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科研成果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0.01.2015  14:09

  核心提示: 苏州大学副校长、教授路建美领衔团队申报的项目《可控结构吸附材料构建及控制油类污染物的关键技术》获得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路建美团队等在北京领奖现场合影。  (苏大供图)

  中国江苏网1月10日讯: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天在北京召开。苏州大学副校长、教授路建美领衔团队申报的项目《可控结构吸附材料构建及控制油类污染物的关键技术》获得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是在苏高校、科研单位等今年在国家技术发明类斩获的唯一重量级奖项。路建美团队的这项发明俗称“吸油宝”,外形是酷似海绵的白色绒布,眨眼间就能“”光油污,还能将吸附的油类物质“”出来再利用;是他们历经20多年、实验千余次后,研发出的一种新型聚合物吸附材料。

  昨晚,路建美从北京领奖回苏,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吸得快、吸得多、可反复使用

  三大“本领”抓住评委眼球

  路建美说,团队的这项技术能在国家技术发明奖中崭露头角,主要有三大“本领”抓住了评委的眼球,即:吸得快、吸得多、可反复使用。国际上的同类产品吸附速度一般需要4-6小时,而“吸油宝”仅需2-11秒便可将油污牢牢“锁住”;而且它的吸附倍率很高,特别适合应急处理;此外,“吸油宝”还能反复使用100次,保证吸附效率不减,这样也大大压缩了使用成本。更为“绿色”的是,这项技术吸附油污后能再将其分解释放出来,实现资源的再回收和利用。

  “吸油宝”为何如此神奇呢?路建美告诉记者,奥秘在于他们创新了材料的化学结构组织。其实,早在20多年前,路建美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吸油材料,那时,海湾战争爆发,大量原油抛洒海面引起污染,她被此激励,决心找出一种材料能解决这类水面污染突发事件。为了确定出合适的材料结构,路建美团队曾经实验过千余次都失败了,后来,他们甚至还自制了材料结构,用于这项技术。

  本报曾于2009年12月11日A03版报道了该项技术和路建美团队。

  吸附、处理污染物一步到位

  已处理30多项突发事故

  此次获奖项目已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9项、授权10项(其中美国专利1项),并且已运用于实际,参与处理了美国墨西哥湾、大连原油泄漏等30多项突发性事故。

  “从发明技术到实际应用,也并非一步之遥。”路建美回忆说,核心技术研发成功后,团队还自主研发了这种材料的生产工艺和工作装备,使得它真正应付得了“真枪实弹”。这种新型聚合物吸附材料若要投入市场,首先要能实现批量生产。路建美团队如今使用的生产机器能够规模地“”出细丝并将其“”成最终的材料。而他们创新的装备一体化则像是一台收割机,在水面吸附污染物时,前方“”后,后方直接“”出来,即分解成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

  把环保治污看作己任

  拓展研发十多种吸附材料

  路建美团队的研究不仅限于此次获奖的范围,如今除了应对原油、成品油、有机物的吸附材料,他们还找到了可以吸附重金属、浑浊固体等十多种材料结构。路建美说,他们的新吸附材料马上将用于我市平江河的污染治理。

  除了环保,他们还在公共安全领域拓展研发。“我们已经研发出一种可以迅速吸纳酒精等易燃易爆物质的材料,而且遇火不会燃烧,可应对恐怖突发事件。”路建美说,“另外还有一种可以阻热阻燃的材料,比如其包裹在已经燃烧的木地板上,站在地板上的人不会被烧伤,且感觉不到热。

  谈及此次获奖感言,路建美说:“科技创新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失败,静心、深入,并且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她道,已经把环保治污看作己任,要在吸附材料研究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永钢集团

  钢筋里少用“添加剂

  还能增加强度和韧性

  苏报讯(驻张家港首席记者 王乐飞 通讯员 黄炜)昨天,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人选和项目名单公布,永钢集团作为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参与的“高性能细晶粒钢筋的规模化生产及应用关键技术”项目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据悉,该项目主要由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钢铁研究总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等科研院校和知名钢企联合完成。本次项目实施中,永钢积极探索实践关键工艺技术,为相关产品和技术的论证支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细晶粒钢筋作为21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先进高性能材料,主要通过控制工艺轧制和冷却,来提高钢筋的强度和韧性,进而可以不用或少用合金元素,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该项目突破了10个关键技术,为细晶粒钢筋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可靠技术保障。

  凯宫机械

  高端精梳机打破国外垄断

  车速更快除杂效果还更好

  苏报讯(驻昆山首席记者 于利强)昨天,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人选和项目名单公布,“高效能棉纺精梳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来自昆山的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之一,在京领取了获奖证书。

  据介绍,该项目由该公司与中原工学院、江南大学、上海昊昌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河南工程学院等单位共同完成,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推荐角逐国家科技进步奖。该项目获国家授权专利28项,其中7项发明专利全由凯宫机械持有。

  本项目在优质化、高速化、高适纺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具有高速、高效、优质、节能等特点,在棉结杂质排除率、国产精梳机车速、对纤维原料的适纺性等重要技术指标上,均达到或超越了国外一流精梳机水平。其研发成功标志着我国精梳机生产技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目前,该项目成果已成功实现产业化。自2011年至项目申报时,本项目产品已在国内25个省市、106家纺织企业使用,并远销国外。

  中成药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药品质量提高,人们将吃上更好、更安全的中成药

  以大家熟悉的六味地黄丸为例,它有700多年的历史,中成药二次开发首先回答它药效物质是什么,该留哪些东西,该扔哪些东西,该控制哪些。原来的提取工艺比较简单,只控制10多个参数,而通过二次开发,有350个质控点。不良反应从千分之四十六下降到千分之几,提高了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导航

  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

  知道中国的高分卫星和北斗导航系统么?你可能已经在用了

  高分二号分辨率已达到亚米级。这个分辨率下,高分二号拍摄的北京西直门照片可以看到斑马线。很快,高分专项的后续卫星空间分辨率将达到0.5米。

  北斗导航系统已覆盖亚太地区,应用十分广泛,比如它可以提高校车安全;在地震中发短信到受灾群众手机上;可以告诉渔民的家人,渔船到哪里了……

  我国预计到2020年左右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将会达到米级、分米级。

  干细胞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人们身上千千万万的细胞,随时都可能成为“救命的材料

  多能性干细胞通常被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可以无限复制,也可以变成其他类型,用于临床,可治疗比如先天性、代谢性的缺陷病变。

  但以往的干细胞只能从胚胎中提取,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琪带领团队实现了胚胎提取方式之外的提取,可以解决细胞来源短缺和移植细胞带来的免疫排斥问题。

  这就意味着皮肤不只可以用于植皮整形。人们身上千千万万的细胞,随时都可能成为“救命的材料”。(据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