“安全粮食、智慧粮食、品牌粮食、廉洁粮食、法治粮食”为主要内容的“江苏五粮”为总抓手,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积极推动粮食流通转方式、调结构、去库存、强产业、补短板,着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扎实推进粮食现代化进程,聚力创新,聚焦富民,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做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理念
践行创新发展理念。 改革求突破、创新谋发展,着力解决当前种粮效益不高、收储矛盾突出、产业发展滞后、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
践行协调发展理念。 着眼于“产购储加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生产和流通、产品和需求、数量和质量相协调。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加快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仓型等推广应用,发展绿色生产、绿色储粮、绿色供给、绿色加工。
践行开放发展理念。 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
践行共享发展理念。 引导和服务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粮油品种,提供安全健康的粮油产品,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省粮食工作要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构建与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大省相适应的现代粮食发展新格局,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粮食应急保供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产业经济提质增效,粮食仓储物流科学高效,粮食质量安全和行业创新、治理能力持续提高,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粮食安全保障。
重点建设“五大粮食”:
安全粮食: 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沿江、沿海、沿运河、沿东陇海线粮食物流通道和批发市场建设,支持主产区粮食就地加工转化,建设粮食产业园区。管好地方粮食储备,建立竞争承储机制。探索建立省内产销区合作利益补偿机制。推进粮食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建立不合格原粮处置机制。“十三五”末,粮食购销总量稳定在770亿斤,地方储备稳定在73亿斤,完好仓容3000万吨,建成江苏粮食应急保供中心,全面增强安全保障水平。
智慧粮食: 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应用,建设智能粮库和“1210”数字粮食工程,建成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地方储备粮运行监管平台、“互联网+粮食”电商平台,在全国率先建成各类信息互联共享、主要业务可视可控、系统运转安全稳定的粮食信息化体系。
品牌粮食: 加强涉粮企业间的联合重组,推进服务粮食生产规模化,加快全产业链建设,推动产业重构、提质增效,培育一批江苏名企;适应消费需求升级变化,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加强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培育一批江苏名牌;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创造条件,提高江苏粮食国际市场占有率,推动企业建立海外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培育一批国际大粮商。至“十三五”末,全省粮油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3000亿元,成为粮机装备制造业世界级基地。
法治粮食: 加强地方粮食法制建设,颁布《江苏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完善《江苏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配套制度,推动省辖市粮食立法。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订,促进行业自律和公平竞争。树立“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治思维,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创新粮食市场监管机制,加大执法力度,维护粮食流通市场秩序。
廉洁粮食: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着力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抑制腐败问题发生。深入践行“三严三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推动机关作风持续好转。加强行业队伍建设,健全政策落实责任机制、奖勤罚懒激励机制和常态化督查问责机制,营造竞相有为、主动作为的干事创业环境。
专栏1 “十三五”粮食安全发展指标 | ||||
主要指标 | 指标内容 | “十二五”末基数 | “十三五”规划目标 | 指标属性 |
应急保障能力 | 口粮应急供应 | 3.5公斤/人.10天 | 3.5公斤/人.10天 | 约束性 |
粮食应急网点 | 2000个 | 2260个 | 约束性 | |
粮食应急响应时间 | 3小时 | 3小时 | 预期性 | |
粮食流通能力 | 重点物流产业园区 | 23个 | 32个 | 预期性 |
粮食“四散化”比例 | 60% | 90% | 预期性 | |
基础设施水平 | 完好仓容总规模 | 2410万吨 | 3000万吨 | 约束性 |
机械化程度高的仓型比例 | 11% | 25%以上 | 预期性 | |
储粮新技术应用比例 | 50% | 70% | 预期性 | |
产业发展水平 | 粮油加工业销售收入 | 2300亿元 | 3000亿元 | 预期性 |
信息化水平 | 信息化互联互通率 | 50% | 100% | 预期性 |
储备库及骨干收纳库智能粮库覆盖率 | 50% | 100% | 预期性 |
第二章 加强粮食宏观调控 第一节 粮源基地建设
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扶持大型合作社示范社,打造农民合作社知名商标和品牌,推广集体合作农场、联耕联种、农田托管等土地经营新形态。提高种植现代化水平,保基本农田5844万亩、保水稻种植面积3000万亩,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发展100-300亩家庭农场式的规模经营,新建高标准农田150万亩,建立相对集中连片的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100个以上;全省创建万亩示范片1000个以上,推广超级稻1300万亩以上,水稻工厂化育秧比例达到40%左右。
拓宽优质粮源基地建设 。 以契约为纽带建设粮源基地,在苏北苏中粮食产区实行粮源基地化采购,建立稳固的粮食产销合作“绿色通道”;以资本为纽带建设粮源基地,粮食销区通过跨区域市场化重组,以参股或控股的方式与产区当地企业进行资本合作,参与当地的粮食生产、收购和经营,更直接地掌握优质粮源;以土地为纽带建设粮源基地,通过租赁或购买土地(使用权),由相关企业自行种植粮食,利用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农田水利等配套设施,建立优质粮源基地。
推动粮食收储与粮源基地结合 。 全面推动粮食规模生产与粮食收储的结合,实现供需双方互利共赢。开展多种方式的订单农业,通过“四统一、四优先”订单模式,即统一品种、统一肥水运筹、统一植保防控、统一机械作业,优先收购、优先烘干、优先结算、优先代储代销,鼓励粮食企业向上游渗透,稳定粮源的数量和质量。鼓励收储企业利用仓储、烘干等设施条件与大户合作,改进收购方式,实现粮食收割、运输、收购、烘干、结算一条龙服务,主动参与 粮食 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通过“公司+基地+农场和农户”的形式,积极促进跨区域产业化协作经营,适度开展“南粮北储”和“北粮南用”,深化产销对接形式,搭建产销合作平台;促进粮食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与加工、批发、贸易、金融等对接,打造与主导产业紧密联系的原料及加工制品集散中心。
第二节 落实收购政策完善收购工作 。 充分发挥粮食部门自身在粮食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政策优势、技术优势、设施优势,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协同推进粮食收购工作。组织粮食收购企业与粮食规模经营主体对接,“一企一片”,农企联动,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专业合作社等售粮提供便利。鼓励销区企业在产区建设优质粮源基地,进行粮食收购。及时为粮食经营主体提供收购政策、市场、行情等信息,组织粮食产销对口衔接活动,为生产者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在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支持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政策性粮食收购。
创新收购服务 。 根据粮食种植布局和交通条件,进一步完善粮食收购服务体系,统筹设立粮食收购网点。采取发放售粮绿卡、开设绿色通道、开放专仓收购等方式方便售粮,有条件的库点还可采取预约收购、设点收购、上门收购等,实现粮食收割、运输、收购、烘干、结算一条龙服务。探索建立“优质优价”的粮食流通机制,分等收购、分仓储存、定向销售,引导农民调优粮食品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探索建立粮食烘干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国有粮食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以“大户带中小户”的模式,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服务,提高烘干机的使用效率,建立“自主决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自我发展”的社会化服务利益共同体。
加强收购监管 。 加强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和涉粮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粮食收购政策法规意识,确保国家粮食收购政策落实到位。认真执行粮食收购许可证的审核、发放规定,定期核查管理。加强粮食流通统计检查,监督粮食经营者履行粮食收购备案、建立经营台账和报送粮食经营基本数据等各项义务。依法规范粮食经纪人管理,发挥粮食经纪人连接农户与企业、农村与市场的作用。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转圈粮”、“打白条”、压级压价、克斤扣两等坑农害农行为。
第三节 创新储备运作机制一、优化市场化参与机制
