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强米弱”引发的连锁反应

27.10.2015  13:04

  2015秋粮收购系列报道②

  新华报业网讯 只要关心过粮食行情,那么对于“稻强米弱”这个词相信您不会陌生。稻谷价格和成品米价格形成倒挂,这种情况在国内已持续了多年。 “稻强米弱”在早期造成了很多小型稻米加工企业倒闭,到如今,它给市场造成的影响已成为了一种连锁反应。

  没人敢提“自营粮

  收储点是种粮大户联系最多的粮食收购方,而作为企业的他们除了要完成粮食的储备任务,还需要创造利润。在以往,收储企业除了销售储备粮并可获得一部分财政收储补贴外,还会通过自营粮来参与市场经营,但如今,敢做自营粮业务的收储企业已寥寥无几。

  在盐城的东台市,提到自营粮,一位收储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已经有好几年没做了。“我们既需要收储备粮,也需要按计划卖储备粮,这些年行情不好,在不亏本的前提下能把储备粮消化掉就不错了,谁还敢做自营?”一家收储企业负责人表示,储备是政府任务,而自营是企业行为,明知亏本的买卖对于企业来说,避之犹恐不及。“当然,省内各地情况也不一样,苏南企业的日子要好过一些,因为他们那边种粮少。我们去年参观的一个太仓收储企业,地方给了200元一吨的抗风险补贴,不过他们也只敢零星地做。

  如果自营粮有利可图,企业必然会扩大仓容以提高盈利水平,那么困扰了多年的仓容问题也不将再是问题。但如今,收储企业完成的多为各级政府下达的储备任务,面对丰收的局面,仓容问题更加突出。“今年江苏粮食实现‘十二连增’几成定局,全省国有企业的秋粮收购总量为122亿斤,但仓容缺口有45亿斤左右。”该收储企业负责人表示,建粮仓投资巨大,在近些年行情持续不好的时候,收粮企业和加工企业都不太愿意建仓或加仓自营。

  储备粮找下家难

  对于储备任务远低于省级、市级的县级(三级)储备来说,为储备粮找到下家正变得越来越难。在南京市六合区,全区共有10家收储企业,今年的储备任务是5.55万吨,照理说量并不大,但如何按储备要求有计划地卖掉这些储备粮却变得越来越难。

  “提前一年就需要联系加工企业合作收购了,但‘稻强米弱’让以前很多收购三级储备的中小加工企业都倒闭了,现在能够找到的越来越少。”六合区某三级储备点的负责人表示,如果储备粮该投放市场的时候没有下家,那么保管和损耗都会给收储企业造成亏损。所以现在收粮之前都要提前找好合作企业,对于企业的信誉和能力还要进行调查,看似简单的收粮真正做起来其实并不轻松。

  因为在地缘上离六合很近,安徽天长某加工企业老板汪常平此前一直和六合的企业合作收购,但如今他却心生怯意。“去年10月签的合作协议,我们从收储点拿稻谷回去加工,但行情实在不好,到现在已经亏了80万元。”汪常平表示,以往这样的合作既可以保证货源、质量,也可以让企业省去储粮的各项成本,但在粮价下行时,市场的风险其实也只有加工企业一方在承担,所以“合作”到期之后,今年需要重新慎重考虑。

  企业夹缝中求生

  在泰州市兴化市的粮食市场内,印有“天龙米业”招牌的厂门已是锈迹斑斑。投产两年多便宣告倒闭,对于当初投入上百万元引入一流设备的企业投资人刘成龙来说很是不甘心:“‘稻强米弱’是主要原因,没钱建仓来低价收购囤货,稻谷越收越贵,米却卖不上价。”在兴化市,仅去年一年就有超过40家像天龙这样的小型米业加工厂倒闭,即便活下来的企业,也是勉强在夹缝中求生。

  “有的托各种关系找仓库、找粮源,有的为了省点电费选择晚上加工,还有的半停产,等有订单来了再做,总的来说很艰难。”兴化市粮食交易市场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目前市场米价来看,当地大多还在运作的企业,也仅能保持微利。“之前倒闭了很多企业,让这个市场卖稻谷变得困难了,所以这可能是当前粮价下跌的间接原因之一。

  虽然今年稻谷价格有所下降,但“稻强米弱”的现象并未缓解,进口大米到岸价格和国内市场均价依然有0.5元/斤左右的差价,中小加工企业的生存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业内专家表示,欧美的机械化程度远超国内,而东南亚的种植成本优势巨大,WTO对于中国进口大米的配额有规定,因此“稻强米弱”的整体趋势还将持续。

  江苏经济报记者陈宁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