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 警钟长鸣
粮食生产和供需的现状
“谁来养活中国?”1994年,美国学者布朗提出的这个命题,像是一个紧箍咒,时刻刺激着国内每一个关注农业与粮食问题的官员和百姓。从生产领域而言,人与地的紧张关系仍然是我国农业的最大现实。在几代人的努力下,我国的粮食生产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然而,粮食生产与供需方面的诸多现象,却仍然让人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忧心忡忡。
一是奇迹般的供给增长,仍然赶不上消费的增长,粮食的自给率渐次降低。统计数据显示,2003-2011年,全国粮食生产累计增33%,同期消费累计增长41%,消费增速是生产增速的1.24倍。过去十年,我国人均农业产出增速达到3%的年增长率,比全球1.7%的增长率高出近一倍。然而,粮食不仅没有出现明显过剩,粮食的进口依存度却从6.2%增长到12.9%,翻了一倍。目前,我国基本粮食的自给率在97%以上,而所有农产品的自给率则大约维持在80%。
二是耕地流失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截至2010年底,全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红线;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4。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人均耕地低于0.8亩将会发生生存危机。但目前,全国2000个左右的县,有660多个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8亩。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1996-2006年间,全国耕地减少1.24亿亩。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中,保住18亿亩红线面临极大的挑战。
三是种粮利润低,粮食主产区追求高度工业化和城镇化的“GDP冲动”从未停止,长此以往,谁来生产粮食?农业产区与工业化发达地区强烈的利益对比,激发了重点农业县推进工业化的冲动。如果粮食主产区也像经济发达地区一样,普遍追求高度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是对耕地的侵占,另一方面是土地的抛荒。粮食种植面积的持续减少,可能会给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四是耕地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粮食生产条件逐步恶化。我国的耕地资源中,70%属于中低产田,且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水土流失、次生盐渍化、酸化等问题比较严重,由此导致的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
五是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人才流失和青黄不接等问题,直接危及粮食安全。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流。2011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5亿多人,粮食生产后继乏人,逐步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同时,农业大县财政困难,且经费少、无编制,原有的农业科技人员转行流失,年轻的不愿意从事农业科技。农业人才严重流失与缺乏,何谈农业科技创新、粮食持续增产?
粮食安全警钟必须长鸣
无论从长远还是现实看,我国粮食安全的形势无疑是非常严峻的。作为一个粮食工作者,当时时践行“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理念,时时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针对目前粮食安全方面的诸多隐患,应大力呼吁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保持我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一要继续实行严格有效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推进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系。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就是要走节约资源、少占耕地、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的道路。必须格外珍惜现有的农业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保证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二要推动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加快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步伐,以提高农村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确权颁证工作,推进农村承包地的合理流转。设立合理的农业准入门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生产领域,支持农业生产者实现专业化、规模化,提高农业生产率。
三要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科技兴农。粮食要增产,在耕地不可能增加的前提下,未来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科技创新。通过基因工程和生物育种工程培育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已被认为是第二次“绿色革命”的重头戏,政府应加大对种业的投资力度,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粮油品种,打破国际垄断集团的封锁和控制。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对自然灾害的防御、抵抗能力。
四要重视新型农民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与提高现代农业从业者素质。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通过政策引导与宣传,增强农业就业的吸引力。一方面,政府应引导大中专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充实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农村新知识阶层,打造规模种地新军。另一方面,应鼓励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当职业农民,着力培养现代新型农业从业者,提升职业农民素质。
五要完善粮食市场体制,建立粮食价格形成新机制,切实改变粮食比较效益低的状况,促进粮食生产。建立“国家支持价格、宏观调控价格和市场形成价格”的粮食价格形成新机制,让粮食市场的价格真正体现粮食的商品价值,保证粮食生产者的收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提高,保证粮食主产区随着全国社会经济的普遍发展而同步发展。
六要培育发展全产业链的大型粮油食品企业,全面提升我国粮油产业发展水平。大型粮油企业通过扮演服务者、收购者、生产组织者甚至生产者角色,将产业链末端的消费需求反馈到产业链的起点,链接千家万户的小农户和千变万化大市场,在掌控基本经营资源的前提下,取得市场的话语权、调控权,进而在国际市场布局,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宏观调控,确保国内粮油市场基本稳定,保障粮油食品安全。
七要强化对粮油食品的日常监督检查,切实保障粮油食品的质量安全。提高全民的粮油质量安全意识,建立政府官员的粮食质量安全负责制,要特别关注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坚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坚持合理使用化肥,提倡多用农家肥,做到不生产有“毒”粮食。加强日常检测和监督,加大对有毒有害粮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查纠和处罚力度,提振政府的公信力,让广大消费者对市场粮油食品的安全放心。
八要更新观念,提高全民族的节粮意识。节约用粮、减少浪费是符合我国国情、粮情的战略选择。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粮食的生产、储存、流通环节,要不断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收储和保粮水平,减少粮食的损耗。珍惜粮食,杜绝浪费,保护健康,让“七分饱”成为现代文明生活的新时尚。因而,实现粮食的可持续安全,对于我国这样的资源匮乏、生态弱化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依然任重道远。
(建湖县粮食局办公室罗汉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