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童年摔车留阴影 十几年来出门全靠走路

22.10.2015  19:31

  今年28岁,15年来,一坐汽车就“晕车”。她说,只要一坐上车,就会胸闷气短,全身冒汗。“心里很紧张,总烦躁不安。”后来,症状逐渐严重,莉莉连电动车或自行车都不能坐,出门全靠走路。家人见莉莉“晕车”情况已经影响生活和工作,便带她到医院检查治疗。心理医生诊断,由于童年的一次摔车阴影,导致莉莉患有乘车恐怖症。据了解,这类惧怕特性场所的人群不在少数,差不多每25人或有1人患有此种心理障碍。

  怪病

  一坐车就胸闷头晕

  女孩从不乘车上班全靠走路

  28岁的莉莉,平时性格开朗,工作能力也很强。可是,周围同事都觉得莉莉“”,因为这样一个热情开朗的姑娘,却对坐车异常恐惧。一开始,大家以为莉莉是“晕车”,可渐渐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

  “其实我一坐上车,就不由自主想到可怕的事情,胸闷、气急,全身出汗。”莉莉说,有时候就急切地想找个东西抓着,以此来获得安慰,“有次坐车无意间抓到旁边乘客的手。”这些行为被身边的人看在眼里,大家都觉得她“怪怪的”。

  莉莉晕车的情况没有随着时间缓解,反而逐渐加重。“我一碰到车就烦躁,不敢坐。”连游乐场对她来说都是噩梦,莉莉无奈道,“很多人都喜欢去游乐场玩,可我就不是,就连很多小女孩都很喜欢玩的旋转木马,这种大家都认为没有什么危险性的项目,我都害怕到不敢玩。

  现在,莉莉情况已经严重到影响正常生活。“一想到要出门上学、出差,我就很紧张,都是闭着眼睛强忍着的。甚至平时在家的时候我都不能想到移动的物体,一想到也会很害怕。”现在,莉莉出门只能靠走路。“上班常常迟到,同事都笑我怪人。

  病因

  困扰了她15年之久

  童年阴影致患上乘车恐惧症

  由于莉莉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和工作,家人只好带她到扬州五台山医院检查。医生问诊后发现,莉莉这种不敢坐车的恐惧情绪,已经困扰了她15年之久。

  “我们发现15年来,患者莉莉害怕乘车的情绪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强烈,给她身心都带了极大的痛苦。”五台山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周朝昀通过多次交流,发现了藏在莉莉内心深处的一个童年阴影。

  原来在莉莉小时候,曾从自行车上摔落。“以后每次坐自行车时,我就紧张、害怕,又喊又叫,生怕自己会发生意外。”渐渐的,莉莉坐汽车、火车也都紧张害怕了。“我知道这样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有时候会刻意地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

  周朝昀诊断,莉莉这是特定恐怖症的典型症状,害怕乘车并伴有预期焦虑和回避行为。“具体来说,就是她患上了乘车恐怖症。”周朝昀分析,正是由于莉莉童年的创伤性事件,由此她才对车产生了特殊的恐惧。

  周朝昀解释,患者每次对坐汽车存在“灾难”的解释,这样就处于“焦虑”情绪中心,而无法保持理性的思维。随着多年以来的强化,患者童年的“恐惧情绪”记忆也不断地唤起和加深。患者症状逐渐地严重,以至于影响了生活和工作,必须要接受治疗。

  治疗

  心理师进行催眠治疗

  重现童年经历,清除恐惧根源

  在与莉莉商量后,周朝昀首先对莉莉进行了催眠治疗,让患者重现童年的经历:九岁时,莉莉与姐姐一起骑单车。“当后面的车轮靠近自己时,很紧张,怕自己被搅到导致摔倒。”莉莉觉得一旦受伤,不但不能得到母亲的关怀,还会受到奶奶责备,这样的担心使她觉得,受伤就是犯了极大的错误,心理很压抑。在催眠中,医生让患者认识到恐惧的根源,在潜意识中植入“母亲”的形象,患者的病情获得积极的好转。“好像没有那么深的恐惧情绪了,但是仍然不敢上车。”莉莉说。

  在第二阶段心理治疗中,周朝昀和莉莉将场景按照焦虑程度高低划分,安排莉莉几个“任务”进行治疗训练。慢慢地,莉莉能够自己坐出租车回家,别人骑车带她,也不会感到害怕。连”终极任务”:去游乐场坐旋转木马,莉莉都完成得很好。

  最终,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莉莉消除了十五年严重困扰自己的恐怖症状,“我开始期待出院后可以和丈夫一起长途旅游。

  数据

  系常见场所恐惧症

  每年接诊30多个患者

  据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场所恐惧症还是较为常见的。在五台山医院,仅周朝昀一名医生一年就能接诊30多个类似的患者。“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紧张、心慌、冒汗、无力等不适感。”有相关数据统计,场所恐惧症患者在普通人群中占约3%-4%。“也就是说,大约每30个人中,就有1个患有此心理疾病。而且女性患者比男性更多见,发病高峰常在25至30岁之间。

  场所恐惧症的患者“害怕”的场所各有不同,除了莉莉这样惧怕坐车的,还有患者“”电梯、广场、汽车、飞机等。“我曾经接诊过一个大学生,他不能去车站,一去就出现焦虑、心慌等不适感,他每次放假回家都是托同学帮他买车票。”周朝昀说,还有一部分患者会对封闭空间感到恐惧,这就是常说的“幽闭恐惧症”。

  场所恐惧症,其实是一种心理障碍。专家表示,如果回避病情,会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明显的影响。如果不进行治疗,此类疾病很可能成为一种慢性致残性疾病。

编辑: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