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蘸硝烟风雷动——阿英

03.09.2015  10:40

  阿英

  

  阿英,1900年2月6日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与蒋光慈等人共同发起组织了“太阳社”,1930年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上海从事抗日救亡运动的文化界人士纷纷撤离上海。根据党组织的决定,阿英在最困难的时期仍然坚守在上海抗战文化阵地,在租界以“风雨书屋”为掩护,出版《文献》杂志,宣传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事迹。阿英创作的三大“南明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与《杨娥传》,在上海产生了轰动性的反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租界被日军占领。上海地下党通知阿英火速撤离。1941年底,阿英带领全家前往苏北新四军抗日根据地。阿英先是到达了苏中三分区新四军一师一旅的驻地,帮助指导战地服务团的文化工作,随后又继续北上,到达阜宁停翅港的新四军军部。阿英迅速融入到这充满魅力的全新环境和生活中去,开始了陈毅所寄希望于他的“专事写作”。他创作的《苏北伟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宋公堤》,是迄今为止对宋公堤记述最为详细的一篇纪实文章,使后来者得以详细了解到宋公堤跌宕起伏的修筑经过以及它对于民生的伟大之处。当时的苏北文化氛围浓烈,但缺少大型的文学载体。1943年初夏,阿英组织出版了《新知识》杂志,至抗战结束,《新知识》一共出了6期,影响遍及苏北、苏中甚至山东等地。

  阿英也很关注地方戏的改革。他既是群众性戏剧活动的积极参加者,也是根据地戏剧运动的指导者。1944年,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中共中央告诫全党全军,牢记历史上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应此要求,阿英创作了五幕历史话剧《李闯王》,其场面之大、艺术水平之高、教育效果之好,超过了以往在苏北根据地演出的任何历史剧。

  解放战争期间,阿英历任中共华东局文委书记、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文委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阿英历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华北文联主席等职。1977年6月17日,阿英在北京逝世。刘小清撰稿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