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法院体验式调研互联网金融

26.07.2015  14:04

    

  □本报特约记者朱 旻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有哪些风险?互联网金融纠纷有哪些?在监管层面尚未对P2P网络借贷、众筹等划定“红线”的情况下,司法应当如何回应?日前,历经四个多月的调研,省高级法院民二庭完成《关于互联网金融纠纷及审判实务问题》的调研报告。

  调研聚焦P2P网络借贷(即点对点借贷,指的是借贷人与用款人之间通过网络实现直接借贷)、众筹融资和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创新”,创新引发的法律立改废释和相关监管政策也是这次调研的关注点。记者看到,调研报告分章节详细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基本情况、纠纷隐患、纠纷情况分类、纠纷的具体法律适用问题以及相关司法建议。

  “微观层面而言,我们这次重点调研了P2P行业。也是基于目前该行业尚无国家层面的监管规范,成熟的运营模式和管理经验也尚未形成,行业准入门槛低,平台运行不规范现象突出,极易引发相关诉讼。”课题组参与法官、课题执笔人李荐介绍,根据大数据搜索,就我省而言搜索出的互联网金融纠纷,涉及的均是P2P网络借贷。

  记者了解到,此次金融新常态调研在调研方式上实现了创新。有别于传统个案研究、座谈讨论、实地考察等调研方式,课题组在互联网金融创新调研中创造性采用体验式调研。“司法应对、服务金融新常态必然要求法官准确把握互联网金融这一‘互联网+’与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要求调研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这些都决定了金融新常态商事司法调研要有新思路、新方法。”课题组负责人,省法院民二庭庭长夏正芳介绍说,此次课题的主要参与法官都是年轻人,年轻人对于网络有着更好的亲近度与运用,这次体验式调研的方式就是年轻法官们集思广益,想出的新办法、新点子。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2013年刚到省法院工作,此次体验式调研的主要参与法官王国亮对记者详细介绍调研过程:“为了掌握互联网金融运作流程,我们针对股权众筹、网络理财代购、P2P网络借贷等新生事物,购买了5家平台的不同产品,全程记录下中介合同、借贷合同格式条款,对照合同法关于格式条款的规定逐条加以分析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比如有的平台借款协议仅出现‘用户名’,不记载真实姓名,发生纠纷时,将会使借贷双方真实身份认定困难。

  “随后,我们密切跟踪资金流转,判断平台是否存在违规设立资金池、平台自融、隐性担保等问题。同时比对P2P网络借贷与金融借款、民间借贷综合用款成本,分析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王国亮说。

  翻开这份厚厚的调研报告,记者看到以表格形式清晰列举的“当前P2P网络借贷平台存在的十个风险隐患”,看到一张张以图表形式展现的余额宝资金流转示意图,余额宝法律关系示意图。“调研中还采取大数据调研。借助‘印象笔记’‘无讼案例’等搜索分析功能较为强大的司法数据平台,以保理、互联网金融、担保物权实现等为关键词,对相关纠纷裁判文书进行了全样本采集分析。”课题组对记者介绍。

  “日渐专业和成熟的金融市场,要求金融司法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准,夯实金融市场与司法彼此认同的基础。”夏正芳认为,新常态下的金融司法,要求金融法官们加快知识更新,夯实金融法律知识,掌握金融审判技能。在她看来,这次四个月的金融新常态调研,除了调研内容,金融法官们零距离体验、思考新常态,走出书斋获得新认知新成长,同样是此次调研的题中应有之义。

原标题: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