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名社区志愿者在江苏省消防总队训练基地进行紧急救助培训

27.11.2015  19:06

  怎么佩戴空气呼吸器?如何心肺复苏?如何高层营救?对于一名“紧急救助员”来说,是必须具备的技能。昨天,南京市人防办组织的第三届社区志愿者紧急救助培训班继续开课,在前日进行理论知识培训后,82名社区志愿者在江苏省消防总队训练基地进行各项技能训练,其中不少训练内容同样值得居民学习,是突发事件来临时自救互救的“保命技能”。 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

  楼房通道被火封住时

  可将床单窗帘结成绳索逃生

  江苏省城市应急志愿者总队行政部部长曾右军在采访中向记者介绍,紧急救助一般强调事故现场人员的自救或互救。比如发生地震时,政府救援组织抵达肯定需要时间,在黄金十分钟内能实施救助的只有现场的人,可以开展心肺复苏、伤员止血包扎、检伤分类、伤员转运担架制作等自救互救措施,为救援队到来赢得时间。

  当天的技能训练内容主要有油盆灭火、佩戴空气呼吸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结绳救助、高层营救、高空行走等。记者看到,一组学员正在消防总队教官的指导下进行结绳救助的技能培训,曾右军告诉记者,如遇到火情,当楼房通道被火封住,欲逃无路时,可将床单、被罩或窗帘等撕成条结成绳索,从阳台或窗户安全落地,这种方法也可用于救助身处危险中的市民。“绳索和窗台结合部可铺垫湿衣物等,防止绳索被割裂。”据悉,南京市人防办平时会进社区、进学校向老百姓普及结绳救助的技能,提高公众减灾救灾的能力。

  昨天的训练课上,82名社区志愿者紧张认真学习,虽然像油盆灭火之类的项目有一点危险性,但是学员们都迎难而上,圆满完成了课程。

  学会佩戴空气呼吸器

  可多争取半小时生命时间

  提及空气呼吸器很多人难免有些陌生,但其实许多灾难大片中都有它的身影。火灾烟雾、危险化学品爆炸现场、有毒气体环境下,都需要空气呼吸器为我们自救、互救提供条件。昨天的技能培训的现场,社区志愿者学员们在教官的指导下学习空气呼吸器的佩戴,一位社区志愿者告诉记者,其所在社区也有这一安全设备,但规范佩戴方法却没几个人知道。“通过这次培训,我学习到了空气呼吸器的正确用法,回到社区还能教给更多人。”

  江苏城市应急协会副秘书长曹文在现场告诉记者,佩戴呼吸器最大的操作难点在于,要在30秒内完成佩戴,不然会消耗其中氧气,这项技能主要是熟能生巧,需要勤加练习。曹文介绍,这个空气呼吸器的罐子内有8公斤的压缩空气,能在灾难现场为施救者和待救者赢得30分钟左右的有氧环境,也就是说能在灾难中为其争取到30分钟的生命时间。

  南京应急救援技能培训

  每年能惠及5000人以上

  曾右军采访中告诉记者,全省共有应急救援志愿者6000名左右,这些志愿者都是经过了专业的训练,不少都持有国家的紧急救助员证书。据悉,这些志愿者从事各行各业,有医生、警察、社工、教师还有工人。

  这些志愿者的职责在于,向全社会普及、宣传应急救援知识,提高公众的减灾救灾意识、增强市民的逃生技能。曾右军表示,在南京,平均每月就会有至少2场应急救援培训课程,分别走进社区、学校或机构、企业。在社区,志愿者会以一些突发公共事件为例,讲授应对灾难时的应急要点。在学校,针对小学生主要是以疏散演练的方法,让孩子们掌握基础逃生技能,培养他们的自救互救意识;针对初高中生,会强调溺水时的自救方法,因为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溺水”是这一年龄段青少年的高发风险;针对大学生,曾右军表示,高楼火灾逃生通常是培训重点。

  采访中记者获悉,在南京应急救援技能培训每年能惠及至少5000人,而随着南京人防进社区、进学校的深化,公众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定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