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之窗”彰显速度高度 幕后英雄传递“浦东温度”
中新社上海4月18日电 题:“改革之窗”彰显速度高度幕后英雄传递“浦东温度”
作者李姝徵郁玫
一条蜿蜒而过的黄浦江将上海隔成东西两岸;百年前的浦西已是繁华的“十里洋场”,而25年前的浦东仍是阡陌之地。
4月18日,浦东开发开放迎来25周年。25载间,日新月异的变化是浦东的速度,鳞次栉比的摩天楼是浦东的高度。
“在这块土地上,我的事业是向居民传递浦东的温度。”上海浦东东明社区红梅调解工作室负责人冯红梅说。
曾经农田广袤、房舍低矮的浦东早已今非昔比,除了“明面”上取得的成就,浦东有许多基层社区工作者甘当这扇“改革之窗”的“幕后英雄”。
“记得2009年世博前夕,凌兆一小区门口有个残败破旧的违建铁棚,不仅影响市容,还存在安全隐患。”彼时参与2010上海世博会筹建工作的冯红梅上门查探发现,棚里住着一位80多岁,卧床不起的老阿婆。“老阿婆有四个儿子,却无人肯尽赡养义务,如果拆除铁棚,老阿婆怎么办?”
冯红梅走访多家敬老院,又极力帮老阿婆争取到了一笔救济金。历经半年,终于在世博会开幕前顺利拆除了铁棚,也令老阿婆也有了归宿。
据冯红梅介绍,工作室成立6年来,共接待社区居民近2万人,调节疑难纠纷390起,达成调解协议376份,涉案金额5043万元人民币。
在浦东,类似的社区调解工作室已成社区法律咨询与民间矛盾纠纷化解的生力军。
塘东街道居委会书记万添杰所在的浦东塘东居民区是一个“大熔炉”式的社区,有2600多户居民,6000多名常住人口。这里有上世纪60年代的老小区,有80年代的公房,也有90年代建造的高层,可谓是浦东历史的缩影。对于这样一个新旧楼宇皆备的小区,社区治理是难题。
针对此情况,“小巷总理”万添杰探索出一套“自治沙龙”的社区治理新路。
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动迁素有“天下第一难”之称。“让邻居做邻居的工作”,万添杰采取“自治沙龙”的方式,在79天时间内就完成了浦东峨山路72家房客100%搬迁。这也是浦东新区第一个参照《上海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细则》协议置换的项目。万添杰介绍,从2011年至2015年,“自治沙龙”共解决共拆迁、民生项目等问题共370余个。
无论是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浦东开发开放25年来承载了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重大国家战略。但在“80后”万添杰看来,浦东开发开放的目的很纯粹,“就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像他一样的基层社区工作者,也正为浦东的“幸福生活”做着不可或缺的贡献。(完)
原标题: “改革之窗”彰显速度高度幕后英雄传递“浦东温度”
稿源:中新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