适应粮食市场需求的优质化趋势,优化粮食储备结构,增加优质品种的储备比例;依据粮食市场消费结构,优化储备粮不同品种比例,适当调降稻谷储备比例。处理好“储备”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与时俱进地调整粮食储备品种结构,让政策性储备与市场化需求相衔接,更好地贴合市场需求,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储备粮,大幅降低轮换成本,减轻财政负担。
二、完善储备轮换机制
择机轮换,多元储备共存。 综合考虑市场行情和库存粮食的品质变化,择机轮换,完善储备粮吞吐调节机制,通过探索发展静态储备与动态储备、本地储备与粮源地储备、原粮储备与成品粮储备、国内粮源与国外粮源四结合的多元化储备模式,搞活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竞争承储,政府购买服务。 引入竞争承储机制,政府通过购买服务适当补贴储备企业。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或者法律法规的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强制规模以上企业保持一定比例库存,以监督干预和库存核定等方式监管储备粮。通过灵活的储备服务购买模式,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储备体系,提高储备效率,降低储备成本。
紧密合作,创新商业储备。 落实最高、最低库存制度,择优遴选部分粮油骨干企业纳入粮食调控体系,实施“藏粮于企”,助推粮食储备企业与粮食加工企业共同建立商业储备,实现优势互补。在保证地方政府对地方储备粮所有权、动用权和监管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储备粮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推动国有粮食储备企业与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改变“买原粮、卖原粮”的传统轮换模式。
第四节 完善应急保供体系探索建立粮食保供稳价机制,确保粮食供应数量足、质量好、不脱销、不断档。应急供应、军粮供应、放心粮油、成品粮油储备、主食产业化“五位一体”融合发展,落实和完善应急供应网点建设2260个,建设省市应急配送中心。原则上每个乡镇、街道建有1个以上应急供应网点,设区市人口集中的社区每3万人至少有1个以上应急供应网点,并配套相应的应急加工企业、储备设施和配送中心。南京、苏州、无锡三市成品粮油储备要达到10天市场供应量,其他设区市按照省下达的成品粮油规模充实到位。全面统筹应急供应网络,实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发展,通过搭建公共信息平台,将所有应急供应点如放心粮油点、平价粮店、超市、社区店、主食厨房等进行整合,达到销量与价格等数据的实时监控,为安全供应提供检测基础;并将数据及时传入全省信息化平台,与江苏粮油商品交易市场、应急配送中心、应急加工企业等接口数据实时交换,合理分配成品粮资源,建设运转高效的省市应急指挥中心,切实保障应急供应安全,打造半小时供应服务圈。
搭建军粮平台,以构建“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全省军粮供应保障服务体系为目标,整合现有军粮供应网络资源,创建一批集军粮供应、粮油收购、粮食储备、应急保障、放心粮油于一体,规模大、实力强的综合型军粮供应站,逐步形成以省级军粮供应保障基地为龙头,区域性配送中心为重要支撑,其它市县军粮供应站(点)为主体的全省军粮供应网络体系。完善军粮供应保障方式,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保障新方式,省级确保全省军供粮源应急保障;市级负责当地驻军的粮源筹措,快捷配送,确保数量准确,质量安全;县(市、区)级军供站(点)负责日常及时供应。推进“军粮供应主食平台工程”,发展军粮连锁配送体系,加强军粮供应信息化建设,创新军粮供应方式,构成保障有力的军粮供应保障服务新体系。继续推进华东(江苏)粮食物流动员中心建设,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专栏2 江苏应急供应布局示意图
|
引入销区企业开展粮食经营 。 建立规范开放的粮食市场,引入江苏本省、上海、浙江、珠三角等销区到产区进行种、储、加、销一体化的粮食经营,将销区企业的投资纳入产区总体投资规划。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与国内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联合开发,重点培育扶持一批能发挥主渠道作用的粮食骨干企业,建立与大型企业的合作机制。
引导和扶持本地企业到产区建立“收、储、加”基地 。 引导、鼓励本省经营企业到粮食产区建立收、储、加基地,创办粮食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粮食经营企业,直接参与产区的粮食生产、流通,通过与产区建立稳定的、长期的产销合作关系,稳定粮源采购渠道,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提高企业经营能力。重点发展与东北、华北等粮食主产区的合作,形成广开渠道的新型产销合作形式。
建立产区与销区间利益共享机制 。 充分发挥省内粮食产销区各自优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确立互惠互利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探索产区支撑销区,销区反哺产区的路径,建立双赢共享机制。积极推动粮食产业集聚发展,着力培育产区优势品牌和产品,创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使粮食供应链成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有效载体。以供应链管理合作模式深化省内销区与外省产区合作,建立产销基地。通过多渠道的产销利益共享机制降低产区收储压力,保障农民利益,同时促进销区掌握优质粮源,确保区域粮食安全。
专栏3 收储应急保供工程 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的粮食安全责任。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鼓励和引导多元化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收购。发展“订单粮食”,建立粮源基地。加强粮食产销合作,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储足管好73亿斤地方粮食储备,优化储备布局,完善吞吐协调机制,提高运作效率。健全粮食区域调控机制和应急保供体系,建设运转高效的省市应急指挥中心和配送中心,实现应急供应网点城乡全覆盖,落实和完善应急供应网点2260个。认真落实国家军粮供应政策,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
第三章 发展粮食产业经济
第一节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立足我省区位、资源条件和粮食产销格局实际,进一步丰富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着力构建全产业链、品牌链、供应链、价值链,以提高粮油加工业供给质量效益和保障粮食安全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突出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区域乃至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竞争优势明显的粮食加工、机械品牌企业,建设一批从“种子到餐桌”的“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集聚区和特色小镇。逐步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利益联结紧密、链条完整、龙头带动、业态丰富、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发展新格局,粮食产业融合总体水平明显提高,行业竞争力大幅提升,流通活力显著增强,对农民增收的拉动力持续增加。
推 动 产业链延伸融合。 促进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结,以粮食优势资源为依托,将生产、流通等环节甚至整个环节联接在一起,形成粮食产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和支持粮食购销企业通过土地流转、订单收购、产业联盟等方式,参与和服务粮食规模化生产,生产优质粮食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培育多元化粮食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粮食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模式,实施种、管、收、储、加、销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过程控制,把控粮食产品质量安全。适应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统筹粮食初加工、精深加工及主食加工等协调发展,加强粮食资源综合利用。
推动产业间交叉融合。 促进粮食产业与服务业、商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交叉融合。构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创新为农服务方式,推进“粮食银行”健康发展。依托粮食物流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等载体建设,打造产城融合新平台,形成具有粮食行业特色的产业体系,促进地方百姓增收致富。挖掘沿运河流域粮食历史景点,弘扬粮食精神,传承粮食文化,带动旅游休闲粮食、粮食文化博物馆和粮食教育基地等新业态发展。
推动先进要素渗透融合。 促进制度、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先进要素与粮食产业的渗透融合,带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加大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在粮食产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力度,加快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技术升级,开展精深加工技术和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装备研发,做强粮食精深加工、粮机装备产业,带动粮油工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发展粮油网络经济,实施“互联网+”粮食融合行动,推进生产经营网络在线监控管理,发展产品线上预订、结算,线下交易、销售(O2O)、网络营销、在线租赁托管等新型经营业态,实现粮油产品线上线下、生产经营消费的交互融合。
第二节 培育壮大流通主体培育产销衔接流通主体。 创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使粮食供应链成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有效载体,以供应链管理合作模式深化省内销区与产区合作,建立产销基地,着力培育具备产区优势品牌和产品的流通主体。与省外产区、销区建立稳定的、长期的产销合作关系,拓展上下游产业链,重点培育扶持一批能发挥主渠道作用的流通主体。引导本省企业到东北、华北等粮食主产区创办粮食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粮食经营企业,直接参与产区的粮食生产、流通。
