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天下第一村文化节开幕 "非遗"展示有喜有忧
11月2日早晨,四乡八邻的江阴人纷纷涌向华西村,参加该村举办首届“天下第一村文化节”。历时9天的活动期间,民谣诗歌节、乡村民俗体验节、龙希江蟹美食节等活动令人期待,而民俗文化展示中所透露的信息却令人忧虑。
笔者在现场看到,龙希广场上里三层外三层簇拥着人群的民俗文化展位、非遗展位人气最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致和堂膏滋药”摊前,致和堂中医诊所的李宗保先生一边为村民们把脉,一边展示着祖传的膏滋药熬制过程。原先一直深藏在柜台后面的膏滋药熬制,令人感到神秘莫测,现在却能够亲眼目睹了,着实让不少村民有些小激动。非遗项目园作、面塑、糖塑、补锅等民间手工技艺,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条件的改观,已日渐式微。昨天的活动现场,有不少老工匠特地扛着家什在现场展示。璜土镇75岁的顾先生是糖塑工艺的传承人,他介绍说,虽然今天的气温高了些,熬制的糖浆不容易塑形。最佳的温度是在零度左右,做什么像什么。但他还是来了,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手艺。
而来自华士镇的两位砖雕老人的展示摊就显得有些冷清,老人们说,这个手工活做起来辛苦,雕刻的工艺却要求很高,要懂绘画、历史等,加上工期长、工艺复杂,赚钱不多,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有愿意学习的。
据了解,为切实摸清江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2005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两次为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整理工作,全市整理出近2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和完善了该市的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形成了国家、省、市、县的四级保护。调查发现,江阴的非遗项目如纸马、灶花、补锅等民间手工艺术已濒临消亡,而滩簧、唱春、道教音乐、络苏板等民间剧种和表演形式正在衰落或被同化,姬墩山庙会等一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正在淡化、消亡。叶制昆虫、建筑灰塑、青砖雕纸、工艺百寿图等民俗技艺和民间工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存在销声匿迹的可能。许多非遗的典型器物有的正在毁灭和消失,过去搜集整理的图文资料、音像资料也急需“再度抢救”。非遗项目之所以有许多陷入困境,原因之一是没有市场的支撑,难以解决生计,出现了没有徒弟可带的现象。二是缺乏基本保障。传承人绝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长期以来,他们的艺术创造得不到社会应有的承认与回报,生活困难,工作条件艰苦。如果不能给予他们有力的扶持和资助,仅靠“热爱”维系的创作活动肯定难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