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评估把脉信息公开
阅读提示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发布政府信息公开第三方评估报告,报告指出,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已较为规范,行政机关越来越注重主动公开信息,但在管理机制、公开质量、依申请公开的规范化程度、解读回应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2007年5月1日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效果如何,主要是靠行政机关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的结果与公众的实际感受之间难免存在一定的差距,政府机关认为自己做了大量工作,但公众认为并未满足自身需求。”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吕艳滨说。
2013年3月,新一届政府履职,强调由专门机构对政府工作开展第三方的独立评价,以找准问题、进行整改。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为此,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项目组对56家国务院部门、31家省级政府和5家计划单列市政府的政府信息公开进行第三方评估。
平台整体较规范,但公开栏目建设规范化还待提升
微博、微信、微视、客户端……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媒体,正日益改变着舆论格局。目前,我国手机网民已达5.57亿,移动终端正成为中国新的舆论场和沟通对话新通道。
评估报告显示,微平台成为发布政府信息的新渠道,截至2014年12月31日,有25家国务院部门、31家省级政府、4家计划单列市政府开通了政务微博;有22家国务院部门、22家省级政府、4家计划单列市政府开通了政务微信。此外,门户网站已经成为各级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的第一平台,新闻发布会成为发布政府信息的权威渠道。
但评估报告也指出,政府信息公开栏目建设规范化程度待提升。据记者观察,在政府网站中,一些网站内容始终停留在“过去时”,某些栏目直接“开天窗”,这些“睡眠网站”“僵尸网站”严重影响了政府网站的公信力。
对此,评估报告建议,进一步明确政府网站上政府信息公开专门栏目的设置要求和基本要素,设定明确的标准供各级行政机关参考。
“对信息公开的态度,反映政府对权力的态度。信息披露的背后,实际上是对权力运作方式的披露。”全国政协委员蒋洪说,“信息公开能不能到位,关键看政府是否真正愿意将权力关到制度的笼子里,接受公众监督。”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成效突出,但公开质量还需提升
对于重点领域信息公开,评估报告显示,56家国务院部门中,除5家没有行政审批权限的部门外,有46家国务院部门在本部门门户网站公开了自身行政审批事项清单,提供了审批依据、申报条件、审批流程信息等内容。地方政府则普遍在门户网站或者政务服务中心网站公示了行政审批事项清单。
评估报告还指出,行政处罚信息公开取得重要突破。国务院部门中除不具备行政处罚权限的部门外,发改委、民政部、住建部等10家都在门户网站公开了全部类别或者部分类别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包含处罚依据、当事人姓名或者企业名称及主要违法事实、处罚结果等信息。
“公开行政处罚信息不仅仅是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监督,也有助于督促市场、社会主体自觉守法,构建诚信的市场环境。”吕艳滨说。
评估报告也指出了重点领域公开中存在的不足。比如,网站公开精细化程度还不理想。
在“钱袋子”等关键问题上,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鹏认为,主动公开的数据仍显泛泛,对于政府采购、“三公”消费细化数据、征地补偿等关键信息少有提及。
蒋洪说,以省级财政资金信息公开为例,尽管逐年在进步,但完整性、详尽性仍显不足,有的信息公开过于粗略,连“专家都看不明白”。
信息公开申请渠道畅通,但答复规范化有待提升
3月27日,中华环保联合会召开发布会,通报2014年环境维权情况,称因环境信息公开渠道并不畅通等原因,社会组织开展环境公益诉讼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导致运用司法手段维护环境权益困难依旧。
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法律服务中心副主任马勇说:“依法维护社会和公众的环境权益,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内容,但公众在申请环境信息公开中屡遭拒绝、回避、遮掩,诱发了一些较为严重的环境群体性事件。”
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情况究竟怎样?项目组从2014年11月20日开始,陆续以个人名义,采取特快专递、在线申请的方式,向国务院部门、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财政部门提出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共有40家国务院部门、20家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4家计划单列市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时限内作出了回复。
但评估报告也指出,一些行政机关未能按期答复申请。有16家国务院部门、11家省级国土部门、1家计划单列市的国土部门没有在规定期限内答复测评人员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不规范的情况也较为常见,主要是不提供书面答复,答复不告知不公开的理由与依据,不告知获取救济的渠道。
对此,评估报告建议,应规范各行政机关的依申请公开处理流程,确保对依申请公开的指南描述准确,渠道多元化且畅通。应保证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人员编制,有专门人员专职处理申请。应建立疑难、重大、繁杂申请会商机制,遇到难以处理的申请,邀请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专家参与论证。还要定期开展培训,结合实务中遇到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政府机关重视解读回应,但回应质量有待提升
“今年夏天,清风起吟,荷香四邻,#我们都是小新#,我们一起清新,一起创新,一起___吧!”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国资小新”发出的这条造句微博,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小新体”。
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网络处处长、“国资小新”微信公众号负责人闫永说,当前,国企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全民围观”成为常态。如果想让突发、高发、频发的舆情事件,不被误读、误解、误会,就要平等地对待受众,及时回应社会舆论,增信释疑。
评估报告显示,2014年全年解读的政策法规数量超过30部的有国家税务总局、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不少行政机关做到了主要发布对本部门、本地方作出的重大政策法规的解读。
但评估报告也指出,解读与回应的质量不高,制约了政府信息公开效果。比如,部分行政机关的政策解读栏目转载了大量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解读,本地文件的解读信息较为有限。此外,多数行政机关发布的解读内容多来源于当地新闻媒体不同角度的报道,缺乏政府主导下的全面性解读。而且,多数解读只是把制定有关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说明照搬到网上,不仅形式呆板,信息量也十分有限。
对此,评估报告建议,行政机关应在做好政府网站公开信息的同时,养成用新闻发布会、微博微信等主动对外发声的习惯。要改变发声时生硬、冰冷的模式,充分运用动漫等传播手段,让公开更生动,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人民日报》( 2015年04月08日18版)
原标题: 第三方评估把脉信息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