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不能被机关"光环"遮住"帽子"
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经济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动精准扶贫、建设全面小康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在实际工作,有些干部抛不开机关的“光环”,戴不正“第一书记”的帽子,往往出现“沉不住身”“专不下心”“扎不住根”等问题,严重悖逆了选派工作的初衷。
第一书记只有放下架子,才能了解实情、解决事情。机关里成长的干部长期“高居庙堂”,往往缺乏基层工作经验,难以抓住农村工作中的矛盾重点。如果没有“根往下扎”的毅力,只是“高高在上”不去走村入户,只是把大家召集到村部或者是镇上开开座谈会草草了事,就无法精准地识别困难群众、精准地制定帮扶措施。第一书记必须放得下架子、卷得起裤子,真正到困难群众家中坐一坐、聊一聊,仔细看看居住环境、详实问问全家收入,深入想想致贫原因,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疾苦,明白他们的需求,从而把准脉、找准根,开出良方,治愈贫困顽疾。
第一书记只有找准路子,才能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往往有后方单位的资金、政策和项目支持。但在帮扶工作中,有些第一书记不注重因地制宜,一味追求“短平快”政绩,拍着脑袋做决定,投入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上马扶贫项目,落地后才发现与村里发展不相协调、“水土不服”。甚至有的项目建成后一直停工停摆,厂房闲置、土地荒废,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第一书记必须能专下心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和基层党委政府的意见建议,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找准切实符合村里发展的路子,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做到落地的项目留得住、做得好,切实将扶贫项目的帮扶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使之真正成为村集体和老百姓的“摇钱树”、“聚宝盆”。
第一书记只有甩开膀子,才能增强动力、提升能力。机关党员干部到村任职第一书记,多少会心存“镀金”思想,缺乏“不破楼兰誓不还”的信念。有的在工作上“蜻蜓点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的第一书记对职责认识上有偏差,认为自己是协助村“两委”开展工作,所有事情由村书记、村主任去做就行了,自己退居“二线”,遥控指挥,乐得清闲。长此以往,不仅帮扶工作收效甚微,而且干部本人也白白浪费锻炼的机会。第一书记必须要撸起袖子、甩开膀子、主动作为,在脱贫攻坚战中勇当先锋、攻城略地,定规划、跑项目、筹资金、抓管理,步步不落,环环跟上,在推动基层发展的同时,有效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素质,实现双赢。
第一书记是荣誉,更是责任,须心中始终牢记百姓疾苦,时刻追寻富民之策,方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全面小康提供坚强力量。(睢宁县委组织部 张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