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引领迷途灵魂回归

26.06.2015  11:30

  ——走进南通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

  南通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人为本、科学管教,创造条件加强戒毒病员与家属的沟通,帮助和鼓励戒毒学员重塑人生,为戒毒学员营造出良好的劳动康复环境。

  给吸毒人员安一个“

  “吸毒人员既是违法者,更是受害者、病人,我们既是民警也是医生,不仅要帮他们戒掉毒瘾,更要救赎他们的心灵。”南通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长张奋介绍,近年来,戒毒所一直坚持人性化管理,尊重每一名戒毒人员,为他们治疗身体、进行心理矫治、传授法律知识、教会劳动技能,帮助每一名迷途者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前不久,戒毒人员王某(化名)未成年的儿子“逃学”了,母亲表示父亲说话对儿子比较管用。为此,所里特地给王某安排了一次亲情会面,考虑到王某儿子还是未成年人,并没有在会见室见面,而是改在了大厅放有沙发、茶座的接待区,让王某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据介绍,生理毒瘾易戒心瘾难戒,所以戒毒所民警们对戒毒人员生活上尽量关心照顾,平时开展各种文娱及体育活动,节假日期间改善戒毒人员伙食,缓解戒毒人员的紧张心理,并开通了亲情电话,满足戒毒人员对亲人的思念。戒毒所的人性化管理使戒毒人员感受到关怀、温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责任”二字让民警不言苦不畏险

  “事业心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要靠干出来的。”身为一所之长,张奋认为,只有把监管工作当作事业来干,才能踏踏实实把工作干好。

  “吸毒人员有装病闹监的、有撞墙的、咬舌自杀的、吞食异物的,稍有不慎就会出大事,监管无小事。”张奋说,“在岗一分钟,责任六十秒”也因此成为了管教民警的座右铭。

  “全所19个民警,每天晚上有一名所领导带着两名民警、两个保安,需要不间断巡视,不允许休息,只为防止意外发生。

  “这项工作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但必须要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去年9月,刚刚从部队转业回来的管教民警吴小冬对此深有感触。

  “戒毒人员接受强戒的前3个月反应强烈、比较狂躁,有自残的,也有绝食的,需要我们用足够的耐心、关心去帮助他们。”吴小冬说,吸毒人群比较特殊,成分也比较复杂,不少人感染了性病、肝病等传染性疾病,还有一些人感染上了艾滋病。

  全所民警通过培训克服恐艾心理,制定了涉艾应急方案与操作规范,没有歧视涉艾人员,没有放弃对他们的治疗,督促他们按时服药,并给予了良好的心理救治,稳定好他们的情绪。特别是副所长李益明、医疗人员陈耀斌、王彩云在治疗过程中,为减轻艾滋病患者受歧视的心理负担,不穿防护服,不畏险、不怕脏,为个别戒毒人员清理脓疮,清洗伤口,没有一个人会因为他们是艾滋病人而畏首畏尾。

  毒品让他从千万富翁变得倾家荡产

  学员谭某(化名)的心声,记录下他一段发人深省的经历。

  “接触毒品的那一天,就是我噩梦的开始。”51岁的谭某,14岁到上海学徒,白手起家,在上海和南通都曾经拥有大型企业。2010年,他接触上了毒品。“当时,企业资金周转出了点问题,我心很烦。所谓的‘朋友’就带我去‘溜冰’。

  “吸毒之后,人很懒惰,不愿多想,更谈不上打理公司的事务。”谭某说,吸毒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身体毁了,钱也没了。最终,投资7000万的企业和个人房产都抵押给银行偿还债务。从一个千万富翁变得一无所有,他悔不该当初。

  “面对学员的悔恨,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和鼓励。”管教民警在积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同时,与家庭携手,用真情帮教帮助谭某走出毒品的阴霾。

  “老爸好好戒毒,等你出来,我再谈女朋友。谈女友,迟早双方家长要见面,你不能缺席!”谭某说,他27岁的儿子很自强,至今没有谈女友。儿子的这番话,让谭某深感自责和愧疚,也更让他下定决心与毒品划清界限,早日回归社会和家庭,靠自己的努力再打拼出一番事业。对于未来,谭某显得很有信心。

  □本报通讯员曹钰华本报记者尤莉

编辑: 刘 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