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减去"社区行政事务负担 "增加"百姓服务效能

31.12.2015  11:34

      2014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减轻社区负担、提升服务效能”的目标,转变思维理念,深化“三社联动”,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工作,我市社区“减负增效”的做法得到了中央和省的高度肯定。

      服务效能:“减负”之后,如何“增效”?

      “社区+”理念,将各类资源聚集起来

      昨天上午9点不到,家住清凉新村29栋的朱阿姨忙活完家里的事,捧着茶杯走到社区的办公用房。当天,是社区的社会组织银龄理发服务队开展服务的日子。“头发正好长了,来修一修,社区为我们老人提供的这项服务,挺好。”

      同时,清凉一社区的党总支书记张红军也来了,除了负责现场秩序的管理,更多的,是来跟老人聊聊天,听听民声。

      社区减负增效,减的,是社区的行政事务,增的,是提供给老百姓的服务效能。

      减负效果如何?

      做台账的时间少了,服务居民的时间多了

      台帐少了,创建评比少了,活动阵地少了,这是社区“减负增效”一年多来,张红军最直观的感受。

      在清凉一社区的服务大厅,“天宁区准入的城乡社区盖章证明项目目录”和“天宁区取消的城乡社区盖章证明项目”两张“清单”很好地帮社区厘清了“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力”的界限。

      据了解,目前共取消市级各部门在社区建立的组织机构21个,减幅57%;活动阵地23个,减幅85%;工作任务和指标项目23项,减幅23%;盖章证明项目60项,减幅75%。

      “到居民中去的时间多了,也更了解居民的需求。”张红军分管的网格范围是清凉新村的39-44栋,她说,“减负增效”之后,他们把“增效”的重点放在了这个老小区的居民服务上。清凉一社区所辖的范围,大多是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老房子,如今空巢老人和外来户比较多,针对这一群体,社区形成三个“圈”去关心。

      比如,39栋丙单元302的谢阿姨,70多岁。“减负”之前,张红军只了解到老人的基本情况,知道她有个儿子,但是儿子具体干些什么并不清楚。现在有更多时间到居民中走访之后,张红军了解到,老人的儿子住在新闸,上班还在江阴,儿媳妇是三班倒,所以平时不能天天回家。

      “知道这一情况后,我们就采取结对的方式,让谢阿姨和隔壁303的住户结对,每天能够‘敲敲门,看到人’。”除了结对,社区还发挥邻里互助,让整个楼道形成一个互助圈。“这样一来,社区是大圈,楼道是中圈,最小的圈,就是居民之间的互动。”

      引进社会组织,清一社区几乎每天都有相关活动

      减完如何增效?

      “三社联动”模式效应凸显

      正是在“减负”的基础上,清凉一社区组建的“菁清志愿服务协会”规模不断壮大,像“银龄理发服务队”这样的社会组织不断被引进,作为“增效”的手段,为社区老百姓服务。

      社区搭平台,社工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载体的“三社联动”模式,效应凸显。

      目前,清一社区已经吸引了15个社会组织入驻,围绕小区居民所需的服务,开展理发、线路维修、法律援助、治安巡逻等日常所需,开展相关服务。

      社区日历墙上,分为“社区教育”“文化活动”“公益服务”三大块内容,几乎每天都有社会组织开展活动。

      据了解,去年7月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主动适应社区“减负”工作的新常态,推出多项“增效”的创新举措。其中,主要包括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政社互动”模式,不断完善“三社联动”机制。

      目前,我市建成三级社会组织孵化服务基地16个,培育各类社会组织11614个,每万人拥有登记社会组织数量达14.5个,位居全省前列。

      一个高度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社区新格局正在悄然形成。

      后续如何推进?

