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邮政管理局旧址穹窿顶被戴"绿帽子"

23.10.2014  11:47
左图:修缮过的大楼顶部刷成了绿色。 王宁 摄 右图:修缮前的样子。  资料图片

  南京中山码头附近有条小街名叫“大马路”,临街的江苏邮政管理局旧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昨天市民王先生向扬子晚报爆料,该建筑穹窿顶被漆成绿色,与周边风貌以及南京民国建筑体现的历史感不搭调。不过修缮方案的设计者强调,这“绿顶”就是1918年始建时的样子。对此,产权单位并不领情,正计划恢复修缮前的原状。

A 市民质疑 最具代表民国建筑咋戴“绿帽子

  如今逼仄的大马路,曾经依码头之利,成为南京城最繁华的商埠区。王先生钟情南京的民国建筑,走访、拍照、研究是他的一大爱好,他介绍说,老下关滨江的民国建筑,就是清末民初随着开埠陆续建起来的,“一栋挨着一栋,鳞次栉比,颇有上海外滩的感觉。”今天老下关最具代表性的民国建筑,就是建于大马路62号的江苏邮政管理局旧址和大马路66号的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旧址,前者建于1918年,后者建于1923年,目前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整个邮政局旧址的主体建筑采用西方古典风格,由英国人设计建造,建筑主体顶部塔楼,共两层,可供登临远眺,是该建筑设计上的亮点之一。

  最近王先生和几个朋友到大马路走访,令他大跌眼镜的是,江苏邮政管理局旧址圆形塔楼、直径约五、六米的穹窿顶,不知何时被刷成了青绿色,“绿油油的,我觉得这与深灰色的建筑主体极为不搭,太新了,而且感觉戴了一顶绿帽子。

B 设计者说 绿顶就是恢复了1918年的样子

  据了解,邮政局旧址的修缮方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受原下关区政府委托所做,早在2011年就已敲定。周琦曾主持南京大量民国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对于王先生的质疑,周琦给出3点回应。

  首先,为什么是绿色?周琦说,民国初年修建这座建筑时,大楼顶部的穹窿顶使用紫铜包裹的,“紫铜暴露在空气中,大约两三年就会生出翠绿色的锈迹。”他解释,这种氧化后出现的铜锈,相当于一层“保护膜”,一般不会清理,因此,这座建筑落成后相当一段时间,穹窿顶一直保持绿色。

  第二,为什么是比较鲜艳的绿色?周琦表示,在制作方案前,已经掌握详实的史料、照片,证实在1918年落成后,塔楼顶就是这种绿色。他介绍,在南京,与邮政局旧址同一批落成的民国建筑中,还有湖南路10号临时政府参议院旧址(今省军区司令部),以及东南大学内的民国建筑,顶部都是这种绿色。“史料证明,这就是民国时的样子。

  第三,修缮为何要选择复原?“这是目前国内古建筑修缮领域的行业共识,”周琦说,“在掌握确凿史料的基础上,古建筑就应该恢复到最初的样子;当史料无法证明,而且对原状有丝毫不确定时,我们就选择保持现在的样子,留下历史的痕迹。

C 产权方态度 不满意新绿,想恢复“历史的斑驳

  那么在此次修缮前,塔楼顶是什么样子?根据维基百科该条目2011年所拍资料照片,整个穹窿顶呈现青灰色,有明显绿色褪色的痕迹,表面有不少杂色斑驳。

  这个外观不仅是王先生希望看到的,也为目前邮政局旧址建筑的产权方——南京市邮政局认可。昨天该公司相关人士向扬子晚报证实,今年8月前,一次修缮出新,穹窿顶被刷上了青绿色。“对此,我们是不满意的,看了也很不习惯,和周围环境也不协调。

  他透露,管理局旧址建筑马上就要100岁了,本来就有计划在今年进行加固,准备借着这个机会把颜色再变回去。“我们正在编订修缮方案,并且会将方案报给江苏省文物局。对于青绿色穹窿顶,我们意见是坚决不要,变回出新前的颜色,恢复斑驳与历史感。

那么问题来了 到底该恢复成哪一年的样子 专家认为,文物修缮必须尊重公众观点

  两方都是基于“尊重历史”的出发点,王先生、市邮政局却与周琦教授得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前者要求保持2014年8月前的“原状”,后者力求恢复1918年的“原状”,那么哪个才是真正的原状?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告诉记者,这个问题目前没有答案。“国际、国内都认为,遗产保护要保持历史的原真性,但什么是‘原真性’,即使在文保领域专家层面,目前还在争论不休。

  贺云翱认为,邮政局旧址的民国建筑历史并非十分久远,如果周琦教授根据准确史料,制定修缮方案,是完全可以这样做的。“再加上穹窿顶的褪色,基本是近百年来自然界侵蚀所形成,没有人为痕迹,恢复1918年的原色也是适当的。如果是一座宋代建筑,上面有清代修缮的痕迹,我们不会为了恢复宋代原状,把清代的痕迹清除。

  但贺云翱同时认为,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中,要考虑实际情况。“毕竟是现代修缮,材料也不是以前的了,不妨进行适当‘做旧’。”他还强调,文物是社会公共资源,公众的观点必须要尊重,修缮工作要反复、多方论证,政府、专家两方认可还不够,也要征求市民的意见。(记者 张可)

编辑:钟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