培育跨国流通主体。 鼓励企业以股份合作、设立共同基金、共建园区等方式开展对外农业合作;推动有条件、有实力的粮食企业先行先试,重点打造跨国农业集团;做大做强省农垦、省粮食集团等国有大型粮食企业,充分发挥其在农业耕作技术、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参与境外重大农业资源开发项目、农业技术合作项目;引导产业链上下游涉粮企业联合“走出去”,投资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园区和粮源基地;支持粮机制造企业走出国门,在境外设立分公司或营销窗口,开拓国际市场。
培育新型市场流通主体。 改变国有粮食企业“买原粮、卖原粮”的传统经营方式,在有条件的县(市、区)推广“收储网络+加工+供应网络”模式。以大型地方国有粮食集团和具有区域影响的非国有企业为龙头,以具备规模优势、资产优势和市场影响力的粮食产业园区为依托,打造区域性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集团。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激发粮食企业活力,调整企业布局,进行资产重组、资本融合、资源整合,培育国有资本与其它资本交叉持股的新型市场主体。
第三节 推进产业集群建设一、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为粮食产业经济提供动能
鼓励和引导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加速升级换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建立优质粮油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加工原料的专用化、规模化和标准化。鼓励和支持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走“专特精新”发展道路,提高整体产品质量。努力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区域性企业为支柱,中小型企业为基础,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格局。支持节粮减损、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改造工艺流程、提升产品质量等一批高水平的示范项目,着力推动优质加工发展。积极开拓和培育老百姓认可度高的新产品和传统特色产品,实现从短链条、粗利用、低附加值产品到长链条、综合利用、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重视和支持功能粮食的开发与推广。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粮食产业经济提供源泉
改变粮油加工业对产品价格消化能力弱的现状,全力提高技术水平,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大力提高粮食资源综合加工及转化利用水平。妥善处理产能增加与质量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与结构优化、原料供应与产能需求的关系,引导投资者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将生产规模扩大与淘汰落后产能紧密结合,促进粮食加工业有序、健康和协调发展。推行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加工模式,推广低碳技术,推进清洁生产。推进粮食加工高效节能、全谷物健康食品开发、副产物综合利用转化增值、质量安全控制等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建设一批示范工程。
三、加快产业集群建设,为粮食产业经济提供引擎
综合化发展产业园区。 以各市粮食仓储设施整合为契机,将储备和物流资源整合到园区,并通过主动向粮食生产、加工、销售多领域转化和延伸,联合、整合加工企业,创建优质名牌产品,走产、购、加、销、储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港口的物流优势集聚产业,引导集团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建设综合化经营的大型产业园区,为江苏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特别是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提供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改制重组、整合提升的平台和市场化发展的现实途径,重点支持布局于“四沿”(沿江、沿海、沿运河、沿东陇海铁路)上的粮食物流产业园区32个。
打造粮机制造高地。 发挥江苏省粮机产品类型齐全的优势,促进粮机企业联合发展,形成粮机产业集群,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丰富企业产品内容,以牧羊、正昌、迈安德、布勒、佐竹等内外资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化、成套化、智能化、绿色环保、安全卫生为导向,研究从粮食收获、整理、储备,到中转、运输、加工的整体产业链粮机装备,实现粮食机械成套化一站式服务,提高装备企业在行业中的话语权,把江苏打造成高水平的粮机装备制造基地。
培植油脂加工产业集群。 以苏州为龙头,带动南通、泰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等沿江城市,依托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发挥苏州、南通临江临海深水大港的粮源进口优势和苏南地区地处江浙沪中心地带,面向浙江、上海大销区的区位优势;淘汰落后产能,做大做强粮油加工产业示范园区,推进张家港、镇江、高港等集群式油脂加工产业聚集区发展,开展多油料品种加工,发展临港油脂加工及深加工,把江苏逐步建成面向全国的油脂加工物流基地。
形成综合加工产业集群。 调整粮油加工结构,以营养功能为重点,大力发展成品粮油适度加工和主食产业化。鼓励支持企业探索多元化途径,实现粮油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最大程度延长产业链。以资源禀赋为核心,突出区域优势和品种优势,在粮食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形成稻谷、小麦、饲料等综合产业集群,通过集群的良性互动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同质、无序竞争,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引导粮油加工产业向聚集区发展,带动粮食产业经济高效发展。
四、加快装备服务体系建设,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结合重点工程建设,研发推广新型装备,鼓励并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带动全省装备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开发产量大、性能稳定的提升、输送、清理设备,开发筒仓防分级防破碎装备、低破碎率散粮装车发放设备、集装单元化作业装备、平房仓快速进出仓装备、节能环保低损耗的机械化烘干设备、内河码头散粮成套接卸设备。以自动化、光电一体化为发展方向,开发满足适度加工、营养健康工艺需求的新型加工设备。充分重视信息化与粮食装备工业化的融合发展,激发产业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积极推行绿色“智造”,促进装备业向专业、精细、高端方向发展。
第四节 实施品牌战略注重品牌培育 。 实施江苏“品牌粮食”战略,开展品牌创建培训交流,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指导企业开展系列质量和环境认证,建设从原粮、加工到出厂全过程的检测体系和信息追溯体系,争创各类名牌,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支持农企对接,走品种-品质-品牌之路。支持企业主动与农业科技部门联合优育品种,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实行基地生产和订单收购,提高农民收益,保障粮食质量。借助各类展会,大力推介一批质量好、美誉度高、消费者认可的粮食优质品牌,扩大市场覆盖面和占有率。
加强品牌整合 。 加强粮食品牌整体统筹规划,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以优质产品为核心,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粮食品牌。支持各地申报粮食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江苏著名商标、江苏名牌等,提升江苏粮油产品的美誉度。鼓励各地整合品牌,选择落实一批实力较强、信誉度较高、区域影响力大的品牌运营核心企业,引领品牌粮食发展。引导没有知名品牌运营核心企业的地区,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共建等,引入或加盟粮食知名品牌,发展品牌粮食。引导企业通过内部加强整合,外部加强联合,推动产业重构,加快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支持品牌提升 。 开展提升粮食品牌行动。打造品牌粮食生产加工示范区,建设粮食安全追溯体系,引领和带动全省粮食品牌加快发展。建立“研究、开发、生产”一条龙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模式,增强粮食品牌的生机和活力。提升粮食品牌层次。支持粮食交易市场的改造升级,打造现代化粮食交易市场,利用电子商务技术、移动平台等“互联网+”经营模式,加快标准化、生态绿色粮食建设,产加销互动,以优质粮食产品与专业电商进行推广营销,加快现代粮食品牌建设进程。利用现代科技,减少中间环节,利用现代营销模式加快产品的周转速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开办粮食银行,促进农超对接。把产业体系向新型业态延伸,推动粮食生产加工与休闲观光相互融合,培育粮食产业新的增长点。
第五节 加快江苏粮食“走出去”科学选择“走出去”方向 。 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资源特点,选择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生产条件较好、国内粮食自给率较高、土地权属关系较为明确、距离较近、政治风险低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特别是中亚、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地区和国家,作为近期和中长期投资重点;选择巴西、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农业资源和生产大国,抓住贸易、物流、加工等领域投资机会,作为中期投资重点;选择非洲南部的土地资源大国,近期主要通过加强农业合作和援助,帮助这些国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做长期投资考虑。
科学确立“走出去”目标 。 江苏企业“走出去”要充分了解投资目的地国家的投资环境,在掌握法律法规、政治生态、社会稳定、民情习俗和外来投资在土地、环保、用工、资本管制等方面情况基础上,可以发挥自身在技术、资金方面的优势,转移加工产能。同时,充分利用所在国土地资源充裕和加工能力不足的优势,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立足当地加工转化。对适宜当地市场的产品,就地销售消化;对国内适销的产品,经加工后输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扩大“江苏粮食”版图。
