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服务、医联体、分级诊疗 多措并举缓解看病难

24.08.2015  09:13

  “医改惠民看江苏”之二

  新华报业网讯 “打包”签约服务、大小医院“牵手”组建医联体、实施分级诊疗……随着医改深入,近年来我省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看病越来越方便。

  签约服务,村民有了“家庭医生

  生了病,打个电话,医生就能指导如何看病,就是不生病,医生也会定期帮助安排体检、进行健康指导等。这些常常在电视屏幕上才能看到的场景,眼下已经在我省不少乡村实现了,村民们甚至可以购买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包”,让看病成为“私人订制”。

  “这次血压还可以,高压140、低压80,不算高,今天血糖就不给你测了,前几天刚测过的。”“谢谢黄医生!”……这是近日记者在大丰市新丰镇老墩村村民张广凤家看到的一个场景。79岁的张广凤患糖尿病已经五年了,村医黄爱民每周都要来家里巡察一二次。坐在家里就能看病,给老两口解决了后顾之忧的,正是大丰市从2013年9月开始启动的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村医黄爱民就是老墩村100多户村民的“签约”医生。

  何为签约服务?大丰市卫生局防保科杨维平科长介绍,就是村医与村民形成契约式服务关系。乡村医生按照服务内容,采取进村入户的形式,定期巡诊,为每户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针对签约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管理方案,为群众提供“面对面”、“一对一”的健康服务。

  根据基层群众的医疗需求不同,大丰市设计了各种“服务包”,价格不一样,服务内容也不同,最低档只有50元。比如,张广凤购买的就是每年收费600元的糖尿病人“尊享包”,有了这个服务包,她可以享受免费的村医上门服务,原本属于国家基本药物中自理部分的胰岛素也全部免费,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老墩村,购买“服务包”的村民占到了全村人口的20%左右,绝大多数都是慢性病患者,因为除了青壮的劳动力在外打工外,留守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儿童,因此这个比例不算低。村民们购买的“服务包”涵盖慢阻肺、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7类病种,定价从50元、100元到600元不等。村民们看中的,正是“服务包”包下的免费体检、免费检查、免费上门,免费健康教育、免费的基本药物。

  大丰市只是我省大力推广居民签约服务的一个缩影。据江苏省卫生计生委介绍,我省正在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健康团队服务和乡村医生个性化签约服务,为辖区居民提供主动服务、连续服务、综合服务。今年8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家庭医生制度,所有县(市、区)全面建立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到2017年,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和社区综合健康管理,城市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30%;城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率达40%以上。

  医联体,病人转诊有“绿色通道

  前不久,家住南京茶南小区的85岁的刘爷爷因身体不适,住进了南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检查发现刘爷爷患上心梗的可能性比较大,于是紧急求助上级指导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省第二中医院立即通过“绿色通道”为刘爷爷进行了抢救,刘爷爷转危为安。如今他又回到南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

  南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近日与江苏省第二中医院“牵手”结成医联体。省第二中医院院长孙志广说,在医联体内,大医院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巡回医疗等,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基层可以派医生过来进修学习,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诊疗、防治、康复水平,让患者信任基层,自动首选基层看病就医,逐步实现大小医疗机构之间规范有序的“双向”转诊。组成医联体,受益最大的是病人。

  目前南京市9个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先后与大医院结成医联体,如江苏省中医院与秦淮区、江苏省人民医院与栖霞区、南京军区总医院与浦口区、鼓楼医院与六合区签定全面合作协议等。

  公立医院改革启动以来,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目标,江苏以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指导思想,试点建立了多种模式和性质的区域医疗联合体、医疗集团。目前,全省共有各种性质的医疗联合体、医疗集团约126家,其中医疗集团45家、医联体81家。

  分级诊疗,小病不出村大病到县城

  多年来,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常门可罗雀。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所谓分级诊疗,就是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模式,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提供不同层次的诊疗服务。

  早在2011年,江苏省省级6个部门共同制定了《关于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的意见》和相关规定,探索建立分级诊疗模式。2015年,江苏省综合医改试点方案提出,全面推开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力争2017年,全省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突破,形成急性病、亚急性病、慢性病分级分类就诊救治模式。

  实施分级诊疗,在江苏许多地方已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启东市为鼓励患者多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从新农合对象入手,在报销比例上拉开基层医院、市级医院、市外医院诊疗的差距。该市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就医新格局基本形成,“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到市级医院”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看病贵、看病难”这一问题得到了一定改善。

  家住启东市寅阳镇步梯村三组的倪文彬今年81岁,患有老慢支等疾病10余年。记者在惠萍镇卫生院见到老人时,他已经入院治疗7天了,老人的儿子朱卫荣高兴地说:“这次住院,老人挂水、用药不要钱了。”朱卫荣说,老人每年都要住院五六次,每次总要十几天、花上几千元,其中有一半以上是药费。扣除新农合可以报销的部分,自费部分至少要2至3万元。“卫生院不收药费,对我们来说很实惠。”朱卫荣说,在卫生院,病一样地治,效果不错,医护人员的态度好,让他们觉得很贴心。“以前住院病人日均约30人,今年以来每天都有55人左右。”惠萍镇卫生院院长吴永刚介绍,卫生院住院病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一倍。

  据统计,今年1至4月份,启东市住院人次同比增加14.92%,其中基层医院住院病人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3.81%;出院者均次费用明显下降;70周岁以上、五保、低保等照顾对象基层医院住院基药免费享受人次达10156人次。

  据江苏省卫生计生委介绍,2014年,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已占总诊疗人次的54%,基层医师人均日诊疗达到14人次,比医院医师高出4人次。全省86%的新农合住院病人在县域内治疗,其中最高的县已经达到97%。

  本报记者仲崇山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