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家祭只有思念

14.12.2014  13:10

  清晨,儿子、儿媳一大早起来布置祭台,再一次将常志强老人的思绪拉到77年前那个惨绝人寰的场景。

  胸口被刺伤的母亲,挣扎着给2岁的弟弟喂了最后一口奶死去,父亲和四个弟弟被枪杀,姐姐被奸杀。9岁的常志强因惊吓过度,昏死过去,侥幸生存下来。

  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常志强一家十余口,集中在他位于长江边燕子矶附近的家中,第一次正式祭奠大屠杀中逝去的亲人。

  “父母、姐弟的遗骸至今未找到。”老人说这话时,愧疚之情溢于言表。可是,那时他才9岁,他能做什么。他曾试图忘记这一切,他甚至连姓都由“”改为“”。但是,“亲人被屠杀的恨怎么能忘得了?

  1985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老人常来此缅怀亲人,但从未正式祭奠过。“我们家没有清明节,从不烧纸祭祖。”老人复杂的心怀,子女也难以猜透,曾经的惨象在他幼小的心灵刻下的伤痛,是他人难以体会的。

  为了这次家祭,儿子、女儿提前制作了遇难亲人的牌位,设置了祭台。父母的牌位居中在上,下排是四个弟弟和姐姐,两侧摆着两捧黄白相间的菊花,最前面是香炉和烛台。整个祭台的背景只有两个字“思念”。

  在老人的带领下,四个儿女及孙辈、重孙辈,全家十余口人齐向遇难的亲人鞠躬、上香、献花。老人特意为亲人准备了三样贡品——苹果、糕点、香蕉,摆在牌位前。据老人的子女介绍,苹果寓意平安,糕点寓意高兴,香蕉根根相连,寓意思念。

  从一个幸福大家庭的长子,一下子沦落为孤儿,战争虽然残酷,但从未击溃常志强对生活的信念。和奶奶一起生活的常志强,在小小的年纪就开始了谋生之路,捡柴、挑米、做工,内心虽深藏孤独、伤痛,但生活一直在继续,并养育了四个儿女,如今他的重孙也已8岁。

  “伤痛还在,可终究要面对。”老人的儿女告诉记者,也许是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让老人内心的伤痛得到些许宽慰,他最终同意在家中设立祭坛,祭奠遇难的亲人。当天,全家还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直播。

  “继往开来,永志不忘!”当电视里传来77名青少年宣读《和平宣言》的声音时,老人再一次热泪盈眶。77年前的大屠杀,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一场浩劫,对于世界而言,则是永恒的警示。

  据新华社电

原标题: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