科学获取“走出去”成果 。 选择北美、欧盟、大洋洲等发达国家,通过并购、参股、境外上市等方式进入这些地区投资;选择国际上“ABCD”四大粮商成熟的投资地,采取适当的参股、合作方式。充分地利用国际人才,获取国际粮食收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技术管理水平和参与国际化经营的能力。
专栏4 粮食产业升级工程 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和品牌建设,为粮食产业经济提供引擎。鼓励和引导大型粮油加工和粮机制造企业加速升级换代,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粮食资源综合加工及转化利用水平。完善提升粮食物流格局,重点提升沿长江、沿东陇海铁路的“两横”和沿海、沿运河的“两纵”线路,构建快速物流体系。重点建设粮食物流产业园区32个,粮油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3000亿元。 |
第四章 提升仓储物流水平 第一节 优化仓储物流布局
江苏省粮食产量近年来保持在3500万吨左右,是全国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同时全省粮食加工业发达,收储需求量、物流中转量较大,加上仓房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滞后等诸多原因,完好仓容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经调研和科学测算,2020年江苏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完好仓容规模达到3000万吨,其中收纳仓容1562万吨,储备仓容598万吨,中转仓容840万吨。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升功能为重点,结合粮食生产、流通形势和城镇规划,结合现有收储库点、园区分布,将粮食收储能力保持在合理水平。注重仓储经济规模,合理改建、扩建和新建粮食仓储设施,以功能划分为基础,优选仓型,优化布局,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产区重点完善收储网点、调整仓型结构、提高设施水平;产销平衡区重点提升收储网点的收购、储备、保供综合能力;销区重点加强储备库建设、提升应急保供能力。注意引入社会资金投资粮食仓储设施,增强粮食收储能力,优化设施产权结构。
第二节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优化仓储设施建设 。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升功能为重点。一是整合库点,向规模化发展。整合集并库点,全省国有规划收储库点进一步整合。单个库点完好仓容原则上不少于1万吨,对1万吨以下的库点,逐步置换或撤并,集中财力物力建设5万吨以上储备库和2.5万吨以上骨干收纳库,以提高仓储规模经济效益。二是更新改造,提升仓储设施质态。分类提升现有仓储设施,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建设的仓储设施进行拆除建新;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二〇〇〇年建设的仓储设施视仓房质量,逐步更新;对本世纪以来建设的仓储设施,重点建设信息化设施,配套自动作业机械,提高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三是调整布局,满足粮食收储需要。根据粮食生产布局和服务“三农”需要,统筹安排粮食收储库点,重建、扩建和新建仓储设施,应用先进适用的储粮技术和装备,大幅提升收储能力。
重点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在重点线路上建设中转仓容,并结合粮库数量和现有设施,提升散粮接收发放等物流设施现代化水平。
在东陇海铁路沿线,改造或新建散粮集装单元化接卸设施,实现公铁、铁水无缝联运,建设散粮集装单元化火车运输线路3条。
在长江沿线、运河沿线,改造或新建15个内河码头散粮接发点,提升内河码头高效接发能力、公水或铁水无缝衔接的能力和船舶散粮接发能力,大幅提高水路散粮运输效能。
在沿海、沿江线上,重点完善提升连云港、南通、盐城、苏州、泰州、镇江的港口集疏运设施,着力提升公水疏港能力和接卸效率。
努力加快粮食烘干能力建设 。 根据省政府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目标,到2020年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粮食烘干能力需达到年粮食产量的20%。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应加快以节粮减损、节能降耗、强化产后服务的新理念的粮食烘干能力建设,重点向产区倾斜。在现有烘干中心建设基础上,新建300个烘干中心,新增烘干能力450万吨/年,切实提升国有粮食企业服务“三农”的水平。
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储粮新技术 。 目前,我省“四项技术”应用情况分别是:环流熏蒸技术54%、粮情测控系统65%、机械通风90%、谷物冷却技术38%,提升空间较大。在努力改变基础设施面貌的同时,加大投入,推进储粮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鼓励粮食收储企业推行低温准低温储粮,推广绿色生态储粮技术,探索配套基于横向通风的“四合一”升级新技术和气调储粮技术。
推动试点粮食产后服务中心。 随着土地逐步流转,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在粮食生产中的占比日渐提高,传统的粮食产后作业方式不能适应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十三五”期间,在粮食主产区,试点通过整合国有粮食仓储企业设施设备、人员技术、信息渠道的优势,发挥预约收购、整晒烘干等服务经验,根据粮食生产区域分布,合理规划,盘活国有粮库资源,探索独资或混合所有制筹资模式,改扩建和新建收纳仓房,配套烘干、整理、输送、通风等设备,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开展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五代”业务,切实减少粮食产后损失,从源头保证粮食质量,促进粮食生产流通提质增效。
第三节 提升仓储物流装备水平全面提升装备水平。 坚持系统化、标准化、高效化、绿色化、科技化发展方向,推广配备现代物流装备。推广平房仓散粮快速进出仓设备,提高作业效率,提升平房仓物流水平。结合新仓型建设提升配套装备水平,配备高效自动化设备,完善粮库以及粮食加工企业散接散卸设施装备。试点内河散粮运输装备标准化改造,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通用设施进行改造;另一方面研发应用适于沿江沿河小型粮食码头的高效装备,完善沿长江、沿运河、沿海港口接卸疏运系统,提升装备推动散粮运输。开发粮食集装箱装卸及运输设备,推动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进一步完善船运散粮、集装箱散粮标准化运输设施设备,推广系统化公、铁、水中转接卸装备,实现粮食水水、公水、铁水、公铁等多式联运物流衔接。
应用自动智能设备。 充分重视信息化与粮食装备工业化的融合发展,应用自动化、智能化、光电一体化等粮食作业设备,并充分融入智能粮库的建设,全面实现粮库作业自动化、智能化。应用粮食自动称重系统、智能化粮情测控系统、智能化通风系统以及包含码头作业机械、烘干整理设备、工作塔内设备、粮库内其他机械的集成作业控制系统,实现粮食收储作业可视化管理、粮食仓储业务智能化管理、粮食机械作业系统自动化管理。
推广粮食产后服务装备 。配备高效清理筛、色选机等进行粮食杂质清理;针对机械化收割粮食水分偏高的问题,优先在粮食主产区、规模化种植区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省规划库点布局烘干中心,开发和应用节能、低耗、环保烘干装备。加大对粮食产后服务系统装备的补贴力度,支持承担省级和市县储备任务的国有粮食企业根据自身所需配套相应的粮食产后服务装备。运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装备使用信息化水平。
第四节 提高粮食现代物流效率提升“两横、两纵”四沿线路 。重点提升沿长江、沿东陇海铁路两条横贯东西的线路,沿海、沿运河两条连通南北的线路。依托内河水运干线及航道工程建设,重点优化长江沿线和运河水网节点布局,强化粮食集并江海联运发运能力和海运来粮中转至长江流域的分拨对接能力;依托连云港、大丰港、南通港、吕四港、张家港、太仓天良港(规划)等粮食主要港口节点,重点完善港口对接的内河、铁路、公路等疏运系统;依托沿运河码头,提升水运散粮物流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发展散粮(集装箱)船舶运输;促进内河码头水水、公水联运无缝衔接,增强沿江沿河的辐射能力;依托粮食流量稳定的用粮大企业,建设从连云港到中部地区的水路进口粮食散粮火车发运设施及中哈散粮火车接卸设施;依托中转量集中的节点,建设沿陇海线到西北地区的集装箱散粮发运接卸设施。
专栏5 江苏省“两横、两纵”四沿线路 沿长江线路: 节点包括 苏州 、无锡、 南通 、泰州、镇江、扬州、南京 沿运河线路 :节点包括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 沿海线路 :节点包括 连云港 、盐城、 南通 沿东陇海铁路线路 :节点包括 连云港 、徐州 |
打造大流通枢纽 。重点打造连云港、南通、苏州作为对内对接“北粮南运”、对外承接进口粮源的大流通枢纽。连云港定位为“一带一路”粮食交汇点核心先导区,容纳粮食产业集聚,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粮食产业大枢纽;南通定位为长三角北翼粮食物流产业群,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粮食产业大枢纽;苏州定位为集聚产业、稳定物流、对接消费,面向苏浙沪,辐射长江中上游的粮食产业大枢纽。通过打造三大流通枢纽,引导江苏省向现代化的粮食大物流、大产业发展。
构建快速物流体系。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统一平台对接,引导集中物流,提高全省粮食流通水平。依托公路散装快速物流,公路、铁路、水路集装单元化物流衔接产销;开展优质高效、便捷、功能齐全的服务,实现与国内外的大型粮食及农副产品交易平台的衔接;加强粮食流通和电子商务对接,整合粮源和运输网络。各县(市、区)龙头加工企业、中心库或储备库点,结合放心粮油工程建设,发展“原粮储存、成品粮轮换”模式的服务本地区的保供物流,激活 粮食 产业链,提升 粮食 企业 综合 效益。优化内部业务流程,完善加工企业散粮接收系统和产品配送系统,鼓励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业务外包给社会第三方物流企业。支持大型粮食物流企业加大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力度,采取联营、租赁等形式联合铁路、航运集团重构粮食物流链条。打造全省粮食物流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建立战略联盟,构建一体化供应链,实现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有机结合。
专栏6 仓储物流建设工程 进一步优化收储设施布局,到2020年江苏粮食仓储物流完好仓容规模达到3000万吨,其中收纳仓容1562万吨,储备仓容598万吨,中转仓容840万吨。坚持系统化、标准化、高效化、绿色化、科技化发展方向,实现仓型应用和现代物流技术应用新突破,内河散粮运输水平、物流标准化水平、平房仓物流水平新提升,集装单元化技术和储粮新技术普遍推广,全面建成粮食烘干服务体系。 |
第五章 健全粮食市场体系 第一节 完善现货市场