      推出多项创新举措,并引入“社区+”理念

      据了解,此次推进会围绕服务增效,我市推出了多项创新举措,有的在我市均属“首次”。如,首次向社会发布各级政府部门购买服务和社会力量支持社会组织服务进社区项目清单,首次命名社工实训基地,首次聘请社会工作助理督导员,首次组织社区需求对接洽谈,首次全面启用公共服务信息化联动平台等等。

      为进一步推进“增效”,我市还将引入“社区+”理念。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通过购买服务、建立“四级联动”平台等方式,推动政府公共资源向社区延伸;另一方面充分调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主动融入社区治理和服务之中,从而实现各类资源在社区层面的有效集聚,真正发挥资源的叠加效应。  

      四级联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居民诉求,会及时派单操作

      昨天,我市“四级联动”公共服务平台启用,这是继社区“减负”之后,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增效”的创新举措。

      据了解,自2011年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社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我市在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常州市城乡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系统”已覆盖全市所有城乡社区。今年,我市进一步拓展该系统功能,创新启动“四级联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该平台依托现有的常州市城乡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系统,开发新增相关功能模块,并借助于电子政务服务网络和系统大数据库,高效受理和处置社区居民提出的公共服务诉求。

      为保障平台顺利运转,市、辖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均设立了本级派单中心,各级业务部门均明确了具体责任人员。城乡居民可以通过网上社区、电话、社工走访现场反映等渠道提出公共服务诉求,其中网上社区提出诉求由居民自己操作,电话或现场提出诉求由社工通过手机APP、“四级联动”后台等方式录入信息。信息进入平台后,由各级派单中心按照权限进行派单操作,各职能部门接单处理并反馈结果。

      目前,平台已制定了完整的接收、流转和办理流程,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并完成了相关技术培训,成为及时受理和处置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诉求,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一个创新载体。

      助推成长:对社工进行指导和能力培训

      社工督导,他们当的是“社工的老师”

      再过不久,市福利院组工科副科长梁秀香将作为我市唯一一名培训对象到深圳参加全国社工督导研修班。

      梁秀香也是这次颁发的我市首批助理社工督导员之一。从福州大学社会学专业硕士毕业,她进入了大学当辅导员,2011年考入常州市福利院,从事社工工作。早在读研期间,她就已经考取了全国社会工作资格证书。

      2010年,常州市福利院成为与常州大学共建的社会工作实践基地,梁秀香入院后就开始担任着“社工督导”的工作。

      社工督导是什么概念?“简单地说就是社工的老师。”梁秀香说,社工其实指的是社会工作者,只是目前,大多数是由社区工作者承担了一部分社工的工作。”

      “他们身上好像有种味道,不太好闻……我有点害怕他们,所以也不知道该怎么和他们交流,他们也不愿意和我说话,我感觉很压抑,不知道服务该怎么进行下去”。这是曾经梁秀香带的实习社工小陆在初次开展残疾人小组活动后所表达的感受。

      “其实我当时的感觉,是有些震惊和失望的。”但是作为一名社工督导,梁秀香并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让她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比如,怎么去走进这些特殊对象的内心,怎么去跟他们交流,都是有门道的。

      不久前,小梁参与的《常州市社会福利院社会工作服务材料汇编》正式完成,这也是全市第一本具有参考意义的社会工作服务手册。小梁说,国内的社工水平还在起步阶段,但是这次,全市命名一批实训基地和助理社工督导员,并有资金拨付,对于她这种专职人员来说,感觉看到了希望。“说明我们的政府越来越重视社工。”

      据了解,下一步,我市将依托基地的硬件设备和教学设施,广泛开展社工实务培训,切实提升各级社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组织助理督导员进行现场指导和能力培训,传授项目运作、活动组织、课题研究等专业技能,助推社工快速成长。
  
      政府购买:明年全面实施308个政府购买项目

      服务民生,把钱用在“刀刃”上

      每个月至少有两天,常武律师事务所的陈顺律师都会来到丽华三村社区,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最近,困扰社区干部七八年之久的一桩民间借款纠纷,在陈顺专业而耐心的调解下终于有了结果,债权一方拿回了10万元借款,开开心心地为儿子筹办起了婚事。

