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起点,宿迁改革迈出青春脚步
——专访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
新华网南京12月2日电(记者 彭亚平 杨振)宿迁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1996年经国务院批复成为江苏最年轻的地级市。“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优越的区位、厚重的文化积淀、青春洋溢的城市气息赋予了这座“中国白酒之都”独特的城市魅力。
2013年,宿迁GDP突破1700亿,跻身全国百强。
2014年,宿迁建市第18年。在这个“成人礼”上,宿迁需要总结过去,更需要规划、展望未来。在这个发展重要节点上,年轻的宿迁迎来了掌舵人——魏国强。履新四个月,走访全市多半的乡镇,考察了100多家重点企业。深入扎实的调研,让宿迁今后的发展道路在魏书记脑海里逐渐清晰。11月26日,本网走进宿迁专访魏国强书记,面对“新常态”,针对宿迁的改革与发展,魏书记给予了全面而深刻的解读。
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右)接受新华网江苏频道总编辑专访。(应康伟 摄)
新华网: 魏书记您好。今年是宿迁建市的第18个年头,在这个发展的关键时刻您到任宿迁市委书记,首先请您谈谈您对宿迁的感受。
魏国强: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我到宿迁工作才四个月时间,主要还处于调查研究、了解情况、熟悉市情的过程。这期间,我走访了全市一多半的乡镇,考察了100多家重点企业。为了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五新”大调研大讨论活动,引导全市上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认清发展优势、坚定发展信心,找到“新常态”下符合宿迁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经过这段时间的调研,我觉得对于今天的宿迁,可以用“改革、青春、生态好”来概述:之所以讲改革,是因为宿迁以改革起家、靠改革扬名,改革已经成为宿迁最大的金字招牌、最宝贵的城市精神。之所以讲青春,是因为宿迁是江苏最年轻的地级市,始终保持着蓬勃发展态势,也蕴含着宝贵发展机遇、充满着无限美好希望,青春已经成为宿迁最宝贵的城市特色。之所以讲生态好,是拥有华东地区最自然的生态,拥有洪泽湖、骆马湖“两盆清水”,是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已经成为宿迁最宝贵的城市资源。
【本网解读】宿迁“五新”大调研大讨论活动
宿迁市从今年九月份开始,在两个月时间里,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五新”为主题的大调研、大讨论活动。
“五新”,即如何认识宿迁新优势、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如何推进转型新发展、如何实现民生新改善、如何谋求改革新成效。
此次活动深入扎实推进到宿迁的各层面领域,如:沭阳县从改革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调研,全县共收集县级领导班子及各单位各乡镇“一把手”调研报告164篇;宿城区29位区级领导围绕条线重点工作,形成31篇主题鲜明的调研报告,乡镇街道、区直机关形成了80篇调研报告……,通过活动剖析了宿迁实际,凝聚了认识,转变了观念,在全市形成了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声势,对宿迁今后发展道路的确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畅谈宿迁在“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应康伟 摄)
新华网: 我们了解到“新常态”已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热词,您刚才也提到宿迁也面临“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的问题,对此您觉得宿迁的优势和转型发展目标是什么。
魏国强: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河南调研时强调要适应经济新常态,这是中央对经济工作的正确判断,也为我们思考宿迁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首先要明确宿迁的发展优势在哪里。要认识宿迁新优势,就要跳出宿迁看宿迁,视线放远一些、视野放宽一些、视角放广一些,把宿迁放到全省、全国、全球的大范围来定位,放到国内、国际的大环境中来审视,放到区域一体化、全球一体化的大格局中来考量。在此基础上,坚持向内挖潜、对外借力,认清优势、找准优势、发掘优势,围绕优势做文章、发挥优势求发展、依据优势创特色,尽可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为发展增添核心竞争力。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新常态最核心的变化,也是最典型的特征。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依靠转型发展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定不移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真正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质量和效益基础上,建立在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轨道上。从经济结构来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二、三产发展力度,着力提高产业层次和质量,实现协调发展。从城乡统筹来说,将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内涵提升,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特色发展,做到留住历史记忆、经住历史检验、保持历史耐心。从产业发展来说,将重点打造“双新一特”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特色化,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就业带动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本网解读】“新常态”下宿迁发展新优势