推动江苏销区、产区批发市场共同发展,建设“立足江苏,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的批发市场体系。提升南京新港粮油交易市场、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无锡新米市市场、兴化市戴窑粮食交易市场、阜宁县古河粮油批发交易市场,形成现货、期货交易、加工、动态储备、信息、预警、放心粮油配送等功能集中并突出应急作用的批发市场服务体系。南京新港粮油交易市场、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无锡新米市市场3大销区批发市场定位为保障口粮供应和集散粮食,发展成品粮和原粮交易、电子商务、放心粮油配送,成为市场供应的“米袋子”,在“专”和“精”方面求突破,建成满足长三角进口需求的粮食集散中心。兴化市戴窑粮食交易市场、阜宁县古河粮油批发交易市场等产区批发市场定位为组织粮源及产销对接,在组织大宗粮食、饲料品种交易,调剂粮食品种余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节 发展电子商务以江苏粮油商品交易市场为主体,建立粮食交易中心省级终端,改善硬件条件,增强信息采集、服务能力,在现有全国粮食统一竞价交易系统为政策性粮油交易服务基础上,积极探索为江苏省内涉粮企业服务路径。推进全省35个现货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依托全国统一竞价交易系统,积极发展B2B、B2C、C2C、O2O等交易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传统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发挥省局“1210”平台作用,建设涵盖粮食生产、原粮交易、物流配送、成品粮批发、应急保障的完整供需信息平台;集现货交易、竞价交易、信息处理、电子商务、价格形成等多功能服务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信息一体化大平台;围绕粮食交易主业,拓展大数据分析、物流配送、投融资等衍生服务,打造粮食交易平台生态圈。
第三节 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以保障粮油质量安全、改善民生为宗旨,以粮油质检体系、执法监管体系和放心粮油供应网点建设为主要载体,深入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立起覆盖原粮出入库、加工企业、成品粮油批发零售的质量监管与供应体系,全面提高江苏粮油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为主体,积极培育发展放心粮油生产企业和经营网点,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标准规范、管理科学、诚信便民的覆盖全省城乡的放心粮油经营网络。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的粮油和商贸营销渠道,将“放心粮油工程”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成品粮应急供应网点、军粮供应网点相结合,加快网点建设步伐,使全省“放心粮油店(柜)”乡镇、街道覆盖率达到100%。
加强对放心粮油网点的日常监管,发挥粮油质检机构的技术优势实行定期抽检,积极与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并建立社会监督制度,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举报,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成品粮油流通管理新机制。
第四节 探索发展粮食期货探索发展粮食期货业务,按照有利于各类主体参与期货市场、有利于降低交割成本的原则,完善相关制度规则,推动粮食期货市场的发展。在全省交易市场普及电子结算、建立数据分析系统,促进价格形成机制的建立,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挂牌交易,尝试期货、拍卖等现代化交易模式。通过与国家粮食交易系统联网合作,开展信息交流、探索期货交易仓单,通过现货市场进行拍卖和转让等,期货与现货结合,搞活粮食交易和流通,更好地推动粮食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入驻全省电子交易平台开展期货业务,控制经营风险,充分利用期货市场转移国内国际粮食价差风险,实现套期保值。
专栏7 流通主体培育工程 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兼并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市场体系中的主导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培育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民营资本、外资等各类社会资本交叉持股的新型市场主体,成为粮食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支持发展民营粮食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粮食经纪人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粮食市场体系的有益补充。推动“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发展,培育壮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走出去”,形成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型粮食企业集团,打造年销售额20亿元以上企业20个。 |
第六章 加快智慧粮食建设 第一节 实施“互联网+粮食”战略
按照省委省政府“智慧江苏”战略部署,落实国家粮食局“智慧粮食”建设要求,积极倡导“互联网+”思维,加强粮食信息化核心技术和专用装备研发,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应用,拓展粮油市场信息服务范围,提升收购、储存、调运、加工、供应等各个环节信息化水平,建成具有江苏特色的“智慧粮食”新体系。坚持统一建设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管理平台,做好省级、市级、企业三级信息化建设,对接国家级平台,链接市县及基层涉粮企业,实现横向互联、纵向互通,避免出现自成体系和“信息孤岛”现象。
第二节 加强行业信息化建设粮食行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收购、储存、调运、加工、供应等各个环节,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硬件设备配置、应用软件开发、信息标准制定、信息安全管理、数据分析应用等相关内容。政府、粮食经营企业、粮食装备企业以及科研部门等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紧密围绕总体目标,重点加强省市级粮食管理平台、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粮食交易中心和现货批发市场电子商务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重点粮食加工企业信息化改造、粮食应急配送中心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实用、运维简便、安全可靠、规范统一、运行高效”的粮食行业信息化体系,全面提升粮食行业信息化水平。
建设省市级粮食管理平台 。省市级粮食管理平台具备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宏观调控、监督检查功能,与上下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无缝对接,并向涉粮企事业单位、售粮农民和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与涉粮企事业互联互通,实现信息采集、汇总、分析和利用,为粮食行政管理、社会服务、市场监测、应急保障等提供数据以及信息支持。
建设省“数字粮食”一期工程。主要实施“1210”工程,即:打造一个中心,粮食流通管理数据中心;完善两个平台,粮政业务综合管理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10个信息化子系统,包括粮食收储可视化管理系统、储备粮远程监管系统、价格监测与分析系统、粮食应急保障信息系统、粮食仓储管理系统、原粮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监督检查执法系统、粮食财会管理系统、政策性粮食交易系统、粮食物流公共信息系统。。
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 粮库信息化系统是粮食行业信息化的基础,是“数据采集终端、创新应用终端、监督管理终端、社会服务终端”。粮库信息化系统应当紧密围绕粮库核心业务,充分考虑企业实际需求,着力解决粮库经营管理粗放、运行效率低下、业务协同能力不足、信息流转不畅、监管存在漏洞等问题。
粮食交易中心和现货批发市场电子商务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 主要做好粮食交易中心省级终端和现货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并逐步实现与国家平台的联网运行。粮食交易中心省级终端重点是改善硬件条件,增强信息采集、服务能力。现货批发市场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传统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
重点粮食加工企业信息化改造。 粮食加工企业原粮出入库和库存管理部分应符合粮库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要求。成品粮应急管理部分应符合粮食应急配送中心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要求。同时,鼓励和支持重点粮食加工企业基于省级平台或自行建设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
粮食应急配送中心信息化建设。 粮食应急配送中心是各地依据粮食应急预案设立,承担粮食应急配送任务的机构。粮食应急配送中心信息化建设应以实现各项业务“全时在线”管理为目标,全面提高配送效率,缩短反应时间,与应急加工企业及供应网点协同运行,确保本区域应急保供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及时性,为各级政府调控市场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粮食应急配送中心信息化建设应重点加强商业客户、产品库存、仓储资源、运输装备的信息化管理,对下要与应急供应网点联通,即时或定期掌握各网点库存和销售情况;对上应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联通,接受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应急指挥调度,并实时动态反馈执行情况。
严格依据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要求,重点支持影响大、覆盖广的应急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建设。考虑到应急配送中心一般依托成品粮食批发市场、粮食应急加工企业、骨干军粮供应站及大型储备粮库等单位建设,因此应急配送中心信息系统要做好与依托单位信息系统的衔接、融合,具备条件的应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同步实施。
