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荣华:老手艺有了做下去的新动力
图为盛荣华(左)在展示杆秤。孙圣悦摄
“盛师傅,终于碰到你了。家里秤坏了好几天了,换把新的,急用。”跨过被风雨腐蚀了的门槛,季市镇老街142号,一名精神矍铄的老头从一堆写满沧桑的工具里抬起头,乐呵呵地连声应着;“好嘞好勒,你等会儿。”年前年后这段时间,老街传统杆秤手艺人盛荣华的生意明显比平时好了很多。
心中自有一杆秤
买卖做成仁义在
慕名而来的顾客张先生,是一名蔬菜商贩,这是他第三次上门了。“前两次估计来的时间不对,来了两次门都关着。”张先生说,自己家并不住在附近,是听说这边盛师傅秤做得不错,就过来看一看。“现在做这种传统杆秤的人越来越少,前几年这条街上另一家做秤的也关门不做了。”
“十六公斤秤,你看看好不好?”谈话间,75岁的盛荣华拿着一杆杂木制成的杆秤和两种不同的秤盘走了过来。“镀锌盘状的秤盘比较常用,而盆状的主要考虑到卖鱼的商贩。”盛荣华介绍,除了镀锌秤盘,也有不少铝制秤盘,两者都各有长处,同样各有弊端。商量好价格后,盛荣华弓着腰伏在桌子上校秤,他每次都要把秤校准了,才能让顾客把秤带出门。
“这也是有原因的。”盛荣华说,“之前有顾客想让我用铜皮包秤头的时候做松点,方便在秤的斤两上做些手脚。”盛荣华越说越激动,“这种事情当然不能做,干我们这行的,心中自有一杆秤在。”
十六岁学徒制秤 可如今无人接班
盛荣华的这门好手艺是祖传的,爷爷、父亲、自己,盛家制秤的手艺传了三代,不仅养活了一大家子人,更把这门手艺的名声做了出来。
刨秤杆、铜皮包焊、校杆定星、定星花……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巧劲和细致的配合。“年轻的时候,在定星花这一步吃了最多的苦。”老人伸出手,左手食指的指甲斑斑驳驳,指尖满是裂纹,因为要把铝丝塞进秤杆上钻好的小孔,用刀割下,刚学的时候经常会割到手。做了近四十年,生意好的时候一年要做上千杆秤,盛荣华表示做多了,熟练后也就很少受伤了。
如今,老人年纪大了,常年做秤落下了腰疼的毛病,“一把老骨头,坐一会儿就要起来站站,让老伴给捶捶,不然受不了。”每天做好两到三杆秤,是老人给自己定下的小目标。做一杆秤花费两个半小时,每天老人有六个小时以上重温着这门手艺。
“我父亲带了三名徒弟,到了我这里,一名徒弟也没带到,没人愿意学,家里祖传的手艺眼看就要失传了。”老人叹了一口气,话语间满是遗憾。
寓意“秤”心如意 引来台湾客人收藏
“现在来买传统杆秤的人大多不为实用,就图个好兆头。”盛荣华介绍,从年前开始,来买杆秤的人是平时的两三倍,每天卖出三五杆秤,房屋上梁、结婚嫁娶、做生意敬财神,绝大多数顾客就买回去放着,为着“秤”心如意的美好寓意,传统杆秤变身吉祥物。
“年初二开始,陆续就有人上门来买秤订秤,其中不少是从外地赶回家过年的,买上三五杆,说是带走送人。”盛荣华表示,一些年纪大、不会用电子秤的菜贩子以及用传统杆秤顺手的商贩,也会来购买。
让盛荣华印象深刻的是从台湾等较远的地方赶来的客人,他们买走这些传统杆秤用于收藏,这是对纯手工时代的一种回忆以及对这门手艺的认可,也让盛荣华有了坚持做下去的动力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