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祠 ”讲述名臣陶澍和林则徐的故事
在长江路“总统府”东苑景区内,有一座陶林二公祠。这是清代光绪年间,南京乡绅出资,由时任两江总督左宗棠奏准朝廷恭建的,纪念的是一代名臣陶澍和林则徐。但是,当年为什么要为这两人合建专祠呢?二人同为封疆大吏,又是如何共事的?
一个是知人善用的总督
陶澍(1779—1839)是清代嘉庆、道光两朝的名臣,为官清正廉明,具有改革精神。道光五年(1825)他由安徽巡抚调任江苏巡抚,道光十年(1830)升任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政,直至病逝督署。他在江苏工作15年,也是他一生政绩最突出的时期。他不惧别人攻击和诽谤、甚至威胁,坚决施行了“漕粮海运”、“纲盐改票”这两件一改旧制陋规的大事,成效显著,轰动朝野;他整肃吏治、兴修水利、整顿仓储、赈恤灾民等也为时论所推重。江南地区在他的治理下,成为当时国内经济最为发达、人才聚集最多的区域。
同样值得称道的是他的善于发现人才和任用人才。陶澍很注重人才要有实学,他的不少幕僚都是既具有经世致用思想又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贤能之人,如魏源、包世臣、冯桂芬、周济、姚莹等。而一批俊彦才杰也由于他的发现、引荐、鼓励、提拔而被朝廷选用或委以更高官职,其中就包括林则徐和左宗棠。
一个是勤政爱民的巡抚
林则徐(1785—1850)曾于道光四年(1824)以江苏按察使身份署理江苏布政使,后因母丧回籍守孝;3年后林升为江宁布政使,可未到任又遭父丧,再度回籍守孝。道光十一年(1831)林则徐任江宁布政使,次年升任江苏巡抚。此后,在陶澍进京向皇帝“述职”或到外地巡视防务期间,林则徐曾两次代理两江总督职责。道光十七年(1837)他被任命为湖广总督,才离开了江苏。
清代,各省设立的布政使,地位仅次于总督和巡抚,主管全省的钱粮赋税和河工民政等。林则徐在江苏任内除协助陶澍改革盐政、实行漕粮海运等外,还大兴水利、整肃江南科考、整顿江南贡院、大力推种二季水稻等,善政甚多。
在林则徐就任江宁布政使这一年,江宁、镇江、扬州、淮安等地遭遇特大水灾,泽国汪洋,哀鸿遍野。已接到任命但未到职的林则徐在河南急购小麦三万石及一批大豆等粮食,亲自督带船队南下,到灾区巡视,并提出“倡捐、煮赈、资运、留养、收孩、瘞棺、捐衣、劝粜、养佃、典牛、借籽、禁烧锅(禁止造酒)”等12项救灾措施,同时选用贤员到各灾区悉心救赈,舒解了民困。
因为林则徐的这些爱民之举,当时在江苏还流传起这样一首民谣:“中丞心,小民腹,小民腹饥中丞哭。中丞哭,为民福,擎天之柱需此木。”清代的巡抚也称中丞,歌中的中丞就是指林则徐。
“越权上报”事件凸显督抚同心
林则徐在江苏前后10余年尤其是在任职江苏巡抚的6年,正是陶澍在两江总督任上。清代的总督官阶为从一品,巡抚为正二品,二人均为封疆大吏,因此督抚不睦甚至相互攻讦、拆台的情况普遍存在。而林则徐和陶澍之间那种和衷共济、同心同德的关系,在清代督抚之间是极为少见的。
从一次“越权上报”的事件,就足以看出两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当时江苏连续两年遭受水灾,民不聊生,林则徐亲坐小舟往各处察看,从江宁府到常州府,从苏州府再到松江府,发现苏南各地的灾情、百姓的困苦比他此前听到的还要严重。这使他想到奏请朝廷减免或缓征灾区漕赋。
然而,这对于官员来说,却是一项可能危及前程的举措。按当时的规定,请求因灾缓征或免征漕赋,必须在农历九月底之前,但林则徐察看各地后,已是十一月底,早已超过了期限。林则徐知道,仅这一点“违规”就必将引起朝中大臣的反对,更何况苏南地区历来是清廷的钱仓,仅漕赋一项就占江苏全省的十分之九,所以申请减免其漕赋的奏请甚至可能得罪皇帝。但他一心要为民请命,于是频频与陶澍往来函商,沟通情况。其实,办理漕政的全权是在总督。但是,为不连累陶澍,林则徐最终一个人署名,破格越级上奏。
果然他的奏章触怒了道光皇帝,下旨密令陶澍追究。陶澍却一面私下放风,让林则徐应变;一面又在复奏中为林开脱,并明确表示支持林则徐。
在陶澍力保之下,最终朝廷未再深究此事。而经过这件事之后,陶、林两人也更加肝胆相照,情深谊厚。
陶澍去世后,林则徐挽有一联:“大度领江淮,宠辱胥忘,美谥终凭公论定;前型重山斗,步趋靡及,遗章惭负替人期。”下联中的遗章指陶澍的《恭谢恩准开缺折子》。陶澍在这个奏折中向道光皇帝推荐林则徐说:“林则徐才长心细,识力十倍于臣。”道光帝即令林署理两江,因而有“替人”之语。而林则徐在联中则把陶澍比喻为泰山、北斗,自己望尘莫及,表示要加倍尽心尽力,不负陶澍期望。从陶澍的奏折和林则徐的联语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对对方都是极为信赖和推崇备至的。
后来任两江总督的左宗棠在写给光绪皇帝的《已故督抚遗泽在民恳合建专祠春秋致祭折》中对陶、林之间的关系是这么说的:“伏思林则徐由江宁布政使升任江苏巡抚,时值陶澍总督两江,于一切国计民生,和衷共济,实有古大臣风。”又说:“该前督臣(指陶澍)与之(指林则徐)筹创海运,兴修水利,整饬盐务,办理荒政,推求至当,彼此和衷共济,措正施行。论者谓其规模宏远,条理缜密,志同道合。”
这两段话,前者是称赞林则徐在陶澍推行的改革大事上能齐心协力,积极襄助;后者是赞扬陶澍在治理江苏的问题上,能和林则徐坦诚商讨,虚心听取林的意见,才能做到“推求至当”、“措正施行”。
而能实现这一切的根本,在我看来,应当是在于两人“志同道合”,在于两人都有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吧。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