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马洲的“夕阳”,无限好!
言及老人,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安度晚年”。然而在2015年,我市老年朋友们造就了一段段“老当益壮”、“老骥伏枥”的佳话,“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继续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光与热。
日晖千转终逝去,最美不过夕阳红。我们期待,每一位老人都能够绽放出最美的夕阳红。
七旬朱佰昌玩出最萌绝活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在我市老年书画圈,71岁的朱佰昌是个文武双全的名角色。他将少有人问津的篆体书法当作心头宝贝静心创作,常有人找他求字;作为圈子里的“文艺咖”,他的“武将”身份则显得十分耀眼,一身空竹绝技为人津津乐道。
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身体格外硬朗,眼眸里透着几分干练神采。在朱佰昌家里,悬挂着不少老人的佳作,笔法圆润细腻,堆叠在书房的五六叠书稿已经高过了人腰。篆体是汉字古代书体,其深奥的表达和书写方式注定了巨大的学习成本,任何书法都要首先通过《篆楷字汇》和篆体32字体的资料的翻译和研析。
2015年,朱佰昌观摩很多书画作品后,在纸上构思出圆形和花瓶形暗边,揣摩字体布局,创作完成了精致的《百寿图》和《百寿瓶》。一幅长达9米的《千字文》更让人过目难忘,而他为这幅作品的创作足足花了8天时间。
平日里,只要早上天气好,朱佰昌总会来到人民公园抖空竹,伸展全身抖动手上的丝线,上天、落地、爬杆等都玩得得心应手,空竹在空中欢快地飞转,一个小时才肯歇息。因为每年要到南京探访岳母,朱佰昌在六朝古都的古林公园爱上了这一门靖江市民还较为陌生的健身项目。长时间的锻炼让他成了民间高手,曾在南京空竹协会组织的全省老年空竹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更治好了自己的颈椎病。
在朱佰昌的器械袋里,还藏着自己的得意之作。他拆下家中水池漏斗自制了杆头的旋转平台,实现了“空竹登位”,将飞速旋转的空竹快速抖转到杆头的平台继续飞转。朱佰昌还自创了“新鲜的东西”,把绳圈套在脖子、腰部、腿部抖动空竹,将躯体当成器械。
“篆书要求平心静气,我非常喜欢这种有养运动,空竹需要敏捷奔放,我也钟意这类灵动艺术。”朱佰昌老先生话语很幽默,他说,“跨界”差异爱好是自己的一笔精神财富,冰与火融汇在一起也算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一场情怀与志趣的美丽相遇
京归老人带动不散的书友宴会
经常逛公园的市民都知道,在那里有一群以地为纸、蘸水作墨的书法爱好者,他们拿着笔杆近一米长的海绵笔在地上写着俊秀的书法。这项颇有情致的文化活动叫做“地书”,发起人就是69岁的吴文渭。
吴文渭曾在北京生活了十年,看到北京的颐和园、地坛等公园内,常有一群人写地书,从不练书法的吴文渭逐渐迷上了练地书。这是种很有健身意义的书法形式。追求字的笔画和人身体的和谐统一,既动了身体又动了脑子,不但可以陶冶情操,而且可以锻炼身体。所以他在两年多前回靖时就琢磨着“何不将地书带到靖江”。
2012年底,吴文渭从北京回靖,那时起,他开始在人民公园练地书,通过制作赠送书写笔、指点书写技巧结识书友。2015年,吴文渭结识了马洲立德书苑的成员,他们是一群骨灰级的书法迷,见到挺有特色的书法休闲形式来到靖江,突然间爱上了地书。
三年间,在吴文渭的带动下,书法爱好者们欣然加入了写地书的行列,几乎每天下午在公园一起写地书。情致所归,朋友自来,书法爱好者慢慢带动各自圈子里的朋友一同研究交流。如今,地书协会在书法爱好者的推动下,已发展到了30多人的规模。大家一起交流草书、楷书、行书、隶书,在每次写地书时享受苍劲、飘逸、豪迈、端庄的地书风韵。
