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创新 率先发展 积极稳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
2013年9月,根据中央、省、苏州市关于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吴江正式启动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一年多来,吴江先后重组了粮食购销总公司,改革成立了1家子公司、4家分公司,形成了“一企五点”的国有粮食企业流通新格局,切实维护好吴江粮食领域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1. 反复酝酿,严密制定方案。 改革前,在吴江粮食流通中“唱主角”的是民营粮油公司,随着粮食购销形势变化以及粮食调控政策调整,作为民营性质的粮油公司已难以承担起公益性、基础性和社会性职能,在保障地方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难有作为。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改革,确立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流通中的主渠道地位。 一是 做好思想发动。通过在系统内召开工作协调会等形式,使广大职工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积极营造支持改革的浓厚氛围。 二是 反复斟酌调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借鉴先行地区改革经验,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反复讨论、反复完善修改,形成了《吴江区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方案》,确立“将吴江粮食购销总公司培育成吴江粮食流通中的‘领头羊’,打造国有粮食企业占主导地位的粮食流通新格局”的基本改革思路,并明确改革范围和改革内容。 三是 争取上级支持。吴江在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过程中,始终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国家、省、市粮食部门的有力指导,进一步明确了思路,提振了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2. 突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 区政府专门成立吴江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区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深化改革,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是 培育强力龙头,重组粮食购销总公司。将原吴江市粮食购销公司改组为苏州市吴江粮食购销总公司,由区粮食局出资对总公司进行资金支持,提高总公司的资信程度。完善总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董事会、监事会,完善总公司内设机构和下属单位的定性、定岗、定人、定责。理顺总公司资产权属关系,经区政府同意,将原分散在全区各国有粮食企业(包括各粮管所)名下的固定资产,统一调拨到总公司名下,并逐步将土地性质由划拨转为出让。 二是 打造实力龙身,设立购销总公司分公司。通过对仓容、收购、仓储管理、经营能力、资产管理、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择优将有关库点作为吴江粮食购销总公司的分公司,并按照“国有经营、委托管理、风险共担、服务外包”的模式进行经营。由购销总公司收回出租给各相关粮油有限公司的仓库、设备以及委托粮油有限公司管理的资产,分别组建吴江粮食购销总公司区域粮库,统一纳入总公司经营管理。总公司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向相关粮油有限公司购买服务,职工人员性质不变。为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和规范经营行为,明确受委托粮油公司需交纳一定数量的经营风险基金和廉政保证金。 三是 重塑活力龙尾,保留部分民营收纳库。民营的粮食收纳库虽然规模小、设施相对落后,但在方便农民就近售粮,减少中心库、骨干库的仓储和收购压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在改革中保留了部分民营企业性质的收纳库,并逐步调整和理顺与国有公司的关系,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对其主要是加强监督、检查、管理和服务。
3. 合力共建,改革初见成效。 一年多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粮食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吴江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改革成立的总公司和各分公司运营状况良好。 一是 管理更加规范。改革后,职责更加明确、关系更加顺畅。由总公司制定和完善各类考核制度、财务制度、管理制度等,加强对各分公司(子公司)的管理、考核,使各分公司能严格按照国有粮食企业的规章制度运行,严肃执行相关政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是 主渠道地位凸现。在2014年的秋粮收购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入库量占了全区入库总量的70%以上,主渠道作用明显。目前,5万吨仓容量的吴江粮食中心库建设工程基本竣工,并已通过移库入库小麦2500吨,全区仓储能力进一步提高。购销总公司在区外的13万亩粮食基地得到巩固,保供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是 企业效益转好。改革后,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市场、资金、信誉、品牌、人才等方面的竞争优势,2014年全部实现盈利,其中总公司利润超过500万元,分公司实现盈利均超过百万元。 四是 投入明显增加。改革后理清了产权关系,政府加大了对粮食仓储基础设施的投入,两个分公司的改造提升工程已经进入招投标程序,各分公司信息化建设、低温烘干设施扩容工程等也已进入论证阶段,各库点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事关粮食安全和国计民生。下一步,吴江将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粮食部门的正确指导下,按照本次会议的部署要求,深化认识、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扎实做好新常态下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发展工作,积极开创吴江粮食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