速度优势明显。 2013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比建市之初增长12.7倍,达到1706.3亿元,跻身全国地级市百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建市之初增长48.7倍,位列全国地级市70强。今年上半年,13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江苏省前列,其中10项位列第一,成为长三角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产业优势独特。 该市在引进双鹿上菱冰箱、格力电器、安淇儿冷柜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后,宿迁有望成为继顺德、合肥、青岛、芜湖之外的全国白色家电产业第五大生产基地;沭阳花木种植面积全国第一,木材加工产业是全省唯一一家木材特色产业集群;泗阳已是全球汽车业界关注的“轮毂高地”。
独享环境优势。 生态环境的优势,这是宿迁的最大优势、最宝贵的城市资源。这一优势的体现,除了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还在于宿迁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坚定理念和强力举措。
“既要GDP,又要绿色GDP;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只有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有了支撑、有了空间、有了可能,才能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融合交通优势。 过去很多人认为宿迁“不靠江不沿海不临空”,没有什么区位交通优势。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宿迁拥有一个运河宿迁港,县县通高速公路以及一条正在规划建设的高速铁路,观音、白塔埠、涟水三个机场也环绕宿迁,拥有“一港二路三场”,说明宿迁具备了立体化综合的交通体系。
依托独具的发展优势,宿迁提出了通过大力实施“心向大海、接轨上海、融入沿海、联江通海”的“四海战略”,走出一条具有宿迁特色的发展之路。心向大海,就是要更大力度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接轨上海,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吸收、借鉴、对接上海和苏南创新示范区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努力汇聚更多的优质资源要素,推动创新驱动迈出新步伐。融入沿海,就是要更大力度抢抓发展机遇,积极主动融入沿海开发战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共享好沿海开发带来的红利,推动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联江通海,就是要更大力度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
精科智能电气公司董事长王金良(左三)介绍企业发展现状。(应康伟 摄)
新华网: 魏书记,您刚才细数了宿迁发展的独特优势,我们也感受到“新常态”下宿迁经济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已经十分清晰,您能谈谈宿迁将依靠什么实现发展目标。
魏国强: 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将是宿迁实现经济发展的路径和驱动力。
转方式、调结构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转型发展对于我们来说,和先进发达地区同样重要,也是迫切需要的。推进转型新发展就是要通过转变方式,调优结构,更加突出工业兴市、产业集聚、园区建设、创新驱动和生态环保,打破传统路径依赖,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实现有竞争力、可持续的增长。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只有保持宿迁改革的内在动力,树立改革新思维、推定改革再发力,才能永葆发展新优势、实现跨越新发展。所以,我们将专注发展第一要务,始终保持改革定力,坚定不移高举改革旗帜,奏响改革交响曲,打好改革攻坚战,通过聚焦改革、研究改革、推进改革,确保改革红旗永不倒、红利最大化。
【本网解读】“新常态”下宿迁发展的产业布局
2014年,中国宿迁经贸洽谈会上,宿迁69个优质项目签约,累计投资近500亿元。这是宿迁从“全民招商”到“专业招商”的一个缩影。
根据发展目标和产业实际,宿迁确立了“4+4”产业发展体系,重点发展四大特色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即: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电装备、家居制造四大特色产业,智能家电、绿色建材、功能材料、智能电网四大新兴产业。各县区制定“2+1”产业体系,即2个有一定基础的特色产业和1个新兴产业。
在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同时,宿迁提出打造四大新型产业的发展构想,即: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四大新型产业。特别是要大力推进中国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重点打造“电子商务产业集聚中心、区域性物流快递配送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定制经济创新示范中心”。
转型发展的重点在园区、难点也在园区。宿迁正围绕建设“产业集聚示范区、转型升级示范区、对外开放示范区”的目标,积极推动园区发展实现“五有三转”,即有产业规划、龙头企业、载体平台、扶持政策、优质服务,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开发方式、转变招商方式,着力推进“三个提升”,即产业集聚提升规模、项目建设提升质量、功能配套提升水平,不断增强园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宿迁楚街商业圈。(资料图片)
