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焚烧点建成5年成摆设 治污项目如今难以为继

20.11.2014  12:49

  中国江苏网11月20日讯 又到秋收季节,秸秆焚烧污染大气的问题又引起社会的关注。2009年建成的江阴市唯一的秸秆收集焚烧点想必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吧,可19日记者在这个位于顾山镇东岐村的收集点惊讶地发现,当初作为省重点扶持的秸秆能源化综合利用项目,连秋收旺季都无事可做,村干部在叹气说“劳民伤财,成了摆设”。
  东岐村是无锡地区有名的粮食示范种植点,作为配套项目,2009年省、市以及镇、村投资三百多万元建成了这个秸秆收集焚烧点,周边各乡镇收下的秸秆就集中在这里焚烧,转化为可燃气,通过管道进入村民家庭。可现在这里却是这番景象:空荡荡的仓库、静悄悄的焚烧炉。用村主任刘文广的话来说,“基本上是摆摆样子”,这个秸秆收集焚烧点一年烧不了几次,目前农忙时也只是七八天才烧出一罐五百立方米的气,所能处理的秸秆不过一吨多。而光是东岐村一千亩多一点的农田每年就要产生五六十吨的秸秆,绝大多数仍是用还田的老办法处理。
  照理说这个项目一可防止大气污染,二可让村民得益,应该有前途,可刘主任跟记者算了一笔账:“田里的秸秆要捆扎、要送到路边、还要运到焚烧点,一吨秸秆就要花六七百元;从外面买秸秆送上门,也只要四百来元。你说没有足够的补贴农民谁肯送来?谁又出得起这笔补贴?现在这个焚烧点每年的人员工资、维修费用等,村里要贴二十三四万元。”
  村干部还有一个烦恼,秸秆焚烧产生的可燃气因处理技术不过关,即使白送村民也不愿意用。村民徐阿姨把她家的灶具开关打开让记者闻,异味确实比较重。她还反映了焦油比较多、对灶具有腐蚀、火力不够强等问题,周围的村民平时都不用,仍愿意花钱用液化气。如此看来,秸秆焚烧产气的上游和下游都不通畅,解决政府和农民的后顾之忧只能是一厢情愿。
  那么建这个项目之前怎么没想到这些问题呢?记者采访有关村干部了解到,这套焚烧处理装置引进自山东一所高校,在北方地区可能比较适合,但在南方自然村多、农田比较零碎、人力成本较高的地区明显“水土不服”。记者也在网上查询到,这种秸秆气化处理技术有许多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推广中的争议比较大。
  村干部说,尽管秸秆全部还田也有很多问题,也要多花钱,但毕竟简单易行,农民还是想了很多改进的办法。我们采访中遇到的所有村干部和农民都说,不管怎样,私自焚烧秸秆是绝对不可以的。

   农村“禁烧秸秆”见闻

  如果秸秆有知,肯定会感慨人情冷暖、身世无奈——过去农民的宝贝,现在成了社会的累赘。每当春秋两季农忙时,收割机一过,大量的麦柴、稻柴剩在田头无人喜欢,焚烧又污染空气,“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如何处理真的是全国性的难题。昨天,记者趁农忙接近尾声、秸秆比较多的时间,到无锡地区比较典型的产粮区——江阴顾山镇东岐村实地考察“禁烧秸秆”情况。

   不惜成本,村村都有一支“巡防队”

  刚踏进东岐村村头,就看见一老汉骑着小三轮在田边路上转悠。村副主任刘志立介绍,这是村里专管秸秆焚烧的巡防队员。类似的队员还有十几个,由村里特地招募,都是五六十岁的村民,他们有时间做这么枯燥的工作,整天在田间和村里察看。每年收麦、收稻时节各一个月都要请他们上岗,每人一天七八十元工资,村里为此每一季要花费三四万元。据了解,东岐村农田面积一千亩出头还不算多,旁边田更多的赤岸村每季要请三十多人每天巡逻,花费七八万元,对于工业收入不多、经济总量有限的村来讲,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顾山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王强说,为了保护环境农村真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每次收获前镇村都高度紧张,因为天上有卫星监测,地面上一有着火点马上就记录下来,要追究责任。为此他们全镇秋收前就制作了一百多面宣传横幅,每个路口、村里都挂,还有带着灭火器、扩音器等设备的三轮巡逻车,看到村民在门前屋后烧一些树枝啥的也要赶紧灭掉。“根据卫星记录,两年来我们镇没有发现一起着火点”,王副镇长欣慰地说。

   秸秆还田就能完事了?没那么简单

  秸秆不能随便烧了,集中焚烧综合利用因出现了诸多问题,那么还田不是很好吗?可村干部说,秸秆全部还田费工费料也没有必要。江南地区的土地不能采取轮耕制,一季接一季耕种衔接很紧,大量还田秸秆没有发酵处理时间。没有腐烂的秸秆不但起不到肥田作用,反而会影响种子播撒效果和出苗率,全部还田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记者走进这个村刚播完小麦种子的农田,只见土壤上覆盖了起码有七八厘米厚切碎的稻秆茬和泥土的混合层,大概是太多了,踏上去像踏在棉被上一样,种子真正落进土里可能有不小障碍。刘副主任说,对这个问题他们也想了很多办法,以前一亩田正常撒15-20斤种子,现在要增加到22-23斤,成本就上去了。
  王副镇长介绍,秸秆还田还受制于农业机械使用成本。秸秆还田前先要切碎,切碎必须在收割的同时完成,那么收割机就要增加马力、多费油,种田的成本又上去一块。
  村主任刘文广说,每到夏收后产生的麦柴更多,他们经过实践找到了一些解决办法,就是先还田,然后在田里灌水育秧前把没有腐烂的麦柴捞起来,当作垃圾送到指定地点处理掉,这样对后面的作物影响小,当然成本也要增加。

   镇干部提议监管成本“让”利于民

  王副镇长认为,现在农村每年为了消灭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可谓不计成本,“暗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将这些钱“明补”给种田的农户,每亩的秸秆粉碎、运输等费用贴还给他们,这样就可实现专业化的还田或集中处理,费用花在明处而且可以省下不少,农民也会有积极性,政府也不必全面撒网式监控,事倍功半。
  在东岐村采访时,村干部面对着空荡荡的收集焚烧点也在动脑筋,据了解,他们也准备引进利用秸秆造粒制作家居板材的企业,真正给秸秆寻找一条再利用的路子。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秸秆综合利用在国内是个难题,好多地方都在探索,比如转化为饲料、转化为农用生物柴油燃料、转化为有机肥等等,但都还没有形成成熟有效的产业化渠道,原因只有一个——投入产出不划算。但综合利用肯定是一条正确的路子,我们期待新的秸秆处理办法能早日走进农村,解决农民的烦恼。(赵晓军 宋超)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