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台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银河系“肖像”要重绘
银河系“肖像”要重新描绘本报讯 银河系结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记者昨天获悉,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科研人员利用国际上分辨率最高的甚长基线干涉阵,在银河系结构研究中获得空前的测量精度,由此产生一系列新成果,将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银河系结构的认知。相关论文“银河系本地臂结构”发表在《Science》最新一期子刊《科学进展》上。
银河系古称银河、天河、星河、天汉、银汉等,它是包含太阳系的星系。假如给银河系画一幅“肖像”,可以看到它是有一个旋涡结构的旋涡星系,由1个银心和2条或4条旋臂构成。这些旋臂,就像银河系的“手臂”一样,层层环绕在银心的外侧。
此次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徐烨、李晶晶及其合作者,发现了一条连接银河系本地臂(太阳系所在的猎户座旋臂是一个较小的旋臂,也被称为本地臂)和人马臂的很长的旋臂次结构,其长度约12000光年,是迄今发现的银河系内最长的一个次结构。同时,徐烨等人之前提出的观点得到进一步证实:本地臂具有与银河系其它主旋臂类似的性质。
紫台专家们研究得出的新成果,表明银河系本地臂长度已经超过20000光年,大约是以前普遍接受的尺度的4倍。另外,也解决了长期以来关于天鹅座恒星形成复合体距离的争论:这些恒星形成区其实处在不同的距离,由于视线的投影效应使得它们看起来处在同一个恒星形成复合体。这些恒星形成区的距离最大相差超过13000光年,远端几乎延伸至银河系英仙臂。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银河系不大可能是原来普遍认同的主要由主旋臂组成类似M51那样的旋涡星系,而更可能是类似NGC1232那样有着丰富次结构的旋涡星系。
专家们的相关论文“银河系本地臂结构”发表后,《Science》杂志对其进行了亮点报道,称它以“前所未有的细节”描绘了银河系内离我们最近的旋臂的结构。该研究也引起了国际各大媒体的持续报道,如《休斯敦纪事报》《美国广播公司》等。据悉,这项研究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的支持。(吴红梅)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