新华网: 魏书记短短四个月已经对宿迁有如此深刻全面的了解和思考,我们看到宿迁未来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对宿迁未来我们也有很大的期待。作为书记,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民生也是您一直关心的问题,在“新常态” 下如何改善民生,也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对此,您有何思考。
魏国强: 在新常态下,相对于经济增速的换挡回落,民生工作更具有刚性特点,只能往前走、不能向后退。因此,我们将主动适应民生诉求更加复杂多样的特点,坚持民生工作优先谋划、民生事项优先落实、民生投入优先保障这“三个优先”,以民生幸福工程“六大体系”建设为总抓手,按照“急需先行、量力而行、主动作为”的原则,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医教水住行”问题,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群众。特别是对于“医教水住行”五大问题,每一项都将拿出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推进措施、责任落实,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民生实事的成效如何,要让老百姓当考官,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在今年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我市就把“查改不满意、追求更满意”贯穿始终,对10项“群众不满意事项”进行专项整治,确保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从评议结果看,“群众不满意事项”整治效果得到群众广泛认可,有的好评率在95%以上。
【本网解读】“新常态”下宿迁改善民生新举措
今年1—10月,宿迁全市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为190.1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69.4%,同比增长24.6%,增幅高于公共财政支出增幅7.5个百分点。据了解,宿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分别达179.87万人和83.58万人;新农合筹资标准不断提升,参合率一直保持在99.8%以上。除此之外,城乡低保提标到370元和305元,分别增长5%和12%。
加快构建现代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医疗卫生监管“五个体系”,数据显示,自2012年宿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药品平均价格下降约40%,经报销后就医费用再降50%,患者每次就医费用基本维持在15元左右。
群众能否住有所居,能否住得舒适安心,是衡量一个城市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自2007年启动住房保障工作以来,该市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约17.7万套,通过租金补贴发放、实物配租、各类保障房销售等形式,共保障住房困难家庭17万户。截至2013年底,全市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率达14.96%,位居全省第四、苏北第一。
宿迁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臧广荣介绍政务服务“便民方舟”的情况。(应康伟 摄)
与此同时,该市于去年5月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计划在两年内完成20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目前,中心城市20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已经完成,共计改造154.5万平方米,市区6万多人从中受益,约占市区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据一项调查显示,群众对老旧小区改造整治满意度超过90%。
“出行方便了”“道路安全了”,这已成为宿迁群众对交通出行的深切感受。建市18年来,宿迁一方面构建了通向发达地区、沿海地区、中心城市的大通道;另一方面对全市范围内的城乡道路进行提档升级,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出行提供便捷服务。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由1650公里增长到10731公里,拥有公交车2406辆,其中城市、城乡公交车2100辆,镇村公交车306辆。
“百姓办事难”是社会管理的瓶颈和顽疾,宿迁市启动建设了“便民方舟”这一重要民生和综合服务载体。2012年6月30日,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公室)和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365便民服务中心“三中心”正式入驻“方舟”,共设有公共服务、企业服务、税务办理、投资建设、政府热线、联合审图、公共资源交易、就业服务、人才服务、社保服务、房产交易、国土交易、住房公积金办理等13个服务大厅,318个窗口、62个部门和单位、425名工作人员入驻集中办公,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均可在此办结,实现创业、兴业、置业、就业、便民服务一条龙。
今年10月16日,《宿迁市企业、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正式发布,此前的199项前置审批项目近乎减至极限,仅保留银行业、证券业、期货业、保险业、非银行金融业、民用爆炸物品生产、危险化学品销售7项,压减率超96%。宿迁也因此成为目前全国行政审批精简力度最大、保留项目最少的地级市。
新华网: 感谢魏书记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专访,我们也希望宿迁这座年轻的城市在您的带领下早日实现发展目标。
魏国强: 谢谢,感谢新华网关注宿迁的发展!
【记者手记】
18年,是宿迁建市的时间;4个月,是魏国强到任宿迁市委书记的时间。在宿迁采访期间,这两个数字一直在我脑中萦绕。
平心而论,位于苏北的宿迁,留给人们的印象除了“中国梦,梦之蓝”的美好想象之外,似乎并无多少值得说道的东西。11月26日,应宿迁市委宣传部之邀参加媒体宿迁行活动。当我们开车刚进入宿迁市区,一眼望见硕大的高炮广告牌上写着“新常态·新起点·新发展,全媒体大型新闻行动”字样,再看看媒体名册上庞大的采访阵容,我心里直犯嘀咕,着实为宿迁宣传部门捏一把汗:如此高调,宿迁真的拿得出能让媒体感兴趣的真材实料吗?
