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窦山发现汉代墓葬群 出土陶器等文物
今年夏天,睢宁县公安部门找到徐州博物馆,求助文博专家对已破获的案件中所追回的文物进行鉴定,并勘察被盗墓葬现场。案件最终尘埃落定,盗墓者得到了应有的法律制裁,而沉寂于村民宅基地下的一处古代墓葬群由此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古墓群位于睢宁县官山镇张山村窦山西南麓的坡地上。过去,墓葬群所在的坡地上是村民房屋,由于当地的新能源光伏发电项目用地,村庄东边的窦山被削平,施工用地还同时涉及到西南麓坡地上的部分村民住房拆迁。施工中,遇到了掩埋在坡地上的古墓,这些墓葬让盗墓者做起了发财梦。为了配合项目施工,防止古代墓葬群继续被盗,徐州博物馆和睢宁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从10月下旬开始对该处墓葬群进行抢救性发掘。
2000平方米内约有40多座墓葬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考古发掘现场。考古队用彩色三角旗把墓葬群所在位置围成一个南北约50米、东西约40米的区域,南北两头的出入口都挂上了“考古现场严禁入内”的醒目横幅。墓葬群所在区域的地表相对平整,黄褐色的泥地上不规则地分布着用石灰画好的白色长方形框,每个方框就是一个墓口边缘,有的方框内还盖着一层石板。考古队员们正冒着冬日的寒风清理几座墓葬。
徐州博物馆考古部刘超介绍说,考古人员最初来到现场时,墓葬群被拆迁后遗留的建筑垃圾掩盖着,坡地东侧边缘个别墓葬被施工挖掘机破坏。考古队首先把墓葬群所在区域的地表铲平后,才呈现出现在的样子。
在铲平过程中,细心的考古队员在扰动杂土中,采集到一枚王莽时期的钱币“大布黄千”,这枚钱币通体绿锈完整无缺,上面的文字也非常清晰。“大布黄千”是王莽时期铸造的虚值货币,形状类似战国时期的布币,比较少见。经过细致勘探,考古队在该墓葬群大约2000平方米的范围内,探明确定约有40多座墓葬,初步判断,时代跨度从西汉早期到东汉早期,墓葬类型大致有土坑竖穴墓、土坑石椁墓两种。土坑竖穴墓是直接在土坑内放置木棺,土坑石椁墓则是挖好土坑墓圹后,在墓圹内用石板修砌石椁,再将木棺放入石椁中。
“墓葬类型来看,现在发现的只有土坑竖穴墓、土坑石椁墓两种;从规格上看有大有小,能看出这些墓主人之间有一定的贫富差距;从墓向上看,这些墓葬以南北向为主,墓主头朝北,少数几座墓葬是东西向的。”刘超介绍,这些汉墓中既有单人葬,也有双人合葬。虽然墓葬比较密集,但没有打破关系的(后葬者挖到之前墓葬的),所以错落有致。“使用石椁可能是汉代当地的一种风俗,所以墓葬群中的石椁墓较多,即便是石椁质量也有好坏之分,有的石椁所用石板厚达30厘米,工艺精湛,有的石椁则质量较差。这在当时很可能是贫富差距造成的。”
出土陶器、铜器、钱币等多件文物
为了方便工作,考古队员在村中租住民房用做驻地。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考古队员在已经发掘结束的几座墓葬中,细心清理出土的陶器、铜器、钱币等多件精美文物。
各种出土文物中,钱币是最多的,西汉时期的五铢、王莽时期的大泉五十都有多枚发现。五铢钱出土时,多枚成叠放在一起,大泉五十锈迹斑斑但文字仍旧清晰可辨。在考古队员的发现中,铜镜有三面,出土时都有断裂或破损,铜镜的铸造风格和背面的图案也各不相同,有星云镜、四乳四灵镜。“从铜镜的风格看,镜面较薄的是属于西汉早期的,边缘宽一些的则为西汉中晚期。”
在清理出土文物中,考古队员意外发现了一枚青铜印章。这枚印章通体遍布绿锈,印面为正方形,边长约有1.5厘米,印钮为隆起的馒头状,印钮中间有穿系的孔。由于印面锈蚀比较严重,印文在进一步清理前无法辨识。考古队员表示,这种印章应该属于汉代私印。此外,考古队员还在一座墓葬中发现了一件青铜眉刷、陶制黛版,这是汉代人梳妆用的小工具。
墓室石壁上发现汉画
由于墓葬群中的多座石椁墓做工非常精湛、形制非常规整,睢宁博物馆考古部郑主任决定将部分完好的石椁墓石板取走带回博物馆,将来复原墓葬原貌展示。
在清理靠近南端的10号墓时,为了完好取出石板,考古队员把石块上绑上粗绳,还找来了工程机械临时充当起重机,缓缓地把石块吊运到安全地点平放。
在移动10号墓最北侧的石盖板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在10号墓石椁北挡板内侧的石壁上有一幅汉画,由于墓室内淤土太厚,画面只有最上端小半部分露在外面。画面上可以看到有环形玉璧造型,对称的一对凤鸟图案。考古人员表示,这是汉代常见的十字穿壁图案。石椁对称的南侧挡板会不会也有汉画呢?当考古队员挪开南侧石盖板时,南侧石挡板的内侧却什么也没有。徐州博物馆刘超表示,这座墓上出现的汉画,是修建这座墓时特意制作的,墓主人显然有一定的财力。
修建这些石椁墓的石板、石材是哪里来的呢?当地村民介绍说,村边虽然有窦山,但山上石质不好,而且山上并不出产这样的石头,古代人很可能是从附近的官山上采集来的石头。
考古队员表示,发掘清理完这些汉代墓葬,需要一个多月时间。
编辑: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