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非遗南京木雕今成濒危
上世纪80年代能换一台拖拉机的唐马。新华报业视觉中心金琎 摄
昨天是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而一场“非遗传承、师徒同行——南京非遗主题日宣传活动”,昨天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及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举行。南京绒花、南京剪纸、金陵竹刻、秦淮灯彩、金银细工、仿古木雕、南京云锦、南京瓷刻、泥塑、宜兴紫砂、宜兴均陶等十一项传统非遗品种,在甘家大院外摆起了展台。同时,《妙艺神工——王世清收藏南京仿古木雕展》在民俗馆临展厅开展,由此记者了解到了仿古木雕的兴衰史。 仿古木雕曾经畅销海外,80年代一年接20万订单 百龙车、罗马战车、唐马……昨天,记者在展厅内看到了各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京的仿古木雕。这些木雕雕工极为精湛,大部分已上色,乍一看,有的好似青铜浇铸,有的则好似瓷烧的唐三彩。据藏家王世清介绍,其中工艺最为复杂的百龙车,亭子的轮子、柱子到处都有龙。他另外还向记者透露,原来这些木雕都是他前几年花钱从旧货市场淘来的,“那是南京工艺雕刻厂倒闭之后,它的存货流传了出来。这个厂的木雕产品,曾经畅销欧洲,你们看这个风格应该也能看出,主要是为了迎合西方的审美。”记者了解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京工艺雕刻厂的师傅订单接到忙不过来,而其中又数唐马价格卖得最高,出口到法国,能卖到八百多元。”记者另外又了解到,当时工厂一年能有20几万的订单。而在那个年代,一个工人的收入才三十块钱。 手艺人后来纷纷转行,传承人难找 昨天,南京仿古木雕的传承人王学龙也出现在了非遗宣传活动中。说到民俗馆刚刚开的仿古木雕展览,王学龙说他也知道这批藏品的来龙去脉。他告诉记者,“后来市场审美方向变了,雕刻厂在转型期又没找准定位,就倒闭了。后来那些手艺人大部分都改行了,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在夫子庙开店。” 据介绍,云锦、剪纸和仿古雕曾经是南京的工艺三大宝,如今,和剪纸、云锦相比,省非遗项目仿古木雕算是严重的濒危项目。王学龙唯一的徒弟就是女儿王艺。 链接 南京绒花传承人——“找徒弟我是饥不择食” 昨天,记者还在现场采访了南京绒花的传人赵树宪。赵树宪告诉记者,其实在十几年前,南京绒花也曾接近于濒危状态,他也不干了,但这十年来却重新焕发光芒。记者在现场看到一顶凤凰头冠,精致漂亮。赵树宪告诉记者,这顶头冠一般是新人在举行传统婚礼时会订购,价格需4000元。另外赵树宪笑说,他对收徒有点“饥不择食”,只要有兴趣的人来学,他都愿意收。记者仲敏
编辑: 吴宇鹏、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