第三节 重点推进智能粮库建设粮库智能化系统是辅助企业做好粮食数量、质量、粮情和相关资源管理的计算机系统。一般包括出入库及库存管理模块、仓储管理模块、综合业务模块、安防管理模块等。能够实现对粮食购销、出入库、仓储、安防、质检、财务、统计等业务高效管理。充分考虑企业业务类型、管理基础、投入和运维能力、人员素质、现实需求等因素,引导企业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分级分步建设。粮库信息化系统一般分收纳库系统、储备库系统、示范库系统三个层级。每个层级建设都要从最基础、最适用的功能入手,并为将来的升级预留接口。
各层级的总体建设:
——收纳库系统。收纳库信息系统功能要简单,操作要方便,建设运维成本要低廉。系统可单机或组网运行,原则上不建设单独的机房。系统一般包含粮食出入库、收购资金结算、统计报表等基本功能。粮食重量数据必须由信息系统从汽车衡自动采集。承担政策性收储任务的收纳库系统应具备售粮人身份识别登记、图频采集、收购资金审核与结算等功能。
——储备库系统。储备库信息系统是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的重点,做到储备粮承储企业全覆盖。储备库信息系统在收纳库信息系统功能基础上,增加储备粮管理与仓储管理等模块。储备库系统组网运行,可建设单独的机房,宜配备自动扦样设备、库区安防系统和数据存储设备,有条件的企业可增加车牌识别、客户引导、IC卡应用、自动称重、数量监测等智能出入库功能。
——示范库系统。选择若干个规模大、管理基础好的粮库进行“智能粮库”示范建设。示范库系统建设积极探索自动控制、物联网、智能仓储、数量监测、电子商务、BI等新技术应用,在一个平台或系统内实现企业经营决策、作业流程控制、资源管理利用等功能的集成,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
第四节 深化信息技术与行业融合深化信息技术与粮食行业融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支撑,改进甚至代替粮食仓储、加工、交易流程中的传统技术手段,解决现有困难和问题,优化技术路线、再造管理流程、改进组织方式,促进粮食行业的改革,支撑粮食宏观调控和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打造以“智能化”涉粮数据为支撑、“数字化”仓储业务为主干、“精准化”应急调控为手段、“可视化”远程监管为重点的粮食行业新面貌。
专栏8 智慧粮食建设工程 建立健全智能化、网络化智慧粮食流通体系。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推进信息化和智能装备在粮食流通管理全过程的应用。建设“1210”数字粮食工程,打造全省粮食数据中心,实现省市平台、粮食企业的互联互通,提高粮食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精准性。积极探索粮食网络经济,创新“互联网+粮食”方式,打造省级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线上线下销售配送等粮食营销新业态。加大粮食自主专用信息化装备研发,开展机器人应用试点,仓储智能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
第七章 推进全面依法管粮 第一节 加强粮食市场监管
加强地方粮食法制建设 。宣传粮食法律法规,增强各地各级相关部门对于粮食安全保障立法的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完善《江苏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配套制度,规范地方储备粮管理;引导推动市、县(市、区)进一步加强粮食执法队伍建设,县(市、区)级全面建立粮食行政执法监管体系。
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强化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质量监测职能,落实相应的机构和人员,为全省各级行政执法队伍配齐调查取证、执法车辆、移动执法终端等必要的执法装备。加强粮油质监机构执法技术支持能力,重点加强执法检查现场快检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快检设备。“十三五”期间为全省物流产业园、储备库配备进口快速检测设备,其他基层粮食收储企业配备国产快速检测设备。
加强联合执法平台建设。 完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省内联动执法机制和省际联动执法机制,杜绝监管盲区。部门联合执法方面,重点建立长效机制,力争省、市级层面建立和工商、物价、公安等部门常态化联合执法的新模式。省内联动执法方面,由各有关市组织,推动相邻市县全部建立区域联动执法协调机制,并报省粮食局备案。省际联动执法方面,由省粮食局牵头,会同有关省份,抓紧建立覆盖所有外省毗邻区域的规范统一的协作通报、信息共享、案件移送、联动执法等制度。
第二节 完善原粮质检机制建立省市两级粮油质量检验监测体系。 依托现有的检验监测机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国家授牌的检测站粮油理化品质、安全卫生、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等检验监测能力,其他检测站质量品质检测能力达80%以上,基本实现安全卫生、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等检验监测能力。加强种植基地和收购网点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配置快速、便捷的粮食质量与品质检测设备。依托现有大中型粮食企业、成品粮批发市场,建设一批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点。建立粮食质量动态信息数据库,实现对粮食质量的实时监测。
完善粮食质量监管制度。 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粮食出入库检验制度,特别是各级储备粮等政策性粮食的送检、抽检制度。加快完善粮食收购和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信息记录制度,加强粮食质量监管相关部门协调高效的沟通协作机制。
构建粮油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通过信息化在粮食生产系统、检验检测系统、加工系统、仓储物流系统、供应系统的全覆盖,建设追溯信息处理平台、消费者查询平台、综合监管平台等构成的质量追溯系统。
第三节 健全行业信用体系建立与粮食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框架和运行机制,显著提高粮食流通信用水平,完善粮食经营者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有效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实现粮食经营企业信用信息即时管理;健全信用评价体系,规范信用评级程序,有效防治失信违约行为,全面推行粮食流通企业分类监管制度。制订《粮食经营者严重失信行为惩戒办法》,修订《江苏省粮食流通行业守法诚信评价实施办法》。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监管机制。利用江苏粮网开设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窗口,在粮食流通领域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粮食流通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专栏9 市场监管提升工程 加强粮食质量监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做到企业有快检设备、乡镇有监测网点、市县有检验机构,实现“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系统无风险”的目标;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健全监管执法机构,配齐执法必要装备,落实监管相关经费,实现移动执法全覆盖;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信用组织体制,强化粮食信用监管,提升信用管理水平,加大信用考核力度,严惩经营失信行为,规范粮食流通秩序,实现信用管理涉粮企业全覆盖。 |
第八章 推动行业科技创新 第一节 营造创新环境
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粮食科研体制改革,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发挥公益性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对知识创新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发挥粮油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提升粮食领域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大技术保障体系、技术支持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方面的建设力度,积极争取财税金融等政策保障,推进高层次、面向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形成。
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建立、健全科技资金投入稳步增长机制,争取和落实国家、省对粮食收储、加工、粮机技术和装备创新投入的扶持政策。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切实保护创新成果,尊重个人的创造与贡献,支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优化创新型粮食人才成长环境,加快培养粮食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增强粮食产业科技创新能力。重视产品开发,充分利用全省涉粮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人才、项目、科技等资源优势,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粮机制造企业以及粮库、加工企业、产业园区等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推进以粮油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结合。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完善行业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大学科前沿研究实验平台、园区等载体建设力度,促进公共科技资源优化和有效利用,实现行业科技资源数量、结构、区域布局的合理配置,提高行业科技合作发展层次及规模,提升行业基础、前沿研究水平。加大省级粮食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力度,促进行业数据资源的规划、整合和统一部署,提高行业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能力以及宏观调控、行业监管及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第二节 推动创新突破强化技术研发与推广,开展绿色生态储粮、现代粮食物流、粮食质量安全保障、粮食深加工转化领域技术与装备的研究攻关,加强仓储物流、加工、信息化领域的技术集成创新。
加强绿色生态储粮技术研发应用。 围绕粮食收储过程保质技术一体化研究设计,进行粮食收购、储藏、装卸和倒运作业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工艺技术组合优化,重点开展绿色生态储粮、智能通风、低温储粮、粮情智能测控、绿色干燥热源、储粮风险预警及隐患处置技术的研究推广,进行粮食产后清理、烘干、储藏一体化运行模式的示范应用。
