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15家省属事业单位完成中介服务剥离转型

14.02.2018  08:03

  今年年初,省编办批复同意省水利厅所属6家事业单位,不再开展与主管部门审批事项有关的中介服务。至此,我省摘掉“红顶中介”帽子的省属事业单位达15家。

  2015年以来,我省通过清理涉审中介机构、规范中介服务事项、优化创新中介服务方式等举措,发力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让企业享受改革红利,营商环境大为优化。

  15家省属事业单位摘“红顶

  这15家省属事业单位,涉及省经信委、省水利厅、省住建厅、省环保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5个部门,其中最早摘“红顶”的是省海洋与渔业局所属省海涂研究中心、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单位,2016年7月起不再开展海域使用论证工作。

  省编办事业处处长蒋凯渊告诉记者,15家单位分为两种典型“摘帽”模式:剥离中介服务,如省海涂研究中心等;整体转型,如省住建厅所属省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图审核中心,更名并不再承担审图工作。

  各设区市也纷纷清理“红顶中介”。去年,泰州涉及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6家事业单位,全部摘除“红顶中介”帽子。2016年,南通9家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职能被剥离。

  泰州市编办审改处处长何磊介绍,该市采取3种方式平稳推进改革:将中介服务职能剥离,并通过职责任务的调整,帮助事业单位转型;将机构直接撤并整合;将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相关行政审批事项划入行政审批局。

  “切断行政主体、所属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利益关联,有利于促进中介服务市场健康发展,为创业创新提供保障。”蒋凯渊坦言,“但这项工作涉及经济利益、人员安排等诸多因素,矛盾交织、阻力不小。我省审慎开展相关清理工作,成熟一家‘摘帽’一家, 今后还会根据事业单位自身及其从事涉审中介服务的情况,采取合适模式,继续推进‘红顶中介’清理工作。

  除了部分事业单位,“红顶中介”还包括相关行业协会、商会。南通市分3个批次,使142家行业协会商会在机构、职能、资产、财务、人员等方面与行政部门彻底脱钩,协会商会不再开展行政审批有偿中介服务。

  动态调整涉审中介事项

  除了关注度较高的清理“红顶中介”,我省还清理涉审中介事项,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

  2013年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我省已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进行清理,2015年又开展相关专项治理。省审改办会同省物价局,对26个省级部门报送的191项涉审中介服务事项一一排查。2016年,我省印发《省政府部门行政许可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取消上述事项中116个“无法可依”的事项,保留18个省级部门的75个事项,精简幅度高达60%。

  这份清单不仅明确中介服务机构、收费标准和服务时限等,还要求相关中介服务按简约、高效的原则,优化评估报告编制要求,将形式主义、长篇累牍的评估报告压缩为仅包含核心数据的评估表格。

  各设区市相应开展涉审中介服务事项,出台当地清单,并依据法律法规和上级事项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南通市编办审改处处长孔令建统计,南通市本级仅保留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55项,较清理前减少67项、精简率达55%。某市编办有关负责人透露,该市先后3次清理涉审中介服务事项,谁知事项却一次比一次多。原来,有些单位起初瞒报事项。“事项增多,似乎和审批制度改革的大方向不相符合,但我们做工作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创新提高中介服务效能

  对保留的涉企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我省进行整合优化,并创新服务方式。

  省审改办会同环保厅、住建厅、商务厅,在全省推行企业投资项目“多评合一”、施工图“多图联审”,在环评、能评、安评等方面,探索开展区域评估,取代区域内每个独立项目的重复评价。

  去年以来,全省建设项目开展“多图联审”的项目达9106件,“多评合一”项目达1245件;全省建设项目开展区域评估的达320件,企业评估成本大幅下降,效率大幅提升。常州市溧阳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开展区域评估试点后,3项评估总计用时,从54个工作日减至6个工作日。连云港市连云区投入110多万元,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地下水水质监测等区域性评估报告,评估结果由区内项目共享,节约项目落地时间,减轻企业负担。

  盐城市编办审改处处长沈国军说,该市去年开始创建“网上中介超市”,凡与市县行政审批、企业设立和经营关联度紧密,以及提供配套服务的中介机构,都被要求入驻“网上中介超市”。这意味着,盐城中介服务市场充分放开,企业可自主选择中介机构,行政审批部门不得再利用职权指定或变相指定中介机构。

  省编办还与省物价局联手,加强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的监督管理,维护企业利益,呵护创新创业环境。(徐冠英)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