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看到电视剧里的鬼子想起难民营的日子

13.12.2015  08:35
伍秀英在讲述 现代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 新浪江苏
岑洪桂获赠《南京大屠杀辞典》 现代快报记者 顾炜 摄 - 新浪江苏
来源: n.sinaimg.cn
伍秀英在讲述 现代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岑洪桂获赠《南京大屠杀辞典》 现代快报记者 顾炜 摄

   不忘历史,犹记得大街上的欢呼

  昂起头颅,以胜利者的名义抚慰亡灵

  12月12日,晴,南京万里无云。这座城市已经为国家公祭日做好了准备。对于南京人来说,12月13日是一个十足特殊的日子——它曾经是个伤疤,一不小心碰到,就会痛彻心扉,痛入骨髓。

  从战争废墟上站起的人们,有资格挺起腰板,昂起头颅,以胜利者的名义告慰亡灵。

  战争中,我们是胜利者,曾以简陋的武器击败穷凶极恶的敌人。

  历史上,我们是胜利者,曾代表正义审判邪恶。

  精神上,我们是胜利者,我们还活着,并会将这段历史传播给更多人。

  现代快报记者 鹿伟 王颖菲 贾磊 见习记者 邓月

  12月11日上午,伍秀英坐在家中的椅子上,眼神里满是沧桑。当电视中开始播放某抗日电视剧时,她突然有点坐卧不安。

   胜利者的感觉

  越发强烈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伍秀英 84岁

  看到电视剧里的鬼子

  就想起难民营的日子

  虹苑新寓位于南京城西,靠近满是高楼大厦的河西和车水马龙的应天大街高架桥,却是一处极安静的老小区。

  老小区里老人多,大家喜欢聚集在一起聊天,只是很少有人知道伍秀英的大屠杀幸存者身份。她看起来就像任何一个老人那样,喜欢看电视剧,时不时操心下儿女的工作和生活,儿孙满堂。

  只有在看到电视剧里的鬼子时,84岁的伍秀英才有点坐卧不安,不同于当今年轻人对“抗日神剧”的口诛笔伐,老人觉得这些电视剧都很真实。

  “他们就是这样,穿着黄军装,挎着刀,看人时总是眯着眼,一言不合就抽出刀来。”伍秀英说。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进入南京城时,伍秀英只依稀记得一些情况。“先是听见大炮声,又有人说日本人进城了,我父母带着我跑到了五台山的难民营。

  日军进城的消息传到太平北路附近时,伍秀英的父亲,一位有着一间店面的木匠决定带着家人逃跑,他收拾了为数不多的财产,带着妻子和女儿伍秀英,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逃出门。

  他有些懊恼,因为他联系不到出门在外的大儿子——实际上,在日军进攻上海时,他的大儿子就参军去了上海。此后音信全无。

  街上的人很多,哭喊声、怒骂声让涌动的人潮更加拥挤了,许多人聚集到了位于五台山附近的一处难民营,伍秀英一家就在其中,“经常有日本兵到难民区来骚扰,他们在里面不敢杀人,却经常举刀吓唬人。难民营里吃的不多,我们需要带着钱出去买食物,我父亲有一次出去,过了好几个月才回来,原来,他被日本人抓去当劳工了。

  “难民营里也有一帮人教小孩读书,他们推着小黑板,我就是跟他们学的认字。”这些跟恐惧有关的记忆,伴随了伍秀英一年多,1939年左右,南京稳定些了,他们一家人才从难民营出来,摆脱了难民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