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APEC气候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共研水文灾害管理

27.10.2014  19:09

  中国江苏网10月27日讯(通讯员方向 林雯 记者杨丽)澳大利亚的千年干旱、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我国2010年强降雨导致的洪水泛滥、影响菲律宾和东南亚地区的台风海燕……全球范围内不断频发的水文灾害事件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重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该如何科学地预报和应对极端水文事件?今天,为期三天的APEC气候研讨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幕。来自7个国家的50余名国际顶尖气候专家围绕“极端气候和水文灾害管理:科学预报和应急预警”的主题,交流研讨全球极端气候和水文灾害的应对方法,为各国应对水文灾害提供科学支撑和政策参考。

   目标:促进合作,共同应对水文灾害

  当前,全球范围内各种自然和社会灾害频发,其中水文灾害,如干旱、洪涝、台风等,占据了全球灾害数量的70%,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据APEC气候中心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美国夏威夷大学气象系主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海外院长王斌教授介绍,20世纪之后,世界上10次最严重的干旱和洪涝灾害绝大部分都发生在中国、印度、泰国等亚洲国家,给APEC成员国带来了严重的人员和经济损失,也引起了各国政府、科学家和民众的强烈关注。

  为了促进APEC成员国共同应对气象问题,APEC气候中心(APCC)于2005年成立,致力于为亚太地区和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预报、信息服务和组织研究活动等。APEC气候研讨会每年举办一次,分享气候预测、气候信息应用、灾害管理等方面的前沿科研成果,为各国科学家、学者、政策制定者等提供交流平台。

  此次APEC研讨会旨在探讨气候、水和灾害管理间的关系。会议通过分享当前气候模式的可预测性、局限性和不确定性,着力弥合气候资料提供者和水源管理者之间的隔阂。分组会议着重探讨了洪水和台风、干旱和水源安全、水质和水媒传染病等课题。专家讨论环节就目前极端气候的前沿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此外,会议还进行了关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循环建模的结构化培训,以帮助来自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的科学家们提高评估水文风险和防灾减灾能力。

   专家:科学应对,重视灾害影响胜过灾害本身

  在大会主旨报告(key note)中,作为世界银行减灾与恢复全球基金(Global Facilit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and Recovery)的高级顾问,David Rogers博士认为,灾害对人类的影响要比灾害本身更为重要,因此仅仅提供良好的灾害预报或预警是不够的,人们更需要能够确保生命财产安全的实用信息。而目前对水文气象灾害的灾后影响缺乏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损失的增加。他向与会者介绍了灾害影响预报和预警服务的若干概念——这些概念已经被世界气象组织(WMO)列为灾难影响预警服务的方针。他提出,全球减灾与恢复基金将协助美国国家气象和水文服务部(NMHSs)完成从气象预报到灾害影响预报的模式转变。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在采访中也表示,提供基于影响的预报正是我国努力实现的目标之一。目前我国正在对全国范围内的2000多条中小河流域进行灾害普查,搜集包括气象、经济、基础设施、人口发展等方面的资料,确定相应的阈值,结合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给出基于影响的预报。“这种预报使决策者和公众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气象事件对当地可能造成的灾害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防御措施,在传统预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针对性更强。

  “水在确保食品和能源安全、促进减贫、维护卫生安全、维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上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欠发达地区,水循环数据和观测在提高水管理和水安全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Eric Wood教授从全球地球观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全覆盖的全球监测和预测干旱的框架。这个框架将推动地球观测系统的水循环观测,促进所需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配,从而为全球各国家和地区的用水提供专业的知识、信息系统和数据支持。

  与会专家们从水文灾害的科学预测、灾害社会管理、应急预警、风险评估等多角度出发,或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或阐述新的模式应用,或分享针对性的研究成果,对当前全球极端气候和水文灾害管理进行了科学的把握、分析和预测。

   中国:面对灾害,风险管理任重道远

  研讨会不仅从全球视野出发探讨水文灾害的普适性问题,还针对我国的水文灾害特点,专门探讨了我国的灾害应急管理策略。

  由于受多变的亚洲季风影响,我国长期以来受到干旱灾害的频繁困扰。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叶谦教授的研究显示,在过去的三十五年里,随着国家经济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同时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干旱已经由局地性扩展至区域性,甚至全国性,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损失。叶谦博士介绍了目前我国政府的干旱应对措施,并从综合风险管理预期的角度出发,讨论了旱灾在其复杂性和区域性基础上的发展趋势和极端状况,对于未来我国干旱应对策略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面对灾害,我国的风险管理任重道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科处处长曹杰介绍,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应急预案体系,但是整个应急体系中仍然存在信息沟通不畅、部门之间缺乏高效协调的机制等问题,而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应急协调机制。“因此亟需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国家层面构建一个类似美国国土安全部、俄罗斯联邦紧急情况部的应急机构,加大统筹协调的力度,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各自的积极性。

  此外,耶鲁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的李旭辉教授的报告阐述了全球首个湖泊中尺度通量网——太湖中尺度通量网,它能够提高太湖流域天气预报、空气质量预报和水质预报的精度,定量评估太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