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有群以种菜为生的外乡人 住窝棚种菜

29.12.2014  13:32

  

  黄明文

  当您品尝着新鲜可口的蔬菜时,或许想不到,南京郊区成片的蔬菜大棚,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外乡人在打理,他们看似生活在城里,却以种菜为生,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南京居民的菜篮子默默奉献,也依靠这一技能在南京生存,但在艰难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正在一天天流失……近日,南京晨报记者走进农田,探访外乡农民在南京生活的酸甜苦辣。

  他们在田里住窝棚种菜

  从南京双龙大道一直往南走,穿过高楼大厦的城区,记者来到江宁区秣陵街道西旺社区,感觉这里是一派与都市完全不同的田园风光,生活着一群以种菜为生的外乡人,他们大多来自安徽、河南和江苏苏北。

  穿过四周风光旖旎的村庄,便是一片连着一片用塑料膜搭成的菜地,每一片菜地都散落着大小不一的窝棚,几大块灰色的石棉板一围,便成了菜农们的“”。菜农们的“”简陋得只有十几平方米,用木板一隔变成两个单间,里间支一张木板床,堆一些杂物,外间支一个小架子,放上煤气炉,便成了厨房。路边有一大片菜地,菜地一角有一排用水泥板搭的简易房,记者推门进去,里面没人,门口的狗叫个不停。

  听到狗叫的菜农黄明文,带着一脚泥跑来,手里还抓着一把小菜秧。一见记者,黄明文这位已50多岁的农民,显得有点吃惊,不过明白记者来意后, 黄明文连忙很客气地招呼记者进屋子坐坐。所谓屋子其实就是窝棚,即使外面艳阳高照,低矮的窝棚依然透不进光线,黑乎乎一片。“对不起,这里条件差了一点,随便坐。我们唯一的家产就是那辆电动三轮车,那是拉菜的交通工具,也可以坐。”他说。

  黄明文是安徽蚌埠怀远县人,他跟妻子来这里承包8亩地种菜卖菜,已经有十多年的光景。

  城市淘金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在家乡的时候大多是务农,或者外出打工,收入微薄。后来听老乡说在南京种菜挺好卖,便卷起铺盖来了。”黄明文说。也许那时怀揣着许多美好的“城市淘金”的理想,却没想到仍是起早摸黑的田园生活。每天午夜12点便要起床割菜,一捆一捆扎好,装进箩筐,搬上三轮车绑好,然后第二天天不亮运到南京天印山农贸市场或者附近蔬菜市场去卖。

  说起这些年的生活,老黄憨厚地笑笑:“有苦也有乐。”从他黝黑的皮肤、满脸的皱纹和布满厚茧的双手,记者也能感受到他的艰辛。他说,早上5点多,天刚蒙蒙亮,他和老伴起床了。吃过简单的早餐,两人结伴忙着运菜去卖。为节省成本,他们没请过小工,他和老伴常常忙得直不起腰来。这几天,眼看着天气转冷,温度越来越低,一大早起床实在吃不消。市场上青菜批发价只有0.6毛至0.7毛一斤,大白菜更是低,一斤只有0.35元,如果不起早,天一亮菜价还要便宜甚至卖不出去,于是天再冷也要赶在天亮前把菜批出去。

  老黄说,8亩多的地,每年要交几千元的田租。年景好的时候,一年能有三万多的收入。“那年景不好的时候呢?”我顺口问道。老黄一时垂头不语。“城市淘金日子过得很是艰难,我们只有种菜,其他的活又做不来,种菜是一个有产量没价钱、有价钱没产量的营生。好卖的时候一斤菜卖到1块多,不好卖的时候几十斤一筐菜才卖十来块钱。

  希望能一直租地在南京种菜

  在老黄看来,在南京日子过得很安心,最大的希望是菜地能一直租下去,蔬菜市场风险比较大,菜农也挺苦,可他坚信市场前景是很好的,有相关部门和村里的支持,他很有信心:“只要条件允许,我打算一直在这里种菜,希望能一直租到地在南京种菜。

  说起在南京种菜的感受,老黄说,南京人不排外,虽然辛苦但过得比较安心。街道、社区干部经常上门关心他们,承包菜地都没有遇到困难。“最近听人说要征地,记者同志这是不是真的?”在采访中,老黄突然问。他说,自己最害怕听到的就是关于征地的消息,那就意味着不得不退租了,之前他们在殷巷一片农田种菜,后来被征用了才到这里的。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一直租到地在南京种菜,安家落户成为真正的南京人。

  为了生存他们起早摸黑

  对于未来却有点担忧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多数外地菜农都是亲朋好友相互介绍,扎堆在一个地方租地种菜,相互照应。种菜主要有3种方式,一是在当地政府建的蔬菜基地承包大棚,二是租农民的地自己搭建大棚,三是租农民的地种露天蔬菜。但这些菜农流动性较大,如果今年收成不好,或地被退租,明年可能换个地方种菜。另外,外地菜农普遍能吃苦,都是种菜的“老把式”,有的还会种南京菜农不种的品种,丰富了市场供应。

  连续两天奔走在田间地头,接触到数位淳朴、勤劳的外来农民,记者深有感触。和外地种植户相比,南京本地农户有更多选择,他们或到工厂打工,或将土地租给外地种植户,他们多选择轻松、省心的工作。因此,如今在南京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外乡人。

  而对于这些外地种植户而言,要在南京生存、扎根并不易,他们比任何人都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他们凭借勤劳的双手,起早摸黑在田地里耕作。尽管皮肤晒得黝黑,双手满是老茧,但他们不在乎。采访中,他们直言,在南京种地,他们得到了很多支持,只要条件允许,他们会一直在这边种下去。当然,他们也有担忧,随着南京经济的不断发展,耕地面积越来越小,他们也不确定前方的路在何方……(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