现在,协会陆续参加了不少本市的表演活动。地书文化在靖江的推广,进一步展示地书魅力,这正是吴文渭正在致力的事情,也是他的愿望。
银发老朱老当益壮搞科研
勇当先锋开辟靖江电机新领域
朱茂勋(右二)
2015年,对于83岁的朱茂勋来说是奔波奋斗、收获颇丰的一年,他没有选择悠闲自在的晚年生活,而是拿出百分之两百的努力,将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电机产品科研工作中。
这位八旬老人是靖江知名的“电机将才”,在退休后回靖的25年中,潜心为靖江电机企业的技术瓶颈苦攻难关,培养百余人才,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5项,荣获“2013中国科技创新最佳发明成果奖”。2014年12月,一条“国家七部委联合印发了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的讯息让他兴奋不已,他立刻萌生了研发IE4效率等级中小型永磁同步电机的想法。该领域在全国为空白,仅有少数企业正在开发相关产品,在国际范围也仅有德国西门子公司开发了相关的部分功率段产品,市场前景宽广。
为了紧跟这个想法,朱茂勋立即行动,从2015年初便开始寻找有意向的中小企业团队,很快组建了项目团队。接下来的半年,朱茂勋忙碌在企业、奔波在全国各地进行技术攻关:来到镇江参加“2015国际高效电机研讨会”探讨行业动态,走进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对接项目和技术合作,赶往武汉华中科大电机电器学院取经,改进转子铸铝结构优化同步运转,在车间试制中花两个多月时间剖析调试产品嵌线、变频等环节,以解决功耗难题。
最终,经过10个月的不断研究,朱茂勋日夜牵挂的IE4核心技术被攻克,TYX100L-4三项永磁同步电动机成功通过国家强制认证,以90.46%的效率超标准达到了IE4一级能效,我市中小型永磁同步电机实现行业突破,步入了全国该领域“领跑者”队伍。然而,朱茂勋的忙碌并没结束,他还通过我市老科协环球机电研究所的努力和申请,成功加入了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会员,为我市的这批创新技术和产品推广提供了“领跑者”平台。
“以后很快就会有IE5标准面市,时间不等人,深入创新研制工作不能耽搁。”2016年伊始,朱茂勋和企业的联合创新团队没有停步,正在为更大功率规格的IE4能效电机着手技术攻关。
七旬老人做起“互联网+”
诗友相会微信群打造诗意圈
“一鸟如霜雪,飞向白楼前,显此枝叶间,夙举冀冲天”、“帆势长江过,樟树树可依,相从手足情,共唱黄昏歌”……2015年,一个热闹的“诗友相会”微信兴趣群活跃在靖江,每天都有数十条自创诗词发送至群内,诗友们互相评鉴析意。
这个微信群是72岁的吴文忠建立的,在他的生活中,一个新生代的社交“潮物”,成了他的日常必需品,尽管年到七旬,但手机微信玩得特别溜。因为身边圈子里爱好诗文的朋友很多,爱诗之人需要一个交流的场所,于是,他想到了建群交流的办法,向诗友们推广了微信,拉群进组,交流各自的原创诗词。
巧合的是,吴文忠正是地书带头人吴文渭的哥哥。2015年初,吴文渭获赠靖江文化达人陈明源编写的《常用词牌详介》,对诗词着了迷,钻研起了卜算子、蝶恋花、菩萨蛮等各类词牌,饶有兴致地填词。当得知自家兄长有这么个活跃的诗友圈,吴文渭也主动加入进来,以诗会友。
在这个群里,诗词都是原创,大家互相交流品味诗风,互相讨教学习,特别是这些诗词相当有靖江的地域特色。在兄弟两的共同推动下,“诗友相会”已经有了40人的规模,成员除了靖江诗友,还有南京、泰兴等地的诗友,最远的一位成员居住在欧洲,最小的成员才1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