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与科普华丽对撞
对话写书人
访谈嘉宾:著名科幻作家 刘慈欣
知名理论物理学家、科普作家 李淼
主 持 人:山西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雨馨
刘慈欣(中)、李淼(右)做客“红沙发”访谈。本报记者 韩东 摄
9月25日上午,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知名理论物理学家李淼做客“红沙发”系列访谈,让两个人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合的原因在于,李淼的新书《〈三体〉中的物理学》出版,他甚至还毫不客气地给《三体》挑起了“硬伤”,两位就科幻与科学、科幻文学与科幻电影等话题在现场展开对话。
科普作家给《三体》挑点“硬伤”
《三体》是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名作,受到海内外读者的普遍赞誉。而《〈三体〉中的物理学》则是一部奇特而富于妙趣的科普书。它从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科幻小说《三体》切入,生动展现了宇宙的生死、世界的实在性和不确定性,乃至人的自由意志;同时系统分析了《三体》中诸多超级神器在未来出现的可能性。这本由李淼创作的科普读物,今年4月出版后也受到广泛关注。
刘慈欣对于这本科普书的评价是:《〈三体〉中的物理学》以《三体》作为平台,用很广阔的视角介绍了现代物理学,还有其他一些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在《〈三体〉中的物理学》一书中,李淼给《三体》挑出了一些“硬伤”。对此,刘慈欣坦然地说:“‘硬伤’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科幻小说不是严格的科普,所以这在科学家看来肯定是千疮百孔的。”
当《三体》撞上《〈三体〉中的物理学》,也实现了科幻与科普的华丽对撞。刘慈欣认为,科幻从本质上来说不是科普,科幻中的科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知识,它只是科学印象中的一种,科普则需要把严格的科学知识传达给读者。“以前的中国科幻文学总是赋予自身科普的功能,但从世界科幻文学来看,科幻文学除了某些特定的科幻小说种类以外,并不具备科普的功能。”
李淼则认为,科普从原则上来讲是现代科学允许写什么你就写什么。相比于科学,科幻完全是另外一种形式。有些作家所有的设定、所有的逻辑框架完全尊重科学,是在科学基础上发挥作者的想象力,这些想象力必须在这个框架之内,是有局限的。有些作家的设定可能有一部分是科学的,但是另外一部分纯粹是作者本人想象出来的,想象的部分不见得跟当下的科学完全相符,但可以在他自己的体系里自圆其说。
以平常心看待同名电影
今年8月,第73届雨果奖揭晓,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最佳长篇故事奖,这也让中国科幻界备受鼓舞。刘慈欣认为,《三体》的获奖对于中国科幻项目向英美世界输出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对于国内科幻文学的推动是有限的,这源自国内科幻市场的低迷,国内科幻市场不会因为某个作品获某个大奖而得到根本的改变。
刘慈欣说:“国内科幻文学的创作还是处于很低迷、很边缘的状态,缺少有影响力的作品和有影响力的作家。因此,国内科幻文学要想繁荣起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据媒体报道,由科幻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三体》已经完成拍摄,计划于明年上映。很多科幻迷对于刘慈欣担任电影《三体》的监制表示非常期待,对此,刘慈欣透露,这部电影肯定会成为科幻大片,因为它有很大的投资,但它毕竟是国内第一部大成本科幻片,缺少各方面的经验,因此对于这部电影还是要抱着平常的心态来看。“不能要求我们拍的第一部科幻片就成为经典,毕竟相对于美国具有一个世纪的科幻片历史来说,我们是第一次拍这种高成本的科幻片。”
谈及我国科幻电影与西方科幻电影之间的差距,刘慈欣认为,主要还是因为我国科幻片的历史比较短,拍摄数量比较少,从制片、编剧、特技、导演等方面都缺少经验。从文字到影像的转换当中,刘慈欣认为最大的挑战是把文字多元化,把想象力用图像固定下来。
期待科幻文学成为大众文学
谈及目前国内科幻作家的生活状况,刘慈欣直言,这是一个伪命题。中国科幻作家一般不是专业的,靠创作科幻小说维持生计目前比较困难。“科幻文学本身是一种比较小众、边缘化的文学,如果想从事科幻文学创作的话,最好当作爱好,不要作为一种职业,因为现在的市场状况很难养活大量的专业作家。”
另外,刘慈欣认为,不光是科幻小说,别的文学也一样,要发挥所有力量去发扬作者自己写作的长处,而不要用很大的力量克服短处,他认为,短处是很难克服的。
读科幻作品的读者大多文化水平比较高,有一定的科学知识,这也决定了科幻作品要推向大众比较困难——这是科幻文学给人的普遍印象。但在刘慈欣的心目中,科幻文学是大众文学,需要大量的读者。“我不认为科幻是一种精英文学,我认为它是写给大众读者看的,世界上很多经典的科幻名著都具有这种特质。雅俗共赏的科幻文学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我相信也是所有科幻作者努力的方向。”刘慈欣说。 (范燕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