加强现代粮食物流技术研发应用。 围绕系统化粮食物流技术及配套装备研发和示范应用,重点开展主产区粮食新型收储技术模式和新仓型研究、新型节能环保粮食物流仓储设施技术装备、散粮运输高效装卸及在途品控溯源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着力推广内河散粮运输技术、集装单元化粮食物流技术的示范应用,提高粮食物流效率水平、降低流通损失、改善作业环境。
加强质量安全保障技术研发应用。 开展粮油在收购、储藏、加工、消费等各环节的质量安全风险识别、监测预警、过程控制以及应急处置技术研究,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广区域污染粮食防控和污染粮食高效处理转化技术,最大化利用粮食资源。
加强粮食加工转化技术研发应用。 大力发展功能主粮及其深加工,促进粮食营养化、功能化。改造现有加工工艺和技术,延长产业链条,围绕粮食深加工共性技术组织攻关,进行米糠等副产品利用、面条等传统主食品及冷冻馒头等基于冷链流通的新型主食品的加工关键技术与专用装备研发推广。重点开展米面加工的食用品质与营养品质评价与优化、粮油产品适度加工的标准体系、方法体系构建及关键测控仪器的研发,建立粮油加工企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示范,推动粮油加工产业的转型升级。
第三节 加快成果转化优化成果转化平台布局。 围绕绿色高效、节能减排、粮食减损、粮油深加工、粮机制造等方面高新技术,加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成果工程化平台的建设进度,推动粮食科技成果进行集成化、配套化和工程化开发。增强创新载体服务功能,完善行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及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切实组织力量向市场提供有用的科技成果和有效的配套服务。加强科研与市场对接,疏通科技成果植入渠道,从市场最急需的技术入手,将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深化科技合作对接交流。 调动各方面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产业园区,瞄准产业链高端环节,加速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根据行业科技发展需求,组建粮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协调创新,探索加快产业关键重大技术转化的有效途径。加强行业科技对外合作交流,提高科技合作开放度,快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增强技术成果的影响力。
提高成果转化有效供给。 积极策应粮食行业供给侧改革目标,围绕粮食安全战略、质量安全、加工转化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成果示范,加快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注重技术集成示范,着重解决绿色生态储粮、安全储粮保障、现代粮食储运监管、粮情监测及行业信息化应用等问题,开发市场急需的新产品、新技术,提高成果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四节 促进节约减损加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全民参与、共同行动的粮食节约减损机制,减少粮食流通各环节损失。
促进农户源头减损。 推广经济、适用、防虫、防霉储粮新装具、新技术,促进农户粮食储藏科学集约规范发展,探索农户科学储粮市场化运作方式,解决粮食产后数量损失、品质下降、霉烂变质等关键问题。实施粮食行业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农户科学储粮提供技术服务。
推进经营过程减损。 开展粮食仓储标准化管理行动,持续推进“四无粮仓”建设。积极推广粮食仓储新装备、新技术,增强科学储粮减损能力。引导粮食加工减损技术升级。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优化运输组织,缩短运输周期,提高粮食物流效率,减少运输环节粮食损失损耗。
持续推动消费减损。 加强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倡导爱粮节粮、营养健康的科学消费理念,引导城乡居民养成健康、节约的粮食消费习惯,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浓厚社会氛围。组织开展“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粮食科技活动周”“放心粮油宣传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等专题宣传活动。加强粮食文化建设,挖掘并保护好优秀粮食文化载体,打造宣传展示平台。
专栏10 科技兴粮工程 围绕“科技兴粮”中心目标,加快科技进步、体制创新和创新平台、成果推广体系构建,在技术创新、平台搭建、成果转化上实现突破。 1、科技创新:围绕行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技术成果,开发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技术产品,培育一批行业科技型龙头企业。 2、科技示范:加快建立一批现代粮仓科技示范库、粮食科技创新集成基地、科技兴粮示范单位,加强省级粮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3、智慧粮食:推动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与行业深度融合,带动行政管理、储运加工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促进粮食网络经济发展。 |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强化协作,创新管理,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协调解决粮食行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省发改委、省粮食局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和综合协调,切实做好规划、组织、指导和服务工作,做到管理机构落实、工作方案落实、保障经费落实、组织实施落实;各市县发改、粮食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部门分工负责、密切合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结合本地实际,细化落实具体任务。
第二节 完善政策支持加强与财政、国土、规划、建设、交通、税务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广渠道、多方式地在资金、土地、规划、运输、税收优惠等方面争取政策支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贯彻落实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提高市县政府发展粮食生产流通积极性。加大对粮食生产大县(市、区)的政策倾斜,尤其对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农机购置补贴和社会烘干能力建设等项目的资金投入,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技术、仓储能力和装备水平,提升农业大县(市、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启动设立粮食产业发展基金,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推动粮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第三节 提供人才保障着力提升党政人才的素质能力,继续实施市县粮食局长、购销公司经理、粮库主任培训计划。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推进“粮食智库”建设,组建全省粮食行业政策、技术和项目专家库,探索导师制人才培养新路径。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充实粮食仓储、物流、质检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持续推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尤其要重视信息化操作、保管员、质检等一线工人的技能提升。加大继续教育力度,适时开展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和应急演练,组织参加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弘扬粮食行业工匠精神。
第四节 强化督查考评全面深化战略意识与全局意识,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为抓手,加强规划的实施跟踪、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定期对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进行督查、考评,及时通报考评结果。考评工作坚持定性与定量、过程督查与年度考评相结合,突出刚性、个性、可比性,增强考评实效,有效发挥考评结果的激励作用。不断创新考评机制,形成系统完备、职责明确、科学规范、高效运行的考评工作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考评工作制度,提升考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强化督查问责,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如期实现。
附件1:
仓储物流设施功能划分 粮食物流产业园区。 区位交通优势显著,处于粮食物流节点,并在产粮大县(市、区)或加工集聚、产业链衔接区域,并考虑与加工、配送、批发、销售等重要场所的结合。宜具备两种及以上运输方式,在具备公路运输条件的同时,应与铁路专用线或水路枢纽结合,有良好的泊位条件,实现散粮接发。具备储备功能,建议仓容10万吨或以上,并能进行上下游延伸,可扩展其他业务,包括产后服务、加工、物流、贸易等,结合土地流转,整合粮库与种植、加工资源,激活 粮食 产业链,提升 粮食 综合 效益。信息系统比较健全。具有与其收购或储存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粮食质量检验仪器和计量器具,能够承担对正常储存年限内的粮食进行出入库检验等质检工作。粮食年中转量内陆园区超过30万吨,内河园区超过50万吨,江海园区超过150万吨。 储备库。 建议每个县(市、区)在没有条件建设粮食物流产业园区的情况下,建设1个储备库。储备库应有优越的区位,并在产销需求稳定的区域,有合理的流向,应尽量考虑与加工、配送、批发、销售的重要场所的结合。具备公路运输条件,确保集运畅通,有条件的储备库应尽量考虑与水路或铁路的衔接,实现散粮接发。具备储备功能,建议仓容5万吨或以上,并能进行上下游延伸,可扩展其他业务,包括产后服务、加工、物流、贸易等。信息系统比较健全。具有与其收购或储存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粮食质量检验仪器和计量器具,能够承担对正常储存年限内的粮食进行出入库检验等质检工作。参考各县(市、市区)储备仓经济规模,在储备仓经济规模基础上根据功能需求进行扩展。 收纳库。 以服务三农、掌控粮源、承储粮油为主业,兼具收纳和储备功能,区位条件和交通优势明显,在粮源稳定区域,与规模化种植区域和优质粮种植区域衔接,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靠近人口密集城镇边缘但不处于城镇中心的区域,并有短捷、合理的流向。具备公路运输条件,确保集运畅通,有条件的收纳库应尽量考虑与水路或铁路的衔接,实现散粮接发。建议仓容苏南1万吨、苏中苏北1.5万吨或以上,布局数量可参考各县(市、区)收纳仓经济规模。信息系统比较健全。具有与其收购或储存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粮食质量检验仪器和计量器具,能够承担对正常储存年限内的粮食进行出入库检验等质检工作。 |
