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科技创新将让更多的“死棋”变活棋

23.05.2015  02:05

  近年来,随着民众环境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环境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一些地方的重大工程都因民众担心存在环保隐患引发抗争而被叫停。
  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发展当然是一条死路,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已经否定了这种饮鸩止渴的发展模式。但是,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发展,而在于要什么样的发展。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立足中国的现实,着眼民族的未来,我们只能走与环保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唯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实现发展与环保的“鱼与熊掌得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梦想、应对挑战、创造未来,动力只能从发展中来、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
  江苏南通一个曾因引发群体性事件陷入绝境的百亿元大项目,靠科技创新起死回生,为科技创新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共赢提供了最有力的例证。
  2012年,日本在华最大投资项目王子制纸有限公司拟在南通启东建设废水排海管道工程,引发“启东7·28群体抗议事件”,废水排海工程被迫停建,投资百亿元的王子公司项目将因制浆尾水无处排放陷入绝境,南通则面临巨额索赔、外交麻烦、政府公信力受损等严重困局。随后,江苏省、南通市组织科技力量迅速攻关,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带领40多位研发人员,用一年时间攻克了“制浆尾水零排放”的世界性难题。这项   科技创新不仅避免了巨额经济损失和重大外交困局,挽回了政府声誉,推广应用还有望解决几乎所有工业废水的处理问题,为类似排污问题和环保事件的解决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新路径。(相关报道见5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
  科技创新让一盘原本即将输掉的“死棋”绝处逢生,“败局”变胜局的惊天逆转,在当下中国,来得正是时候。“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并不难懂,但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上却难以摆脱旧的路径依赖,“创新”口号喊得山响,行动上却虚多实少。南通“死棋”变活棋的重要启示在于,要努力将发展的压力转换为促进科技创新的动力。没有民意沸腾、巨额索赔、外交麻烦、政府公信力受损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或许就没有背水一战靠科技创新突围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国家在科技创新上的突破和进步,也都是将压力转换为动力的结果。比如我们的邻国日本,就是被国土面积狭小的现实逼出了世界顶尖的填海造地技术,并不断通过科技创新,创造了从战争废墟上成长为科技与经济大国的奇迹。人类在生态环保科技上的许多进步,也是民众维护环境权益的压力倒逼的结果。
  压力能否倒逼创新,取决于主政者是否真有担当精神。如果在旧有发展模式走不通的时候,总是寄希望于通过透支未来换取短暂的喘息机会,寄希望于“哭穷”求上级“输血”,照样逼不出创新。如果面对民众环境维权行动,要么简单化地一停了之,要么迷信高压维稳而不是倾听民众呼声寻求双赢之策,压力同样不会变成创新的动力。南通“救活”百亿项目的可贵启示在于,改革变局往往蕴藏于发展困局之中,科技创新的力度有多大,凤凰涅槃之变的机会就有多大。
  真正的创新,必须是掌握主导权的自主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掌握国家间博弈的主动权。江苏科学家通过自主创新挑战世界性难题,避免了在处理发展难题时陷入被动,更因为这种自主创新而打开局面,赢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爬坡过坎的中国,无论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突出问题,还是化解诸多社会矛盾,都需要营造积极的创新生态,培育丰厚的创新土壤,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南通曾经遭遇的“死棋”困局,并非一地独有,其逆转之路,也为依靠科技创新让更多的“死棋”变活棋带来了希望。
  (本报评论员 易艳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