      到社区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是天宁区开展的“律师进社区(村)”志愿服务工作的一项内容。天宁区司法局局长侍育忠告诉记者,“律师进社区”不仅将法律送到居民身边,也能通过专业法律服务,帮助社区干部更好地调解各种婚姻、家庭、财产和邻里纠纷,化解居民与物业管理方的矛盾冲突。

      “我们从2010年就开展了这项活动,但因为当时是纯公益性质,说实话,义务服务的程度完全看律师个人,所以一直不温不火。”侍育忠说,自去年我市社区“减负增效”工作推进以来,天宁区将“律师进社区”纳入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范畴,依托于各大律师事务所这一社会组织,为全区85个社区(村)都配备了“社区律师”。

      如今,律师每次到社区服务,只要社区签字确认,天宁区都将支付100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后,律师一个月至少进社区两次就成为了一种明确要求。尽管是一种低偿服务,但大多数律师都很热心这份事情。”

      目前,天宁区社区(村)法律顾问的人数从最初的54名增加到了89名,其中40%的律师一年进社区超过24次。

      “政府购买服务实施一年多来,购买服务花费40多万元,而项目在化解社会矛盾、普及法律知识,尤其是为社区‘减负增效’方面的社会效益不可估量,能真正为社区‘减负’。”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公共服务由政府的“大包大揽”、直接“操刀”改由向社会组织转移,一方面可以提升社会资源整合利用效益,“把钱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政府购买服务本身就是加强公共服务的一种积极信号,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进来,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昨天的项目推进会上,我市推出的政府部门购买和社会力量支持的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均是紧紧围绕社区需求,以及居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设计和安排的,涵盖了养老、助残、心理关爱等民生领域的各个方面,且直接进入社区为居民服务。

      明年,我市将全面实施的308个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进社区项目,涉及市、辖市(区)、街道(镇)三级,总金额达5600余万元。同时,还落实了71个社会力量支持社会组织进社区项目,金额达621万元。

      公益服务:还记得年初为贫困户准备的“温馨年夜饭”吗

      今年春节,我们继续置办团圆饭

      昨天,2015年度常州十佳社会组织十佳公益服务品牌同时出炉,其中,常州市餐饮商会和常州晚报联合举办的“温馨年夜饭”项目获评其中之一。

      温馨年夜饭,是每年春节前,常州市餐饮商会联合本报共同发起倡议,为贫困户举办的一场暖心活动。对不少贫困户来说,聚一聚,比吃一顿更是暖心。

      多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倡议下,我市各餐饮企业连续开展“温馨年夜饭”活动,在每年春节前邀请饭店附近的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特困户以及敬老院老人等困难群体吃顿团圆饭,对于行动不便的困难户还上门探望,赠送年货、年菜、红包等。据不完全统计,餐饮商会会员企业6年来共在各自饭店举办温馨年夜饭600多桌;送年货、年菜、红包上门慰问等金额超过250多万元;受益人员超过万人。

      去年,80多岁的王林娣老人在侄女陪伴下,到餐饮商会会员单位福记大饭店吃了一顿温馨年夜饭。她是这家饭店的“熟客”,每到年底,都会来参加。“饭店不光给我们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还给我们每个老人送了红包和年底慰问品。”

      社区孤老于兰芬腿脚不方便,去年吃年夜饭,她是坐着轮椅来的。饭店门前有阶梯,老人家还没到门前,饭店工作人员就放下了手上的活迎过去,四个人把老人从一楼抬到了二楼大厅。老人说,每年的年夜饭,饭店都考虑得很周到,对于像她这样不能站起来夹菜的老人,饭店还专门配备了一个服务员在旁边,每上一道菜,都由服务员分到每个老人的碗里。

      2016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今年,常州晚报将和市餐饮商会一如继往,联合开展“2016温馨年夜饭”活动。

      一顿热腾腾的年夜饭,是我们和贫困家庭新春最美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