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评估,倒逼发展向“绿”转
《江苏绿色发展评估报告》专递13个省辖市领导
这几天,江苏13个省辖市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环保的领导陆续收到了《2013年江苏省绿色发展评估报告》。这份经由省政府常务会专题听取汇报的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2013年江苏省绿色发展综合指数为72.7,比2012年提高了4.5;但由于大气质量整体下降,2013年全省及13个省辖市生态效益指数普遍偏低。各市的评估报告在客观打分的基础上,还针对城市如何向“绿”转开出了药方。
绿色评估,
将“环境成本”纳入考量
在我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GDP考核存在一大弊端,没有将“环境成本”纳入考量。而绿色发展评估,旨在扭转这一现象或至少对其进行完善。
这是江苏第二次发布绿色发展评估报告。2013年,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精神,江苏率先启动绿色发展评估研究,并在2014年初发布了对全省及13个省辖市2010-2012年度绿色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江苏的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简单说就是‘两个减法’和‘一个加法’。”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介绍,“两个减分项”指资源消耗指数和环境损害指数。资源消耗指数包括3个指标,单位GDP能源消耗、单位GDP占用建设用地面积、单位GDP水资源消耗。环境损害指数包括两个指标,水污染虚拟治理成本、大气污染虚拟治理成本。
“一个加分项”则是指生态效益指数,包括6个指标,国控与省控断面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比例、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天数比例、生态红线区管控水平、林木覆盖率、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人均生态产品供给水平。
据介绍,江苏绿色发展评估由第三方进行,课题组成员为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省环境咨询中心和南京大学环境学院。评估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在2014年初分别听取了专题汇报。
为什么现在发布的是2013年的报告?江苏省绿色发展评估报告课题组成员、省环境咨询中心主任刘伟京解释,绿色评估采用的全部是公开数据,而这些数据具有滞后性。“比如,土地方面的部分数据直到2014年底才拿到2013年的数据,因此目前发布的只能是2013年的评估情况。”
综合指数逐年走高,
苏通宁居前三
报告以“绿色发展综合指数”来反映一个地区绿色发展的水平。而这个指数,正是基于上述加减项,通过科学而复杂的评估模型计算得出。
报告显示,江苏省绿色发展综合指数从2010年的60.5提高到2013年的72.7,呈现逐年提升的良好态势。与2012年相比,综合指数提高了4.5,而3项加减项指数对绿色发展综合指数提高的贡献率分别为77.7%、53.3%和-31.3%。这也意味着,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方面,2013年有了向好的变化;不过,生态效益指数却出现下行。
“这主要是由于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天数比例拖了后腿。”刘伟京解释说,2013年大气质量整体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数据也很能说明问题:能源消耗总量、煤炭消费总量和机动车保有量增加5%、5.3%、7.9%,钢铁、水泥产量分别提高12.8%和7.2%,这都说明江苏大气污染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从地区看,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绿色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苏中地区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升,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与苏南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而苏北与苏南之间的差距基本保持不变。
从城市看,绿色发展排名前3位的城市为苏州、南通、南京。与2012年相比,10个城市绿色发展指数提高,其中泰州、南通、扬州、常州提高幅度较大,主要是污染减排和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
为各市找短板,
引导城市向“绿”转
记者注意到,绿色评估报告除了对全省情况进行评估外,对13个市还分别进行了评估。省环保厅副厅长蒋巍强调,比较排名并不是最终目的,关键在于找问题、补短板,知道好在哪里、差在哪里,进而指导地区下一步的绿色发展。
比如,南京2010-2013年绿色发展水平提高较为明显,综合指数上升了10.5,高于苏南地区平均水平的7.9。但“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比例、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的比例、人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是南京市生态效益指数的3个短板”。报告建议,南京要重点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大石化、钢铁等支柱产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大力改善大气质量;加大外秦淮河、金川河、玄武湖等水环境整治力度,对重点工业企业治污设施进行提标改造;合理控制城市开发规模,加强止马岭自然保护区、屏山林地-金牛湖片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增强生态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等。
“单位GDP能耗较高”和“土地利用效率偏低”是徐州的突出短板。报告分析指出,2013年徐州的煤炭消耗量排名全省第2位,占全省煤炭消费总量五分之一,其中非电行业煤炭消费量占比全省最高,建议要建立能源消耗强度与能源消费总量的“双控”制度,大幅削减煤炭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外,针对“徐州单位GDP占用建设用地面积是全省平均水平1.5倍”的状况,报告认为,应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要求,统筹安排发展用地,有效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据了解,绿色发展评估报告未来将每年一次、持续发布,从而为全省及各地绿色发展水平“画像”并引导区域持续优化转型。
( 杭春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