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粮亨”玩转17万亩耕地

18.03.2017  10:05

今春,种了一辈子田的吴秀芳不再为春耕做准备了。吴秀芳是东兴镇人,一家4口人,4亩多地,她把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每年土地流转费4200元,而过去自己种田每亩净收益只有300元左右,不用种地,收益却翻了一番,吴秀芳感觉很划算。

记者日前从市农委、市委农工办等部门获悉,自去年以来我市种粮大户数量激增。截至目前全市种粮大户总人数达1100多人,他们在经营全市过半耕地的同时,推动马洲粮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为我市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足马力。

如今的年轻人,谁还瞧得上几亩责任田。”年过六旬的种田老把式方小平实话实说。就拿他家来说,全家5口人,儿子在常州打工,责任田完全靠他和老伴打理,如今年老体弱力不从心,今春,他将农田流转给种粮大户统一经营。

无人种地”确非空穴来风。如今,种地的农民都是妇女和老人,人们戏称“3860部队”。生祠镇利珠村村民朱坤良还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家里的4亩田,一年总收入不过1200多元,这点收入还不如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别说年轻人了,就连我这个半老头也看不上。

现代农业的出路是向规模集中。”市委农工办副主任王振玉说,近年来,我市加大力度推进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使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向种植大户集中,由此催生出一批种粮大户。

在季市镇陈塘村种田的曹田是目前我市种植规模最大的“粮亨”之一,他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2000多亩农田。在西来镇义兴村、敦义村,种粮大户葛七八一口气吃下1400多亩土地,成为该镇的“种粮状元”。目前,全市种粮面积超百亩的有1000多户,其中超千亩的大户约10家,他们共同经营约17万亩耕地。

与以往的分散种植不同,种粮大户们通过聘请植保、技术团队,雇佣农工,依靠机械化生产。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收割,把种粮成本压到最低。曹田的2000多亩地只雇佣了10多名农工。

种田大户与生俱来的集聚优势,打通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去年,曹田提供400多亩农田,助推市农委推广高产增效新技术。从稻秸秆深耕还田集成小麦精量播种技术的运用,到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附近的种田老把式们看得目瞪口呆。秋收时,试验田亩产比普通农户高近200斤。与此同时,新技术的运用还大大降低了成本,盈利空间也大大提升。

种粮大户还拉近了土地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在新桥镇孝化村,种粮大户王文彬“撑起蚊帐种水稻”,生产出的优质大米价格较普通大米翻番。在马桥镇正北社区,种粮大户们种植的泰国米、南粳46、南粳5055等优质稻米,统一贴上“印象湖”商标,“上网”销售。“同样是种粮,但种粮大户有资本、有技术、有规模优势,关键还有经营头脑。”市农委作栽站站长展旭东告诉记者,在我市各地一些有实力的种粮大户已经着手部署,试验一种名为“水稻+”的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以此从土地里“掘金”,增加土地产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