附件2:
2020 年江苏仓储物流设施分布 | ||||||||||
地区 | 入仓粮食对应仓容量需求(万吨) | 现有完好仓容(万吨) | 2020年仓容缺口(万吨) | 收储库分布(个) | ||||||
小计 | 收纳环节 | 储备环节 | 中转环节 | 小计 | 收纳库分布 | 储备库分布 | 物流产业园区分布 | |||
江苏合计 | 3000 | 1562 | 598 | 840 | 2410 | 746 | 816 | 718 | 66 | 32 |
一、主产区 | 1465 | 972 | 234 | 259 | 1301 | 323 | 457 | 413 | 30 | 14 |
徐州 | 332 | 163 | 69 | 99 | 317 | 38 | 81 | 73 | 5 | 3 |
宿迁 | 263 | 212 | 34 | 18 | 209 | 54 | 99 | 91 | 5 | 3 |
淮安 | 237 | 183 | 38 | 16 | 290 | 45 | 83 | 73 | 7 | 3 |
盐城 | 376 | 270 | 58 | 48 | 284 | 125 | 125 | 115 | 9 | 1 |
连云港 | 257 | 144 | 36 | 77 | 201 | 61 | 69 | 61 | 4 | 4 |
二、主销区 | 757 | 182 | 243 | 332 | 520 | 282 | 193 | 159 | 23 | 11 |
南京 | 113 | 30 | 63 | 21 | 133 | 15 | 41 | 33 | 6 | 2 |
苏州 | 330 | 49 | 82 | 200 | 137 | 165 | 53 | 42 | 6 | 5 |
无锡 | 129 | 18 | 45 | 65 | 87 | 44 | 21 | 16 | 4 | 1 |
常州 | 84 | 39 | 32 | 13 | 62 | 23 | 40 | 36 | 3 | 1 |
镇江 | 101 | 47 | 21 | 33 | 101 | 35 | 38 | 32 | 4 | 2 |
三、平衡区 | 778 | 408 | 122 | 248 | 589 | 141 | 166 | 146 | 13 | 7 |
南通 | 346 | 119 | 51 | 176 | 220 | 13 | 36 | 28 | 5 | 3 |
泰州 | 254 | 163 | 35 | 57 | 220 | 80 | 73 | 67 | 4 | 2 |
扬州 | 178 | 126 | 36 | 16 | 149 | 48 | 57 | 51 | 4 | 2 |
附件3 江苏省重点物流产业园项目汇总表 | |||||||
序号 | 重点项目 名称 | 项目所属路线 | 项目所属节点 | 项目性质 | 规划占地面积(亩) | 投资概算(亿元) | 项目规模、 主要建设内容 |
1 | 南京滨江 粮食物流中心(铁心桥异地新建) | 沿长江线路 | 南京 | 新建 | 300 | 10 | 新建现代化10万至15万吨粮食仓库及配套设施项目 |
2 | 南京 粮油物流 配送中心 | 沿长江线路 | 南京 | 扩建 | 70 | 3 | 现有综合体面积65000㎡,综合服务楼2号楼8200㎡,拟建综合服务楼1号楼8200几相关配套设施。 |
3 | 无锡粮食科技物流中心 | 沿运河线路、沿京沪线路 | 无锡 | 扩建 | 353 | 7 | 已建立筒仓2万吨,平房仓8万吨。现有二条铁路专用线675米,每小时接收发放能力60吨,内港池能停靠500吨船泊,卸船作业每小时100吨,有5个码头,日装卸量2000吨。建成散粮后日装卸量达2000吨 |
4 | 徐州 粮油食品 物流产业园 | 沿京沪线路;沿陇海线路;沿运河线路 | 徐州 | 新建 | 1000 | 3.5 | 新建中转仓容20万吨,储备仓容20万吨,铁路专用线2千米,2000吨级泊位2个 |
5 | 江苏新沂 现代粮食 物流中心 | 沿京沪线路;沿陇海线路; | 徐州 | 新建 | 150 | 0.6 | 新建高大平房仓5万吨;2000吨泊位码头一座,每小时装卸船作业能力100吨;铁路专用线2公里,有效长度1050米,每小时接发能力100。 |
6 | 徐州苏鲁 物流中心 | 沿运河线路 | 徐州 | 扩建 | 560 | 0.35 | 二期中转配套工程和市场建设,建设中转仓5万吨。 |
7 | 武进粮食 物流园 | 沿运河线路 | 常州 | 新建 | 160 | 2 | 总投资2亿元,规划新建仓容11万吨,其中筒仓3万吨,码头设计为300吨级2个 |
8 | 苏州市粮食物流园(南区、北区) | 沿运河线路;沿京沪线路 | 苏州 | 扩建 | 335 | 3 | 现有仓容13.11万吨,300吨码头泊位两个,每小时装卸能力140吨 |
9 | 天良港粮食现代物流园 | 沿长江线路;沿运河线路 | 苏州 | 新建 | 1670 | 7 | 3个十万吨级码头,设计每小时收发能力1.4万吨;新建筒仓130万吨,平房仓28万吨,油罐18万吨,冷库11.5万吨 |
10 | 吴淞江粮食产业园 | 沿长江线路;沿运河线路;沿京沪线路 | 苏州 | 新建 | 1000 | 3 | 码头泊位300吨,设计每小时收发能力100吨。现有11.4万吨筒仓,12万吨平房仓,新建平房仓仓容8万吨,包装仓仓容1.76万吨 |
11 | 江海粮油 (苏粮集团张家港粮油产业园) | 沿长江线路;沿运河线路;沿京沪线路 | 苏州 | 扩建 | 830 | 1.309 | 现有平房仓15万吨,筒仓8万吨,4个泊位共计26万吨,散粮作业效率1200吨/小时,新建13.5万吨筒仓 |
12 | 中粮东海 | 沿长江线路;沿运河线路;沿京沪线路 | 苏州 | 扩建 | 1267 | 2.28亿美元 | 现有筒仓40万吨,粕筒仓4.3万吨,油罐33万吨成品平房仓6.2万平方米。拥有码头岸线825米,可停靠2条7万吨级散货船和2艘1万吨级油轮,码头设计吞吐能力676万吨 |
13 | 南通粮食 接运有限 责任公司 | 沿长江线路 | 南通 | 扩建 | 230 | 2 | 现有平房仓、浅圆仓立筒仓26万吨,5万吨油罐,7.5万吨级和2.5万吨级长江码头各一座每小时装卸量2000吨。规划建设12万吨立筒仓,及运储设备的升级改造 |
14 | 如皋港 长三角精品粮油产业园 | 沿长江线路 | 南通 | 扩建 | 500 | 8 | 已完成30万吨仓房建设,2个万吨级泊位,一个千吨级泊位,每小时装卸量1000吨。规划建设15万吨仓房,及非转基因大豆油、高蛋白豆饼、蛋白添加剂生产线,小杂粮分装和配套设施 |
15 | 启东吕四 东凌粮油 产业园 | 沿海线路 | 南通 | 新建 | 2100 | 30 | 规划完成年产500万吨大豆压榨加工项目,完成港口、仓储物流、贸易、大豆、菜籽和其他油料的综合开发和食品加工等项目 |
16 | 连云港 东粮码头 有限公司 | 沿陇海线路 | 连云港 | 扩建 | 103 | 3.88 | 现有7万吨级散粮专用泊位1个,筒仓10.5万吨。该项目是中哈物流基地的二期项目,新建总容量10.5万吨的筒仓,整个筒仓群由40个圆筒仓和24个星仓组成,计划总投资3.88亿元 |
17 | 上合组织 (连云港)国际物流园粮食物流基地 | 沿陇海线路 | 连云港 | 新建 | 890 | 3.6 | 规划占地890亩,预计投资3.6亿元,项目主要开发建设粮食仓库区、粮食加工区、配送区、粮食中转区、办公生活区 |
18 | 连云港市 粮食物流 产业园区 | 两横(沿陇海线路) | 连云港 | 新建 | 200 | 3.2 | 新建10万吨仓容,铁路专用线一条,10万吨面粉加工厂、8万吨大米加工厂和深加工项目,综合交易市场1个 |
19 | 灌云粮食 物流产业园 | 沿海线路 | 连云港 | 新建 | 300 | 4 | 新建10万吨仓容,占地300亩。配套建设码头作业区、粮食交易区、质检区、展销区、商业配套区、职工生活区等 |
20 | 淮安市 粮食产业园 | 沿运河线路 | 淮安 | 扩建 | 600 | 0.828 | 项目现有:1幢机械库、7幢平房仓,理论仓容5.5万吨,4幢浅圆仓2万吨,烘干设备300吨/天,300米岸线码头泊位500-800吨,每小时装卸船作业能力100吨;另建设综合楼、宿舍楼各一幢 |
21 | 高沟今世缘粮食循环 产业园 | 沿运河线路 | 淮安 | 新建 | 1500 | 40 | 项目规划面积1500亩,计划总投资40亿元,建设九个区(园)。计划通过2-3年的努力,将产业园区打造成为粮食生产、收储、加工、主食产业化全产业链的现代物流示范区。项目于2015年9月正式立项,2018年完成。其中,10万吨粮食仓储设施项目已于2016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17年全部完工。 |
22 | 金湖粮食 物流产业园 | 沿运河线路 | 淮安 | 新建 | 400 | 2.5 | 建设10万吨高大平房仓、粮食深加工、现代物流园区及多功能综合办公楼 |
23 | 大丰港粮食物流中心 | 沿海线路 | 盐城 | 在建 | 300 | 4.05 | 1、一期已建成大丰港粮食专用码头1座,包括1个5万吨级散粮泊位和1个粮食通用泊位(码头结构均按10万吨级散货船设计)。建成4座粮食筒仓4.8万吨,1座平板仓2万吨,3个500T内河泊位及其他配套设施。2、二期目前在建10座筒仓12万吨,预计今年内建成。3、“十三五”期内,规划新建可容纳30万吨的粮食仓储中心 |
24 | 江苏宝应湖粮食物流园 | 沿运河线路 | 扬州 | 扩建 | 265 | 1 | 已建成高大平房仓12万吨、运河码头泊位1000吨,拟新建3万吨高大平房仓、3万吨立筒仓 |
25 | 扬州粮食储运加工中心 | 沿运河路线 | 扬州 | 扩建 | 128 | 1.3 | 已建13幢高大平房仓,仓容10.2万吨,4座1000吨级泊位码头,每小时装卸船作业能力达到140吨 |
26 | 江苏润华 物流公司 | 沿长江线路 | 镇江 | 扩建 | 667 | 20 | 现有筒仓仓容18万吨、平房仓仓容5万吨;扩建筒仓仓容21万吨、平房仓仓容10万吨。现有码头10万吨级泊位2个,1000吨级泊位8个,年吞吐量1000万吨,每小时作业量695吨,建成后每小时作业量1158吨 |
27 | 镇江 粮食产业园 | 沿运河、沿长江、沿京沪线路 | 镇江 | 扩建 | 450 | 1.8 | 包括中转库、军粮供应中心,现有平房仓8万吨,4个500吨级泊位码头,每小时装卸船能力200吨。扩建筒仓5万吨,平房仓10万吨。新建3000吨级专用码头2个,新建年产8万吨大米加工企业;新建10000平方米综合服务区等 |
28 | 靖江 粮食产业园 | 沿长江线路 | 泰州 | 扩建 | 6600 | 9 | 现有高大平房仓12.7万吨、立筒仓12.5万吨、3000吨级泊位6个,每小时作业能力1800吨。准备扩建浅园仓10万吨、同时,内河港池改造,建设3000吨级泊位9个、1000吨级泊位3个 |
29 | 兴化 粮食产业园 | 沿长江线路 | 泰州 | 扩建 | 500 | 1.1 | 现有合陈国储库10.8万吨、光明米业5万吨共15.8万吨平房仓,在建光明米业、万家福米业共8万吨高大平房仓,现有新长铁路货站,500吨级水运码头4座,每小时接发能力320吨。拟扩建3万吨浅圆仓,建设信息联运中心2000平方米,500吨级公用码头一座,完善现有铁路货站货场和设施,实现公铁水无缝衔接 |
30 | 宿迁粮食 物流中心 | 沿运河线路 | 宿迁 | 扩建 | 1000 | 2 | 现有筒仓3万吨仓容、平房仓16万吨仓容,4个1000吨的码头泊位,建设粮食精深加工项目 |
31 | 泗阳县庄圩 粮食物流 产业园 | 沿运河线路 | 宿迁 | 扩建 | 400 | 3 | 现有平房仓6万吨仓容,建设粮食精深加工项目 |
32 | 泗洪县粮食物流产业园 | 沿运河线路 | 宿迁 | 新建 | 200 | 2 | 现有平房仓7万吨仓容,建设日生产能力为800吨的面粉加工企业1家和日生产能力为500吨的大米加工企业1家 |
附件4
“十三五”粮食行业重大项目 | |
序号 | 重大项目 |
1 | 江苏农垦米业集团粮食质量追溯工程 |
2 | 连云港中哈粮食物流园 |
3 | 江苏粮食集团“走出去”项目 |
4 | 苏州天良港粮食现代物流园 |
5 | 南通吕四港东凌粮油食品综合产业园区 |
6 | 靖江粮食产业园 |
7 | 江苏军民融合军粮应急供应保障基地 |
8 | 高沟今世缘粮食循环产业园 |
附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