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第六批“科技副总”人气爆棚 助力企业创新
江苏第六批“科技副总”名单近日出炉,来自全国176家高校院所的1018名专家教授上岗,担任江苏企业的“科技副总”。与往年不同的是,最新一批“科技副总”不再享受一次性15万元的激励性资助,而申报项目数却比往年翻一番。
“柔性引才”助力企业创新
“科技副总”,是江苏首创的引导企业柔性引进科研人才的机制,主要从全国高校院所引进专家教授,到企业兼任技术副总或副总工程师。2013年启动至今,已有来自全国300多家高校院所的2500多名专家教授来到江苏、深入企业,服务企业科技创新。
省人才办工作人员表示,选派“科技副总”,就是要引导更多大院大所的专家教授走进企业,充分发挥个人和所在高校院所的综合优势,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培养人才团队、完善企业创新体系等方面全方位服务企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前五批“科技副总”共帮助企业建立982个研发机构或平台,完成1735项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企业引进979项新的合作项目,解决3415个关键技术难题。“科技副总”们还在协助申报科技项目、制定发展规划、制定行业标准、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面给企业提供不小的助力。
今年起,“科技副总”的选拔方式变革。一是遴选程序从过去的“专家评审认定”,调整为“资格审查认定”;二是支持政策改资金扶持为项目扶持。往年一旦入选,就由省人才办给予15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今年专项经费支持取消,转而进行事后考核:“科技副总”两年任期内与企业形成30万元以上合作项目,省科技厅给予“产学研合作项目”指导性计划立项支持;任期中促成高校与企业之间成果转化,还可按技术经理人待遇给予1%的奖励。
支持创新不再“撒胡椒面儿”
省人才办工作人员表示,改革选拔和资助方式是为了更好地以市场机制引导企业更大力度引才、强化科技创新。
“往年人选要经过专家评审认定,往往是看材料、听答辩。今年则敞开大门,只要申报人员满足标准,就可认定进入。”该工作人员说,以往发放15万元资助,是为了激励企业、科研人员加强合作,但在实践中发现,这笔钱往往成了大家都有份儿,企业、高校、专家一起分。这种分配模式,一方面推动部分企业和人才“合作”,通过建立不必要的实验室、机构等来获取人才补助;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在引进人才方面过度依赖政府,难以成为创新主体。
改革后,企业要承担起为柔性引进的专家教授发放津贴的任务,真正做到重视人才、重视创新,在专家教授的“辅导”下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改革后,对科研创新不再是‘撒胡椒面儿’,每家分分‘小钱’,而是撬动科技部门的项目资金,根据项目的重要性给予相应扶持,有利于集中力量重点攻坚。”该工作人员说。
“给项目”支持创新到实处
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科技处处长陆书龙,今年刚入选“科技副总”,在苏州苏纳光电有限公司任技术总监。相较于15万元奖励,陆书龙表示更在意“给项目”:“与企业合作成功转让专利后,能拿到省里的项目,这是实实在在的支持。”
省科技厅有关工作人员表示,新扶持政策的含金量颇高。比如,“产学研合作项目”指导性计划立项支持,可作为青年专家评职称的重要指标。而一旦促成高校与企业产生成果转化,并在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完成“四技合同”(技术开发合同、技术转让合同、技术咨询合同、技术服务合同)登记的,享受的技术经理人奖励也可随着项目的资金额度水涨船高。此外,转化的成果一旦申报成功省里的成果转化项目,最高可拿到1000万元的资金扶持。
在新政的推动下,今年的项目申报格外火爆。过去5年,平均每年申报550个项目,今年实际申报数达1074个。
记者注意到,最新入选的“科技副总”中,既有大学二级学院的院长,也有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绝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不少还是硕导、博导。 (郁 芬)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