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二届十一次会议精神解读之四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坚持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的导向,落实《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加快制造强省建设,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一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下简称“一基地”),这是立足全国创新驱动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未来江苏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指导意义。
建设“一中心”可谓顺势而为。江苏多年来一直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特别是“十二五”以来,率先提出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型省份建设实现重大进展。横向上比我们走在全国前列,纵向上比我们进步明显,但是如果放在全球经济竞争的大背景下,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放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我省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还不够足,创新仍然是我省发展的“软肋”。
省科技厅厅长王秦介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是,“通过构建创新水平与国际同步、研发活动与国际融合、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使江苏成为企业主体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科技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创新功能健全、区域创新协同有序、创新创业活力充分激发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为重大产业原创性技术成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高端人才、高成长性企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在全球产业科技创新格局中跻身先进行列”。
时间表已经明确,计划总体分“三步走”:第一步,经过5年左右努力,到2020年基本形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中等水平;第二步,经过10年左右奋斗,到2025年形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的核心功能,成为全球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全面达到或超过全国2025制造业目标,部分创新指标跨入创新型国家先进行列;第三步,到2035年左右,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从路径看,江苏将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着力构建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若干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着力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打造面向全球的创新创业环境;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抓住用好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机遇,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大力推进开放式创新,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良好创新生态。
同样,“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也体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前瞻布局、主动应对。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无论是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工业4.0,还是新工业法国计划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都力图保持全球制造业领先地位,并将智能制造作为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方向。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竞争优势,也在积极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明确提出,经过十年努力建成制造强省。
在省经信委主任徐一平看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我省产业转型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支撑,就是要以推进智能制造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有若干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围绕“一基地”建设,江苏确定了两个具体工作抓手:一是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主要是突出数控装备普及换代、现有装备数字化改造、高端装备自主制造、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智能制造模式培育,推进企业制造装备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力争用3-5年时间,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数控化率达到100%,实现“数控一代”全覆盖,建成一批智能车间和具有示范意义的智能工厂。二是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主要是从研发设计协同化、生产过程网络化、经营管理数据化、采购营销平台化、制造服务云端化等5个关键环节入手,引导企业加快实现生产全流程的互联网化转型,力争用3-5年,大中型企业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关键环节互联网技术应用全覆盖。
谈到实施路线图,徐一平表示,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按照“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落实到操作层面,有政策支持,有考核要求,有激励措施,尽快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要求,省经信委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征求基层和企业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2个计划,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报省委、省政府审定下发,并全力组织推进实施。
记者 杭春燕 实习生 陈晨
原标题:
编辑: 周莉娜、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