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监狱探索推进菜单式狱内社会帮教工作
一、突出分层分类,把握多元需求,推进精准帮教
上海监狱制定罪犯帮教需求菜单式调查表,建立帮教案例库,全面调研深入把握不同类型、群体罪犯的帮教需求。一是注重区分不同群体帮教需求,通过罪犯座谈、帮教部门意见征询、个案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梳理汇总不同刑期、犯罪类型、年龄结构等罪犯群体相对集中的帮教需求,如职务类罪犯关于相关法律政策的了解把握,短期类、未成年罪犯关于刑事政策调整及临释就业创业援助的咨询需要,老病残罪犯关于社会救助的操作流程等等。二是准确把握重点个体帮教需求,围绕帮教个案,分析研究罪犯个体入监前的基本信息和改造期间的动态情况,通过罪犯个别谈话、心理分析以及近亲属沟通等途径,密切关注不同心理性格、学历背景以及从业领域等个体罪犯较为特殊的、指向明确的帮教需求,实行一对一帮教衔接,如家庭关系调试、心理问题疏导、户籍房屋拆迁、经济纠纷调解、职业技能培训等等。三是合理划定罪犯服刑不同阶段帮教需求,依据罪犯收押新收、常押、临释三个不同阶段的改造实际,制定形成对应新收期、改造中期和临释期不同时期的罪犯帮教需求调查表,前瞻预判、适时关注罪犯帮教需求,及时配置帮教力量,寻求提供帮教内容,以供处于不同服刑阶段的罪犯个体或群体选择,切实提高帮教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建立制度规范,梳理标准流程,确保规范运行
上海监狱注重制度建设和工作规程,着力构建菜单式狱内社会帮教工作制度机制,确保帮教工作始终在规范轨道上有效运行。一是建立健全制度规范。结合初期调研成果和原有工作基础,制定《上海籍罪犯菜单式狱内社会帮教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同时根据试点成效,编制形成《罪犯菜单式狱内社会帮教工作试行办法》,全面推广实施罪犯狱内菜单式帮教模式。各试点监狱还结合具体实际,相继制定了相关配套制度,为深化推广菜单式狱内社会帮教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优化完善操作流程。结合罪犯不同服刑阶段,编制菜单式帮教需求服务作业指导书,明确新收、常押、临释不同时期罪犯帮教的申请标准条件,规范初审、复审、报批等执行环节和操作规程。按照罪犯帮教需求紧急和困难程度,推行“红黄绿分类工作法”,对应紧急困难程度,其中“红色”为紧急帮教需求(如拆迁、衔接等);“黄色”为特殊帮教需求(如历史遗留问题,需专案解决的问题等);“绿色”为普遍性帮教需求。根据标签对接相应帮教资源和对口帮教部门,分类分步落实帮教措施。如宝山监狱自2015年至今,通过与黄浦区司法局、崇明县司法局、宝山区职业推进中心、宝山区法律援助中心等多家单位共同协作,针对“红色”“黄色”标签对象加大帮教力度,针对性引入帮教资源,有效解决了帮教对象的迫切需求。三是持续强化跟踪问效,运用“了解需求—开展帮教—了解效果—修正工作”的PDCA循环工作法,构建覆盖全面、持续跟踪的帮教工作流程。将罪犯菜单式狱内社会帮教工作纳入全局综合治理工作考核的重点内容,健全考评机制,强化检查考核,压实主体责任,全程跟踪、追责问效,确保菜单式狱内帮教举措落实落地。
三、注重多方参与,汇集帮教资源,凝聚内外合力
上海监狱落实《上海市安置帮教工作规定》要求,注重把监狱帮教工作置于社会面综合治理体系中,依托现有平台,开发优化狱内资源,引入借助社会资源,拓宽延伸罪犯狱内帮教渠道。一是充分发挥监狱系统内部现有平台优势,依托功能性监狱、监区建设,产学业一体化运作,个别化矫治运行,普晟分校非学历教育项目开发等平台,强化数据积累,排摸了解需求,及时反馈信息,以此支撑和改进罪犯狱内帮教工作。依据“按需施助、助人自助”帮教原则,汇总形成罪犯帮教需求表, 建立帮教服务项目库,对接社会化帮教平台,切实发挥爱心帮教基地和社会化专业帮教基地作用。二是主动争取相关区县安置帮教部门协同配合,与全市16个区县司法局安帮(矫正)科、市爱心帮教基金会、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街道司法所、法律援助中心等专业单位和部门建立通联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交流探讨罪犯帮教工作。同步搭建区县帮教开放日、爱启新航活动日、模拟社会实训常态化运转平台,及时引进社会专业资源, 扩大辐射面,共同推进罪犯狱内帮教工作。试点单位五角场监狱将宝山、杨浦、金山、虹口、浦东等多个区县安置帮教单位纳入监狱社会帮教对口单位名单,根据罪犯不同帮教需求,开展邀约帮教达175人次,较好地协调解决了罪犯在改造中及回归后的实际困难。三是积极借助社会第三方力量共同参与罪犯帮教,对接社会专业资源和力量,将市社保中心、工商局、税务局、派出所、社工组织等对口权威单位纳入监狱罪犯帮教求助部门名单,并与重点单位建立签约帮教机制,构建多部门协作帮教渠道。定期邀请社会专业机构现场辅导,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业务指导和培训活动,进一步拓展视野,着力提高帮教资源与多元需求的匹配度和精准度。