短短两天的采访,让我们觉得目不暇接。城市展览馆,幸福新城,便民方舟,智能电网产业园......所见所闻,令一向挑剔的媒体老总们也彻底折服。一个只有18岁的年轻的城市在悄无声息中不断成长,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让人钦佩。而一个到任仅仅4个月的市委书记,让年轻的宿迁在新常态下变得如此活力四射,更让人肃然起敬!
记者翻阅长达53页的宿迁发展资料汇编,细细品味那一个个新颖的理念,那一项项创新的举措,那一串串漂亮的数据和那一张张优异的成绩单,我不得不对宿迁这座我自认为熟悉但其实并不真正了解的城市重新认知。
宿迁日报、宿迁电视台的两位记者问我,对宿迁的整体印象如何?我用“美、新、和”三个字作了回答。“美”是指宿迁的山水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新”是指宿迁的发展思路之新、举措之新、成就之新;“和”是说宿迁政通人和,社会和谐,人民生活祥和。也许,我的感受还嫌肤浅;也许,宿迁的亮点也远不止这些。我想说的是,今天的宿迁正在万象更新,今天的宿迁令人瞩目,明天的宿迁更不可小觑!
一个城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理念。那天,我采访魏国强书记,问他,你用“五个优先”突出民生工程,会不会影响政绩?他回答,政府就是要倾听民声,为民解难。抓民生工程,就是解决老百姓生活中最迫切、最切身的问题。所以,我们从医教水住行入手,一个个来推进。“小区信箱”、“学校食堂”、“消毒餐具”这些看起来鸡毛蒜皮的小事,做好了,老百姓满意了,这比建几栋大楼更有意义。
魏国强正是用这样的理念来引领宿迁干部们的思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功成不必在我”、“不求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的显绩工程,要甘做费心劳神、不易出彩、为别人做嫁衣、为后人搭凉棚的潜绩工程”,这些已成为共识。
先进的理念还体现在发展思路上。“既要GDP,更要绿色GDP;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宿迁没有因为快速发展的需要,牺牲自己的生态环境。魏国强说,我们只有把宿迁优越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建设好,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有了支撑、才有了空间和可能,才能真正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宿迁的领导是清醒的。他们明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他们懂得速度和质量的平衡。他们深知,注重城市发展,更要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宿迁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止。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已在全市形成同频共振。完善苏宿园区、打造中国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园、构建现代物流中心,等等,无不向人们证明,曾经以一系列改革之举开全国先河的宿迁,今天正在续写新的篇章,具有样本意义的“宿迁经验”也将增添更多新的内涵。
面向大海,是宿迁的发展眼光,更是宿迁人的胸怀。魏国强告诉记者,在互联网时代,宿迁除了大力建设电子政务、服务云平台,也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倾听民声,体察民意。今年1月,代表市委、市政府网络发言人的“鼎鼎有民”进驻民间的“宿迁论坛”,全天候与网友互动。将政府的工作置于网民的监督中。“宿迁老百姓遇到难事,就爱找鼎鼎”。网络问政,正在改变宿迁干部们的工作作风。
从当家人魏国强身上,记者已经感受到宿迁干部的作风。履新宿迁仅仅4个月,魏国强就跑遍了全市一大半的乡镇和100多家企业。在媒体见面会上,他如数家珍,侃侃而谈。没有书面材料,他脱口足足讲了一个半小时,面对记者们的提问也对答如流。让人感觉到,这位新书记已然将自己深深地融入到宿迁这片热土。
采访期间,媒体老总们不时发出惊叹,点赞宿迁。大家七嘴八舌,用各种词汇表达对宿迁的喜爱。“湖光山色美宿迁”、“宿迁让人来了不想走”。有人脱口而出:“宿迁是个好地方”!话音乍落,引起一片掌声和笑声。 彭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