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人类知识越广泛才不会被机器人所取代

04.06.2015  13:52

  “高校现机器人教师讲课”、“机器人与记者比赛写稿”、“无人机送快递”等新闻层出不穷的今天,你是否担忧你的工作将会被计算机或机器人取代?据《纽约时报》报道,在近年的信息革命中,一些职业不断扩张,同时一些岗位逐渐被机器取代而相对减少。为了在其有生之年不被机器取代,并在未来的20、30以至50年得到一份好工作,有稳定的收入,年轻人现在应该学些什么?

  在现代教育观念的中,大多数人在20岁出头就完成大部分的学业,期待能应用到所学的知识过好接下去的人生。然而计算机在几秒之内就可以学到人们在高中和大学里所学的绝大多数的事实材料。漫长的人生还未结束,新的计算机及机器人就层出不穷,更新换代迅猛。

  在解决这个问题中有两种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第一,我们的老师应该为我们这些学生定义且提供某种全面、灵活性强、具有远见的人类学习体系,以此,我们便不会被计算机取代。第二,我们需要将教育更多地引向商业领域,教授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容,能够推动创造性的企业进程,而这种进程不会为计算机所复制。

  同时,一些学者在努力找出何种学习方法才可以更好地在技术呼之欲出的年代生存下去。查理德·J·玛内恩(Richard J. Murnane)和弗兰克·列维(Frank Levy)在他们的书(《劳动的新分工》)中研究了在最近几年的信息革命中不断变化的职业:不断扩展的工作岗位包括汽车厂家服务经理,相对减少的岗位如接线员。

  以这种标准衡量,成功的职业有以下2个共性:

  1.从业者需具备多种沟通技能,这些技能包括能够传达“信息及对信息有独到的解读”。

  2.从业者具有广泛的、深奥并实用的,能够解决“全新的问题”的专业知识。

  虽然这些特点可能在未来不再具有价值,但研究确实反映了高校教育的涉及面要广而全,而不是像传统的教育框架,各学院各自行事,教授们大多数只想着成为他们自身小学科里面的佼佼者。但是这种传统的学院结构在高校仍是基本的模式很难改变。

  哈佛大学早在1946年就有制定类似的方案:“通识教育方案”。此方案要求哈佛大学生上的课程涉及毕业后以后可能会遇到的一系列的广泛的知识。但是批评人士说,该方案并没有成效,许多参与实行方案的教授所教的内容只是他们系内的学术材料,目光没有放得更长远。

  哈佛大学路易斯·梅南德(Louis Menand)教授在2015年5月5日的发言中,认为只专注于小范围的学科研究的教育不完善的。他说,“我们的学生中选择就读博士学位的不足20%,”。许多学生最终从事的是商业领域,这个广义上的商业世界并不是学术界所定义。

  通识教育评估委员会的主席肖恩·D·凯利(Sean D. Kelly)教授说,哈佛教育应该带给学生的是“当下世界的生存艺术”。

  但是教授应怎么做到这一点?或许我们应该按我们本身学科所讲的,让学生为以后争取机会做好准备。甚至与商务全然分离的学院也可以以推荐企业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在非盈利组织及活动中应用他们的专业知识。

  像哈佛及其他的院校,耶鲁一直都在解决长期存在的、广泛存在的问题。耶鲁曾经试行针对大学生的商务方案,旨在为学生毕业之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但是方案在1954年就终止了。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期间,对设立企业的厌恶感与日俱增。耶鲁研究院前任院长约翰·佩里·米勒(John Perry Miller)的书《创造学术环境》对以商务为导向的教育公开表示“敌意”。

  然而,耶鲁大学培养了许多出色的商业人士。但是因为这种敌意,耶鲁直到1976年才开设商学院,甚至之后因为它仅仅是一个商学院而不被承认,因此学校起初给毕业生授予的是公私营机构专业管理硕士学位而不是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前者听起来更为理想化。

  高等教育正经历着重新定义的过程,新的定义所带来的益处应可以在未来持续几十年。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将不得不继续调整。同时,我们必须继续重新评估人类学习与计算机学习本质上存在的差异,从长远看,对学生而言,什么才是实用的。我们将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事实:“当下世界的生存艺术”起码会要求商务教育的一些元素。(信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