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壁垒,为人才发展松绑

03.05.2016  12:37

  新华报业网讯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和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中央近日出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用30条意见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如何结合江苏实际将这30条落到实处,切实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性壁垒和政策性障碍,为人才发展松绑?4月28日,省人才办邀请国内人才发展领域专家共同为江苏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意见》首次提出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武汉工程大学人才资源开发研究所所长桂昭明认为,实现这一深度融合,首先要破除“四个脱节”,即科技人才和经济脱节、人才创新成果和产业脱节、人才创新项目和生产力脱节、人才价值和价格的脱节。

  “我们工程人员很多,但真正进入经济第一线的相当有限;我们专利的产业化不到5%,欧洲国家至少是40%……这四个脱节造成人才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深度融合,源于体制机制问题,主要表现为市场在人才配置当中没有起到作用。”桂昭明认为,破解四个脱节,江苏做得非常好。“政府现在不是在前台唱戏,而是在幕后,为人才发展提供政策制度方面的便利。

  “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经济,就是人才经济。”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沈荣华说,要坚持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同等重视,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人才引领创新发展,让人才发展强力推动整个地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高人才贡献率。“江苏的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人才经济已经初步形成。江苏必须通过发展人才经济来创新发展,实现创新发展动力转换。

  “江苏作为最早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的省份,必须通过发展动力转换实现创新驱动,以物质资源为主动力向以人力资源为主动力转变,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江苏的率先发展之效。”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张浩瀚说。

  加快人才管理“去行政化

  《意见》提出要突出市场导向,纠正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如何既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河海大学商学院教授赵永乐认为,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宏观和微观的层次关系。政府要简政放权,强化宏观、退出微观。

  “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宏观调控,加强涉及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人才管理力度,优化产业、科研、法制建设等环境,建立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人才服务体系。”赵永乐说,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着两大问题,第一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高端人才,第二要承担起整个社会人的素质普遍提升的责任,在这类问题上,政府不仅不能退出,而且还要有所作为。

  去行政化,要简政放权,还要给予用人主体充分的自主权。简政放权,“”要放给市场的运行主体,即人才市场这一供给主体,用人单位这一需求主体。桂昭明认为,要突出市场导向,健全人才流动和评价机制,提高人才横向和纵向的流动性,最大限度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解决高校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后顾之忧,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向企业集聚。“江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建设金融、科技、产业、人才四位一体的融合创新实验区,在母基金的撬动下,联合民间资本,成立天使基金、猎头基金等创新金融产品,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解决全方位、全过程的融资支撑。

  为创新人才打造一流载体

  人才的发展离不开一流的载体。沈荣华介绍,美国能源部的科学办公室主管10个国家实验室,现有2.3万名全职研究人员,从2004年到2013年,这10个国家实验室产生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还产生176位I&D创新奖的获得者,这就是一流载体的力量。

  “一流载体中一流大学地位尤其重要。世界一流大学和全球的科教中心总是相伴而生,包括美国的波士顿、硅谷地区,英国伦敦等全球主要科创中心都有一流大学支持。”沈荣华说,江苏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全国排在前列,但缺少世界一流行列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他建议,以政府的名义与国外高校签订省校合作协议,让省里的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借助外力为江苏打工。同时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的科技创新平台,深度参与和发起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

  沈荣华还建议江苏面向全球建立一流的人才信息库,建立健全一流的人才信息预测调整机制,加强对一流人才的动态管理,同时还要构建全省人才信息的共享机制,实现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人才信息数据共享。本报记者郁芬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