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苏社区要减负95%以上 实地探访减负成效

19.08.2015  09:58

  证明“你妈是你妈”,证明你还健在……盖章去哪儿?上至总理,下至群众,都很关注。长期以来,社区被大量的不合理负担压得喘不过气,丧失了自治和服务居民的功能。近日,民政部、中组部下发通知,要求全面推进社区减负。

  记者了解到,去年11月,省委和省政府已出台《关于减轻城乡社区负担提升为民服务效能的意见》。按照部署,今年底前,全省社区95%以上的不合理负担要减掉。8月12日—14日,记者跟随省委督查组在苏锡常抽查,看各地社区减负增效是否动了真格?

  做减法,社区从“盖章”中脱身

  盖章事小,却已影响干群关系。苏州市里河社区党委书记张网林说,向社区摊派任务已成为很多部门的惯性思维。里河社区居民装电表,供电局要证明;老人重病昏迷,亲属提取老人存款,银行要“监护证明”;无锡荣巷社区居民在楼梯上摔倒,保险公司要证明;常州天宁区居民想养信鸽,还要证明……这些远远超出了社区的职能范畴。

  “最高峰时,要盖81种章。”苏州市百步街社区副书记周嫣红说,现在终于松了口气,盖章只剩8个,摆脱了很多责任主体不明、转嫁风险的事项。

  江阴市戴庄村书记吐槽:“我们村有5个村干部,其中2人专门做台账,有些做的还是假台账。”如今一进村委会,就看到墙上挂着两份清单:一份是社区依法履行的职责清单,一份是社区依法协助政府工作的清单。过去上面千条线,都落在社区这根针上。现在厘清政府权力的边界,不合理的工作减了一半以上。村委们终于得空,每天上午、下午分别有两小时深入社区,摸情况,解难题。

  有些章社区不盖了,老百姓被迫要盖的章怎么办?“不能为了减而减。”常州天宁区副书记韦东生摸索的经验是,在全省率先理出盖章清单,告诉群众,社区不能盖的章,去哪里盖,并和涉及单位做好协商。不过督查组发现,银行、保险等企业仍有不合理的证明要求。“为让群众少跑腿,我们有时无奈开出证明。”张网林说。

  做加法,自治激发“化学反应

  苏州市民政局长李永根认为,社区减负增效,“减法”的背后,必须要“加法”做支撑: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社区基础建设投入,信息平台的打造等等。

  昆山定山湖社区由9个行政村合并,人口近万,事务繁杂,村委会几个人忙得焦头烂额。超出两份清单的事务,就是减掉的“”,这些活由谁来干?

  费随事转,由政府购买服务。在昆山壹方慈善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张先锋看来,就应该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目前,当地政府每年支付第三方社会组织项目经费近50万元。苏州社会组织总数已达1.9万家,全省第一。

  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必须有专业承接能力。为让专业社工在社区生根,苏州规定,社工工龄满3年加200元工龄奖励。去年城乡社区社工平均待遇分别达6.45万元和7.39万元。仅苏州就有持证社工6206名,占全省近30%。无锡滨湖区按照初级社工500元/月、中级800元/月的标准发放补贴。

  社区减负,各地都在探索让数据“多跑腿”,百姓少跑腿。但在督查中,无锡市滨湖区反映,目前社区共有市级以上电子信息平台15个,互不兼容,造成信息重复输入,导出困难,社工负担重。他们呼吁,上级部门要整合平台,真正减轻社区负担。

  苏州姑苏区已意识到问题,今年预算400万元建立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常州天宁区开发社会治理联动指挥平台,“一网打尽”60多个部门,综合处理居民反映的问题,群众满意率高。

  甩掉“行政脸”,社区应该啥模样?减负后,很多社区开发出有品位、宜居的服务细节,描绘了自治社区的新面貌。里河社区有个盆景疗养院,居民养不活的可送来疗养。常州前后北岸社区由社会组织开发夏季托管项目,老人上午买菜做饭,把孙子送去“托管”,解决了孩子暑期安全的大问题。

  防“倒车”,减负需制度固化

  督查中,各地政府的主要负责人都认识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出在“最先一公里”,减负根子在机关。苏州通过对机关的摸底调查,梳理出社区事务125项,达标评比30项,盖章59项。经过持续不断地做减法,这3个方面事务分别减少56%、93%和85%;村台账由平均82本减为19本,社区由85本减为17本。

  为防“旧的未清,新的又来”,无锡滨湖区规定,新进社区的事项,要开准入听证会。苏州每年调整清理减负名录,今年还把减负纳入考核,从制度上遏制部门再把社区当自己的“”。常州让老百姓主导考核,给社区打分,社区的“眼睛”自然而然往下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眼下仍有这样的土壤、思维定势、行政偏好,部门摊派的冲动依然存在,减负稍不注意就会反弹。”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坦言,从中央到地方,向社区摊派任务层层加码,最后一根稻草可能压死骆驼。减负增效需坚持不懈,杜绝虎头蛇尾、运动式减负,形成新的行政习惯,固定下来。减负说到底,最终还是为了打通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