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启动 扬州地名现有30058个
市政府昨发出通知:从今年1月起正式启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到2017年12月结束。整个普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全面开展补充调查、充实完善、规范地名、设置标志等工作;第二阶段(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完成对县(市、区)地名普查成果的初审。第三阶段(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迎接国家对地名普查成果的检查验收。
为什么又要普查地名?
距上次地名普查已35年
1979年已进行过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如今为什么还要进行地名普查呢?市民政局地名处佘义海处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距离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已过去35年,30多年来,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市、县合并及拆分愈加频繁,行政规划不断变化,经济利益等也催生了改名热潮,各地地名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2014年4月15日,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暨加强和改善地名管理电视电话会议公布,从第一次地名普查结束以来,全国已有6万多个乡镇名和40多万个建制村名被废弃。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知名地名也成为企业争夺的商标资源,数家企业争抢一个“地名商标”的法律纠纷屡次出现。
我们究竟该如何使用和保护“地名”?一直以来,规范地名管理、进行地名立法的呼声不断,而这些工作的前提就是准确和完备的全国地名普查数据。如今,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数据的分析工作已经展开,地名工作者希望将地名普查制度化。
如果说用测绘的方式丈量国土是了解国情的基本方式,那么以社会调查的方式了解地名情况也具有同样的意义。
扬州现有多少地名?
全市共有30058条地名信息
目前扬州共有多少地名?根据最新公布的2010年全市地名普查结果,全扬州市共有30058条地名信息,比1979年的第一次地名普查多出近万条地名信息。
改革开放30多年,是我市城乡面貌巨变的30多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扩展,许多乡村变成了城市,城市道路、居民点、社区增加了,而农村的自然村庄、河流、集镇却因调整合并消失了。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及各个功能区建设的精细化,城市核心区周边地区新建道路越来越多。政府部门对近年来的新建道路进行梳理发现,2014年上半年共新增64个地名,其中住宅名28处、街巷名2处、建筑物名7处、桥名4处,其余就是新命名的23个路名。
据了解,新路命名集中在两大开发区。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核心区道路基本都有了路名,且核心区新建道路很难,造路空间相对受到制约,新建道路相对集中在城郊接合部的园区以及新开发小区等地带。
新闻追问
地名普查怎么进行?
再小的地方也有名字
地名的历史沿革是指地名产生及演变的历史过程。每一条地名都有特定的产生背景、含义和演变轨迹。对每一条地名进行翔实准确的考证是普查的重要内容。因此,对每一条地名都要追根溯源,详细考证,记录其历史演变全过程。
对于规模较小的地理实体,如井、排水沟、基站、管线等,实际普查中,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其中有一定地名意义或历史意义、具备指向作用的进行普查和信息采集录入。
数据库地名代码采用数字编码,是根据行政区划、地名属性类别等,按照一定规则用数字对地名进行编码。地名代码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
道路命名有何原则?
路牌上路前“三审”“三原则”
专家介绍,道路的命名体现三大原则:
一是指向性 路名的基本功能是指示方向,方便生产生活,西区博物馆路、明月湖路、七里甸路、绿杨路和站南路等,都很好地体现了指向性,前两者都在博物馆、明月湖边,因馆得名、因湖得名;
二是文化性 北区的杨柳青路,因扬州民歌《杨柳青》而得名,曲江公园西侧的观潮路便取自历史上的曲江观潮典故,锦泉路取瘦西湖景区“花屿锦泉”景点名的锦泉二字而得名,宁启铁路南侧的江平东路便取自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扬州的江平君;
三是地方性 力求将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入地名,老城区街巷充分尊重历史文化传承,新城区则彰显城市新貌,如国展路等。
此外,道路命名前,民政部门都要充分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
据悉,为保证路牌的准确无误,路牌上路前要经过民政部门“三审”:首先请专家帮助审定,制成的清样还要经过民政部门审核,路牌竖好前还要再次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